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票选主席,唯独一人没投给毛主席,后被指认叛国罪!

开卷于甲子 2024-06-25 06:40:09

前言

“这票数不对啊,怎么少了一票,是谁没有投?”

在选举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的计票现场,工作人员竟意外发现有人没有投票,少一票的主人是谁,他为何没有投给毛主席,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

一、故意少投的一票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已经接近了尾声,此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选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国家主席,副主席。其他的人选都已经确定了下来,只有一个还没定,那就是国家主席。

从共产党成立到如今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都是最有资格担任新中国首任主席的人选,所以大家把手中的票都投给了他。投票结束之后,会议进行了中场休息,工作人员开始进行计票活动,就在大家以为毛泽东能成功当选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发生了。

票数结果统计出来以后,一共是五百七十五票,然而当时参加会议的代表却有五百七十六名,工作人员还以为是工作出现了错误,于是抓紧时间进行了第二次计票,结果还是一样,而且少的这一票虽然没有投给毛泽东,但是也没有投给其他人。

工作人员此刻也犯了难,只能找到周总理询问“总理,您看,这票数有问题呀,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少了一张”周总理让工作人员在现场又进行了一次检查,派人找票的同时将这件事告诉了毛主席。

“主席你看,票数不知道怎的,竟然少了一张,这可怎么办呢”毛主席在听到这件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很大方的表示“没有关系,少一张也没什么要紧,大家有投票的权力自然也有不投的权力,我们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发生,遵从人民的选择。”

毛泽东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并让工作人员如实唱票,最终的投票结果依旧是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大家也都被毛泽东宽阔的胸肌所折服,然而这个故意少投票的人,却成了大家心中的一个迷,这个人究竟是谁,他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二、官宦家庭年少出国

原来在会议当天故意少投一票的那个人,是一个叫张东荪的人。

张东荪,188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家里世代从官是当地有名的官宦世家。自幼家境殷实的他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家里因为做官的原因崇尚儒家思想,张东荪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曾经也考虑过和祖辈一样,入朝为官报效朝廷,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现状。然而梦想和现实总是有区别的,列强的攻占让晚清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皇上和太后都逃难去了,哪里还顾得上黎明百姓呢?

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的张东荪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崇尚的儒家思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楞严经》,被佛法和经书所吸引的他竟然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好在父亲及时察觉到他的想法,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只要家里有条件的都会送自家孩子出国读书,张父为了让儿子走上正道,利用职务运作,为张东荪争取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张东荪欣然答应,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张父孩专门托关系弄到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入学名额,张东荪就此踏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进入新环境的张东荪对一切都表现的很好奇,学业上也一直都很努力,他坚信能通过知识改变自身的同时,帮助国家走出困境。

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在日本的梁启超先生到东京帝国大学去演讲,张东荪被梁先生的“立宪派”思想所影响,在听完他的演讲之后整个人更是沉浸在他的主张中,为了能和先进思想多接触,张东荪主动和梁启超打招呼,两人在交谈之中,梁启超也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主见和想法,两人就这样一见如故,成为了好朋友。

1911年,张东荪留学时间结束后再一次返回家乡,回国后的他更是多次参加了梁启超举行的活动,成为他绝对的拥护者,除此之外,他还拿起了笔杆子,创办杂志,引进西方思想,呼吁革命的力量,希望用文化的力量,唤醒民众被压迫而沉睡的心。

孙中山先生也注意到了他,两人接触到一起。因为留过学的缘故,孙先生对眼前这个年轻有为的男人也是十分的看重,不仅邀请他进入了临时政府,还给他安排了秘书的工作。

刚进入临时政府时,张东荪的心里非常高兴,他想自己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他也不明白自己每天整理文件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于是他找到了孙中山先生,准备提出辞职。

“总统先生,对不起,我想向您提交辞职报告,我知道这样会辜负您对我的信任,但是这样的生活,和我想要的完全不一样”,由于临时政府思想和他自身主张的偏差,最终他提出了辞职,孙中山见状也没有过多阻拦他。

三、多处辗转只为心中信仰

辞职后的张东荪来到上海,在这里他接触到共产党人,并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接触到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组织,但是在深入交流之后,他发现,共产党的理想和现在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偏差,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开,踏上了前进的脚步。

在这期间,张东荪一直没有忘记拯救中国的信念,坚持用知识的力量传播先进思想,先后开办过报社,担任过主编,也在不同大学里担任过教授,主要教授以新康德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文化,由于该思想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起到了不错的反响,因此张东荪认为,同样的理念,中国也一定可以实现从颓废到新生,在担任主编和教授的这些年里,他发表的一些言论也被很多人追捧,因此成为了当时有名的时政评论家。

当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派正处于对立的状态,张东荪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站位,但是对共产党的帮助,却是一点也不少。

四、对我党的帮助

七七事变之后,张东荪意识到,国家被侵略,现在整个中国最大的敌人就是可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应该给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抗击外敌。于是,他从张教授化身为张使者,游走于两党之间,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调和之中,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抗日救国,除此之外,他还了解到我党缺少的不仅是武器,还有人才,于是他又回到学校,号召自己优秀的学生们积极投入共产党,为我党的人才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战争少不了伤亡,而我党的卫生医疗条件又一直得不到保障,关键时刻还是张东荪站出来,将自己的工资全部拿出来,并动用人脉关系为我党送来了许多的医疗人员和物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东荪为了掩护学生,不幸被日寇抓入大牢。因为在日本留过学,在国内两党之间又都有牵连,日寇将张东荪当成了宝贝,软硬兼施希望他能为日本人做事,然而张东荪却一直坚持立场,没有答应日寇的任何条件,在日军的监视下,他坚强的熬过了几年,最终等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张东荪批评国民党对我党人士的围剿行动,认为这是不团结的行为,在他的宣扬之下,有很多的人都受到了影响,选择了起义投靠共产党。在解放北平之前,傅作义作为守城将军一直摇摆不定,张东荪在了解到情况之后,更是找到他多次劝说,希望他能够接受和我党的谈判。

在傅作义的府上,张先生是这样说的“我还是希望能以和平解决问题,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动刀动枪呢,日本人害的我们已经够惨了,难道现在我们自家人,也要刀剑相向吗,你忘记当初并肩作战,将敌人赶出国门的心情了吗?”当时的天津已经沦陷,如果负隅顽抗,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傅作义思考一番之后,决定接受我党的谈判,和平解放北平。事后,就连毛主席都说“解放北平,张先生可是占了头功啊!”

五、立场不同拒绝投票

张东荪虽然在民众之间的威望比较高,但是留学的经历让他只知道依照书本上的内容,并没有切实的考察我国当时的国情,因此在和毛主席进行国情分析的时候,经常会提倡走“中间路线”毛主席从农民起义到长征,是切切实实的和新中国一起走过来的,他更懂得什么样的道路才是最适合的,也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关于两人意见不同的问题,毛主席曾经提出过看法“张先生的思想总是太多理想化,中国现在的情况,走中间路线是根本行不通的”面对质疑,张东荪也是振振有词“那么多的西方国家都是靠着起来的,我研究了这么多年,怎么你一句理想化就能驳回那么多的成功案例吗!”两人因此争论不休,然而实际上,张东荪的主张确实缺乏实战,当时的新中国刚经历过那么多的战争,外敌尚未完全打败,内地国民党反动派的遗留分子也在虎视眈眈,根本就没有基础和精力去实施他的思想。

然而毕竟是文人风骨,再加上他本人也是非常的倔强,始终坚定自己的理念,所以在选举投票的时候,虽然他也在代表行列,但是却并没有投票,而是选择了弃权。这样做的目的,也并非是对党和毛主席的不满,只是理念不同,而他又不愿意屈服罢了。

六、被陷害稀里糊涂成汉奸

1950年的一天,张东荪见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王志奇。两人在抗日期间曾经有过接触,当时的他为了逃命前往美国后,两人就再也没见过面。张东荪沉浸在见到老朋友的喜悦之中,却不知道眼前的人已经成为了美国间谍。

在王志奇的故意引导下,两人谈起了国际形势,王志奇知道张东荪有“亲近美国,获取外来帮助”的思想,于是故意说美国要发动世界大战,张东荪一听急了,急忙说“可不能打呀,我们是保持中立的,他们打起来可别牵连到我们国家啊”王志奇见鱼儿已经上钩,于是趁热打铁,从他嘴里套出不少国家机密,并借机刚回国没地方去,住到了张东荪家里,为窃取情报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

直到王志奇因暴露身份被捕,张东荪都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甚至不知道昔日的好朋友已经把自己也“出卖”了。

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很生气,派人将张东荪带到中央,很多党内人士在知道这件事之后也表示震惊,并要求以“叛国罪”对他进行惩处,张东荪对此表示很无辜“我这一生都在为国效忠,你们现在却因为这个就说我叛国,是否太过荒谬!”毛主席知道他的罪名不止于此,并且间谍已经被抓,没有酿成大祸,最后还是决定对他从轻处罚,免去了他的职务。张东荪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惩罚回到老家过起了隐居的日子。

隐居的日子里每日只是读书看报侍弄花草,找一些零碎的事情做来打发时间,和政治再也没有沾过边。

1973年6月,张东荪在自家小院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7岁。

总结

张东荪对我党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对于自己的内心信仰他也一直保持坚定,一生犯下唯一的大错,也许就是这不小心的“通敌叛国”了吧。

而毛主席在面对选票少了而坦然接受的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国家领导人的胸襟,无论是毛主席还有张东荪,他们对新中国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永远铭记先辈们的奉献和牺牲。

0 阅读:10

开卷于甲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