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将军冯玉祥,一生叛变八次,毛主席为何多次夸赞他

开卷于甲子 2024-06-25 06:40:06

前言

“先生丰功伟绩,为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啊”

毛主席口中的这个“先生”是民国时期有名的西北军阀首领冯玉祥,他一生八次倒戈,被大家视为“墙头草”,然而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毛主席却对他评价如此之高呢?

一、毛主席的高度赞赏

1945年,毛主席受蒋介石邀请,到重庆做关于中国未来发展前途的规划谈判,谈判期间由于意见不合导致进度很慢,然而毛主席却没有闲着,他参与了很多社交活动,会见民主人士,就连西北军阀冯玉祥都主动邀请毛主席到他府上做客。

两人一见面,冯将军也是热情的很,亲切的叫着毛主席的小字“润之!哎呀呀,可算把你盼来了,一听说你来重庆的消息,我激动的好几天都没睡着觉,就想和你见一面呢!”面对主人的热情,毛主席也是积极回应,两人在酒席上推杯换盏,像一对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喝到尽兴之处,毛主席也对冯玉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直言焕章将军的功绩世人皆知,一句“置身民主,功在国家”更是体现出他对这个军阀将军的认可。

虽然冯玉祥在外人眼里是一个著名的“墙头草”人物,然而毛主席却不止一次夸赞过他。早在1941年冯玉祥六十大寿的时候,中央就公开在重庆主办的《新华日报》上,特意留出一整版的位置,不仅设置了“庆祝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的通栏大标题,还把全国各方发来的祝贺电话和祝词,寿文,以及冯玉祥的戎装木刻头像,全部都刊登在报纸上,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还专门从延安打去电话表示祝贺,可见中共和毛主席对冯玉祥的评价是十分高的。

一个民国的军阀将军,为何能得到中共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呢?

二、贫苦出身投身军营

冯玉祥出生于1882年,在直隶青县长大。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学会了泥瓦工的手艺,赚取微薄的工资,家境贫寒却坚持供孩子读书。冯玉祥也没有辜负家里的期望,学习很是刻苦,每门功课都很优秀。

孩子一天天长大,凭父亲一个人已经不能养活全家,冯玉祥也在十一岁那年,无奈提前结束了学业。本来想跟着父亲学一门手艺为家里减少负担,结果却赶上八国联军侵华,社会时局动荡。少年时期的他就被迫看遍了大兵欺压,百姓无辜受害的场景,从那时起,反对帝国主义,改变民族现状的种子就种进了他心里。

1896年,刚满十五岁的冯玉祥就进入保定五营,成为了一名士兵。当兵后的冯玉祥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只知道混日子,而是在父亲的指点和管教之下,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白天坚持训练,晚上就躲在被窝里看书,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还专门找来一个大木箱,熄灯之后就把头钻进大木箱里,再拿出一小节蜡烛,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军队里的生活很苦,但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他都坚持下来了。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冯玉祥终于成长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才,然而这时家里却传来不好的消息。父亲在做工的时候从高墙上摔了下来,工头为了逃避责任只赔付了少量医药费,并告知因为年纪大不敢再用他,养家的担子从此落到了他一个人肩上。为了挣钱养家,冯玉祥开始更加努力的训练,在军营里积极表现,希望能尽快升职获取更多的军饷寄回家里。

三、八次倒戈顺势而为

在军营里待了整整六年,军队整天死气沉沉,士兵们也都是无精打采的,这和冯玉祥当初预想的一点也不一样,他想寻谋一个新的出路,于是转投到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旗下,这是他的第一次倒戈。袁世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冯玉祥也因此得到了步步高升的机会,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士兵升到了连长,并结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北洋军第四镇第七协统领陆建章。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玉祥正在操练士兵,陆建章碰巧到军队里去检阅,他一眼就看中了眼前这个声音洪亮,气场稳重十足的小伙子,一番运作之下,冯玉祥顺利成为了他的侄女婿,有了陆建章的提携,他的职位也很快就从连长发展为陆军第二十师第三营的营长。

自此,冯玉祥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军官之路,而他的倒戈之路,也正式开始了。

1911年,武昌起义突然爆发,大清朝随着南方革命政府的建议变的分崩离析,孙中山等革命领袖为了进一步动摇封建统治,开始策划在北方组织更大规模的起义,冯玉祥也注意到了革命的力量,暗中和革命党取得联系,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这是他的第二次倒戈。

1912年1月,冯玉祥作为参谋长,参与发动了直隶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宣布反清独立,并打算继续北上攻打京津地区。可惜袁世凯并没有给他们机会,在宣布独立的第二天,就派兵将此次起义判定为暴动,通过武力手段将他们镇压了下去,起义军领导人全部都被杀害,只有冯玉祥在陆建章的庇护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灰溜溜的回到了袁世凯的麾下。

第三次倒戈是在1915年。重新回到军营的冯玉祥当时已经做到了旅长的位置,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是民国时代,但是北洋政府之间的党内争斗不休,袁世凯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复辟的脚步,并在1915年的12月,宣布建立中华帝国,并在1916年初改年号为洪宪。

袁世凯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不少革命军开始发起“讨伐袁世凯,保卫全中国”的护国行动,北洋军队的将领们纷纷支持袁世凯,而冯玉祥却看清了眼前形势,他知道袁世凯现在就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于是选择第二次背叛他,并带着自己的军队前往四川,劝说四川军阀和护国军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反对复辟,在他的努力之下,四川军阀同意了合作,并宣布独立,其他省见状纷纷效仿,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结束了这荒唐的行为。并在不久后就因尿毒症发作去世。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作为北洋军的嫡系军阀,将大权揽在自己的手里,当上总统以后的他立下了三条规定“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这几条规定看似是建立新制度,实际却暗含了段祺瑞想一家独大的心思,想将大权再次揽入北洋军阀的手中。

孙中山先生见状,只能呼吁发动护法运动,要求恢复国会,并公开讨伐段祺瑞。冯玉祥身为他的手下,被派往福建与护法军作战,由于两人之前并没有深入交流过,段祺瑞不知道冯玉祥最擅长的就是“墙头草”那一套,果然冯玉祥在前往福建的半路上就“背叛”了他。不仅没有南下镇压起义,还通电全国,指责段祺瑞“只顾欺压同胞,不敢和帝国作对,不是英雄好汉”一番发言让孙中山对其大加赞扬。

这已经是冯玉祥的第四次倒戈,却在无形之中鼓励了无数国民参与到护法运动中,维护了共和主义。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队在吴佩孚的指挥下大败皖系,段祺瑞彻底下台,北洋政府开启了吴佩孚执政的时代。冯玉祥因为在战争中对于直系的力挺,被提拔为了陆军第十一师的师长,并督军陕西,此时的他不再是听命于谁手底下的小喽啰,而是有属于自己军队和地盘的将军。

吴佩孚上任没几年也是霸道专权不断,凡是反对他的,一例武力解决,长久以往百姓们怨声载道,起义的火苗再一次开始燃烧。1923年2月,由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行动开始,吴佩孚为了镇压起义力量,继续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结果造成了“二七大惨案”的发生。

眼看着统治者如此草菅人命,不顾人民性命安危,必须联合各方力量推翻暴力统治。国家存亡时刻,孙中山再次想到了冯玉祥,并私下致电希望他能够起兵打击直系军阀,为国家和人民求得一条生路。冯玉祥一听,本身就反对暴力政府的他当即答应,他在电话里对孙中山说“先生放心,我冯玉祥生平最看不惯的就是欺压百姓,既然您开口,冯某一定在所不辞,誓死打倒暴权统治”双方达成共识之后,冯玉祥静待时机,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之后,顺势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并致电孙中山北上,废除了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

这第五次倒戈,让冯玉祥再一次和孙中山先生联系在一起,虽然当时的他还属于北洋军阀的队列,但是却努力为国民开辟出一条新道路,思想上也更接近民主革命。

第六次倒戈是在“五原誓师”吴佩孚倒台以后,张作霖入京接管大权,但是他很看不惯冯玉祥“临阵倒戈”的行为,带头排挤他,将他分配到西北负责西北边防,冯玉祥在西北的这段日子里认识到李大钊先生,并在苏联顾问的引荐下到苏联学习。

1926年,正值国民党革命军北伐之际,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当即召集西北旧部手下在五原召开誓师大会,积极响应北伐,跟随国民党站在了同一阵营里。

第七次和第八次的“倒戈”都和蒋介石有关。刚跳出北洋军阀的冯玉祥选择站到国民党的队营成为蒋介石的手下。然而老蒋也不是吃素的,在解决掉北洋军阀之后,迅速开始了“削藩”行动,从1929年开始多次召开会议,通过各地裁军的手段削弱其他军阀的实力,并很快就将矛头对准了冯玉祥。

面对日益紧迫的局势,冯玉祥选择倒戈,联合被压迫的阎锡山,共同发动政变。面对背叛,蒋介石不慌不忙的秘密联合了张学良,东北大军的加入让冯玉祥的军队逐渐力不从心,阎锡山为了保存实力又始终不出兵支援,结果只能是战败,冯玉祥躲起来继续暗中联合反蒋兵力,并因此接触到红军,为我党发展创造了机会。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东北,此时的冯玉祥在思想上已经完全受到共产党的影响,并与解放军组织了抗日同盟军。只不过还是被蒋介石横插一脚,抗日同盟军在收复了察哈尔省之后,被蒋介石瓦解。冯玉祥和老蒋彻底成为了死对头,不愿意和他再共事的冯玉祥辞去司令职位,隐居泰山,不再沾染军政。

第八次倒戈虽然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却让冯玉祥和共产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全国内战爆发之后,冯玉祥为了国家团结,奔走于美国政治,学术各界,发表了很多次反蒋爱国的演讲,呼吁实现和平民主,并批评蒋介石是“中国所有腐败政府的巅峰”,主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思想,成为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1945年,冯玉祥作为“特派考察水利专使”前往美国考察,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遇难,死在了“胜利”号轮船上。

总结

冯玉祥的一生虽然一直都在“临阵倒戈”,但是每一次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存亡,即使被所有人认为是“墙头草”,在发展革命道路上,他也依然是一个杰出的革命战士。

0 阅读:70

开卷于甲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