“佛系”和“躺平”的前世今生

宇宙视角 2024-06-18 17:33:37

“佛系”一词在2017年末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并借助自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和发酵。这一概念最初源于日本的“佛系男子”,后经由微信推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席卷网络,获得部分青年的。青年群体以“佛系青年”自居,表达一种“都行,可以,无所谓”的人生态度,并由此衍生出“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等一系列新的话语表达。所谓“佛系”,指的是一种不争不抢、不喜不悲、甘于现状的处事方式,隐含着“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一切都可”的随性心态。

佛系

2021年上半年,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意外走红网络,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很低的消费来维持生活,提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等观点,被网友称为“躺平学大师”,并受到不少青年的追捧。“躺平”这一网络流行语意指放弃拼命工作,退出各类竞争,主动降低生活欲望。

“佛系”和“躺平”的官方定义

“佛系”是“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的,“佛系”是指对世俗烦恼的放下,以平和淡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然而随着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却逐渐衍生出了随波逐流、相对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的意思,情感色彩越来越趋向贬损。

“躺平”是“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躺平,官方给出的词语解释是,人在面对压力时,内心再无波澜,主动放弃,不做任何反抗的心态和表现。

“佛系”到“躺平”主要成因

社会现实所致的焦虑和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

“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体会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短缺,带来了“择校难”“房价高”“看病贵”等社会问题。这反映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内卷、学历贬值,广大学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也难以在就业市场发挥出更强的竞争力。如果长期经历失败和挫折,并觉察到很难达到既定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继而绝望的心理状态,“自暴自弃”型的“佛系”“躺平”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资本逻辑的功利化导向和教育功能的错位

工业化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就和突破让人类的工具理性不断膨胀,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沉迷于工具理性带来的效率而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 千百年来儒家积极的思想在中国学子的意识中已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使得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以分数为衡量标准。而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三观教育和人格培养。最终因为教育功能的错位使大学生无暇深入思考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了类似抑郁的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强烈的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等。

佛系

“佛系”“躺平”的心理身份认同危机

青年理应是奋斗的年纪,青年就应有青年的身份认同。而部分人之所以表现“佛系”,选择“躺平”,并非他们的抗压能力下降,从深层次上讲,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出了问题,也就是从心理上对青年身份的拒绝认同。“身份危机”,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因无法调和分裂的元素而在某些人格中造成的心理混乱”,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躺平

这里的“意义之网”实际上就是指文化。如果个体的文化身份发生了变化或者产生不确定性,那么人和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联系就会出现障碍,生活的意义难以解释,随即在观念、行为和心理各方面产生冲突体验,往往会引起焦虑。“佛系”表现、“躺平”心理,就是这样一种丧失身份认同而导致的“身份危机”的表征。

1 阅读:11

宇宙视角

简介:我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差异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