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审美是什么?会有高下之分么?

宇宙视角 2024-03-12 18:01:27

审美是否有高低之分,我们要考察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们考察什么是审美;第二个部分考察审美的态度;

命题一:审美,是一种体验,不是一种认识。

这里需要阐明体验是什么意思?

根据伽达默尔的研究,“体验”这个概念是19世纪70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的德语原文(Erlebnis)是“经历”(Erleben)的再构造,而“经历”又是生命、生存、生活(leben)的动词化。因此,“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生命就是在体验中所表现的东西”,“生命就是我们所要返归的本源”。同时,“体验”是一种直接性,“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是自我经历物,而且一同组成该经历物的意义,即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属于这个自我的统一体,因而包含了一种不可调换、不可替代的与这个生命整体的关联”。“体验”又是一种整体性,“如果某物被称之为体验,或者作为一种体验被评价,那么该物通过它的意义而被聚集成一个统一的意义整体”,“这个统一体不再包含陌生性的、对象性的和需要解释的东西”,“这就是体验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本身就是意义统一体”。这种体验统一体,在胡塞尔那里,就被理解为一种意向关系,“只有在体验中有某种东西被经历和被意指,否则就没有体验”。

审美

那么,美感和这种“体验”是什么关系呢?伽达默尔的回答是:“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他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存在着一种“意义丰满”,这种意义丰满“代表了生命的意义整体”。他说:“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

如何得到事物的整体,实际是依靠的是我们的审美直觉。这个自觉包含了感知和想象。

感知么很好理解,就是五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想象,想象是指把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能力,这是从康德开始提出的观点,后来胡塞尔、海德格尔又做了发展。康德说:“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胡塞尔认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东西(thing),也要靠想象才能成为一个“东西”。例如一颗骰子,单凭知觉所得到的在场者,只是一个无厚度的平面,不能算作一个“东西”,我们之所以能在知觉到一个平面的同时就认为它是一颗立体的骰子,是一个有厚度的东西,乃是因为我们把未出场的其他方方面面通过想象与知觉中出现的在场者综合为一个“共时性”(“同时”)和整体的结果。如果要把骰子之为骰子的内涵尽量广泛地包括进来,则我们在知觉到骰子当场出丑的一个平面时,还同时会想象到赌博、倾家荡产、社会风气、制造骰子的材料象牙、大象等等一系列未出场的东西,正是这无穷多隐蔽在出场者背后的东西与出场者之间的复杂关联构成骰子这个“东西”。骰子这个小小的“东西”之整体是如此,世界万物之整体也是如此。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照亮

所以说,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连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华奕照耀,动人无际”,

命题二:什么是审美的态度。

如果一定要把审美分出来个高低,肯定不是关于审美是什么来区分,用一种流俗的说法是如何看待美。也就是考察对待审美的态度。

我们这里引用一下朱光潜《谈美》的例子。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朱光潜在这里强调,要有审美态度(审美眼光)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实用的、功利的眼光使你只看到松树的实用价值以及和实用价值有关的性质,科学的、逻辑的眼光使你只看到松树在植物学上的性质美,这两种眼光都遮蔽了松树的本来的美的面貌。

审美态度的不同,可能会对美产生很多不同的想象。

美学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囿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能说明了问题就好了。

结论:

审美态度,实际上是西方理论,这个在中国,我们谈的是审美心胸。这个审美心胸理论源于老子的思想。

如果非要区分一下审美高低,应该是考察一个人的审美心胸是否广阔。感谢阅读,持续更新,喜欢作品请点赞关注,在评论区帮忙斧正。

0 阅读:5

宇宙视角

简介:我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差异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