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才子卢纶经典诗词十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靖儿爱诗词 2024-06-25 05:23:02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十才子,指唐代大历(766—779)初年十位诗人的并称,具体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唐代的边塞诗人,一提便是王昌龄、岑参、高适三大家,卢纶是提不到的。可是卢纶却有很好的边塞诗,可列入最出色的边塞诗中,他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紧张绷满,不战而寒;“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化用汉代名将李广射虎而箭入石中的故事,劲拔坚峭,不带宣扬而满是英雄气,自是边塞诗中难得的佳构。只是因为他写的这类诗太少,所以他不能被列入唐代边塞诗人之列了。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一类的边塞诗和岑参等盛唐诗人的边塞诗相比较,颇具另外一番匠心。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赏析】《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全诗文笔跌宕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夸张手法的巧妙使用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这首诗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中第三首。此诗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气魄雄壮豪放。本诗虽篇幅极短,但写出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诗中虽没有直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给予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出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赏析】《长安春望》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描写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赏析】《晚次鄂州》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

《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赏析】《逢病军人》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伤病退伍的军人在还乡途中的悲惨情景,体现出军人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深切同情。全诗采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烘托,摹写出患病军人的苦难,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显示出对社会的控诉。

《裴给事宅白牡丹》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析】《裴给事宅白牡丹》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山店》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赏析】《山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诗人深夜投宿山店所见所闻的描叙,抒写其经过艰难山路跋涉后见到优美山景后的喜悦心情。首句写暮程倦客,希望有店投宿;次句写疑若路穷,只听到四处潺潺溪流倦意顿消;三四句写数声犬吠,几点松火,山店已然在望。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

《宿澄上人院》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赏析】作品首先劈空而来,营造出一个禅境。这里不写投宿的过程,也免去了入禅的经历,直接写见闻感受。竹窗闻远水,水声若有若无;月出似溪中,月色若隐若现。这是迷蒙而优美的月夜景色,也是那不可捉摸的禅境。接着写寺院特有之事物:香、幡,描写中,语带禅机。去年的香火已化作香灰,香灰已冷;今年的香火犹在燃烧,香灰应热。而就在这冷与热、生与灭的不息变化之中,禅也在无言地传递。后夜风起,后夜风凉,后夜风劲,就在这静夜里,殿前幡飘飘而动。就在这动静之间,夜昼之间,让读者似乎体悟到了禅意。于是,作者与院中僧谈起了他的心得。

禅自然不在言语之中,作者于是有“性昏”及“学浅”的谦辞;但非言语又无从呈其心得,特别是当他的表达得到僧人之认可,更觉十分欣喜,也增添了信心。他觉得自己真正开悟了,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皈依之所,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所。诗之开篇未写入寺院的路径,诗之末尾便写明:禅悟是通达方便的门径。

《李端公》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赏析】《李端公》是一首写送别的五言律诗,此诗抒写乱离中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抒发诗人对身世飘零、时局动荡的感伤。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沿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他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深感与友人相识太晚,担心在时世纷乱中与对方后会无期。全诗辞情并茂,顿挫有致,哀婉感人。

《送韩都护还边》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赏析】这首送别之作,塑造了韩都护好勇知兵、久经沙场、斗志不衰的英雄形象,对韩都护至老仍为国寂寞还边深表同情。全诗包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总结

大历十才子里有几位传下来的作品很少,以致到了明清时期,有人就以作品多少为依据,不算崔峒等人,又加上郎士元、皇甫冉、刘长卿等几个,重新凑了十个人。

而卢纶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最多,这跟他的两名铁杆粉丝唐德宗和唐文宗有关。

唐德宗提拔卢纶当了户部郎中,本来还想让他担负起草诏书的重任,可惜他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唐文宗登基后,很关心卢纶后人的情况。在得知卢纶的四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文宗很是欣慰,又派人去卢纶家中,一共收集回来五百多首诗,为文学传承做了件大好事。

卢纶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他的边塞诗对后世边塞诗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其豪迈的风格和对边疆生活、战士情感的刻画,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

其次,在诗歌艺术表现上,他语言的精炼、形象的塑造等手法,影响了后世诗人对诗歌技巧的运用和追求。

再者,卢纶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社会现实、人生情感的关注,启发了后世诗人在题材选择和情感表达上的拓展。

他的作品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宝库,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欣赏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0 阅读:1

靖儿爱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