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慧可大师:见此情形,心里万般难受

海蓝聊佛法 2024-05-29 01:55:33

接上文:

慧可在司空山传衣法给僧璨,深感传法得人,终于卸下了压在身上的重担,一身轻松,无挂无碍。

过了两天,慧可便告别爱徒僧璨,踏上北还邺城之途。

此时的慧可虽然已是九十六岁的老人,但是由于他平时清心无欲,粗茶淡饭,修行不辍,劳动不已,所以身体依然硬朗,鹤髮童颜,步伐稳健,日行数十里也不觉得怎么累。

这次北上与上次南下虽然时间多在春天,但是情形却大不相同。

从心理上来说,南下的任务是护法南避,这是关系到师门禅法能否在中土传扬下去的大事,所以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护持法衣、经书;而这次北上,传法已得人,所以感到身心俱已解脱。

从路途情况来说,那次南下,正值北齐末年战乱频仍,路途凶险异常,时刻需要小心;而这次北上,正值隋文帝励精图治,盗贼敛迹,故沿途较为平安。

所以,慧可一路上逢村化斋,遇寺投宿,晓行夜宿,虽然难免旅途辛苦劳累,但是一直比较顺利。

走走停停,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来到邻城郊外。

按照原来的打算,慧可并未进城,而是迳直去东郊的司徒别墅。可是令他震惊的是,司徒别墅已不复存在,唯见残垣断壁,显现出烟熏火燎的痕迹,满地的碎砖和瓦砾,很显然地,司徒家遭受了一场浩劫。

见此情形,慧可感到心里万般难受。

司徒芬可是个大善人啊!他更是自己的大恩人,没有他,自己如何能在邺城弘扬佛法数十年。尽管他年轻时曾种下恶业,可是晚年的积德行善也应该能化解这场灾难了。他的妻子呢?他的独生子司徒玄英呢?慧可心中的种种疑惑,急着想要弄个水落石出。

想到这里,他便来到附近的村庄打听司徒家的消息。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认出了慧可,热情地邀请他进屋坐下。听了慧可的询问,老人难过地说:

“五年前,司徒老员外病逝,一年后他的妻子因悲痛过度,也相继亡故。偏偏祸不单行,去年叛军从此处经过,司徒家遭到抢劫;不久又遭受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的儿子司徒玄英只好将田地变卖,遣散了仆役,带着家眷回老家京口去了。”

听老人这么一说,慧可心里想:“虽然因果报应不爽,但是司徒芬的后代毕竟延续了下来,且司徒玄英变卖那么多田地,总不至于贫穷潦倒吧。”

“请问老人家,司徒老员外夫妇的坟基葬在何处?我要前去祭弔一番。”慧可又问道。

老人回答说:“那司徒玄英是很孝顺的。他在回祖籍前,已取出父母的遗骸,一同带回京口安葬了。”

“这就好了,玄英做得对!”

他刚才就是担心司徒玄英撤下父母的坟坐不管,不仅会犯下不孝的罪名,而且会令他父母之灵无人祭拜。所以听老人这么一说,便不由自主地称赞起来。这样,他觉得心里好受多了。

告别老人之后,慧可便向西南面的邺城走去。他知道,邺城经过战乱和大火,已经破败不堪,今非昔比了。

不到半个时辰,他来到东城门,只见这里的情形比他想象的还要糟。

原先的东城门已经倒场成为废墟,沿护城河环绕的城墙也已坍场不堪,少数的行人踏着城门的废墟进出,平添几许荒凉。

慧可进了城,只见到处都是火烧的狼藉,坍倒的墙垣,遍地破砖碎瓦,昔日川流不息的人潮和车水马龙的盛况,已化为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只是在过去的繁华地段,零零星星地散布着一些临时搭起的草椰,这些让冷慧可叹息不已。

凭着自己对道路的熟悉,他来到邱安抚以前所住的街巷,令他失望的是,竟未能看到一处倖存的房舍。他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一处草栩下,蔽了敲门问道:“里面有人吗?”

一阵窑窑翠窣之声后,破烂的门打开了,一位约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伸出头来,粗声粗气地问道:“是谁呀!”

他见是位老和尚,口气才缓和了些,问道:“有什么事吗?”

明日更新。

0 阅读:1

海蓝聊佛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