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诺门罕冲突为何影响二战走势?

雅旋谈社会 2023-03-03 23:15:01

指挥苏军赢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朱可夫,在战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既不是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也非德军兵临莫斯科

而是哈拉哈河战役(诺门罕战役别称)开始的那天

为何身经百战的朱可夫对这一次小冲突的印象如此深刻,日苏两国在这次交锋中又都遗失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从苏日双方眼中的诺门罕出发,一窥其背后的远东博弈

苏联元帅朱可夫

诺门罕冲突中朱可夫的“艰难”取胜

1939年6月1日,时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的朱可夫接到了一通来自莫斯科的电话

“日本侵犯蒙古边界,而根据《苏蒙条约》”,苏联有义务保卫蒙古”

敏感的朱可夫立马意识到此事绝不简单,他早已听闻已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高层们此时正在为下一步“北进”还是“南下”吵得不可开交,而苏联正是日本通过北进路线破局的唯一目标

如今的冲突意味着日本可能已经下定了全面进攻苏联的决心,在短暂回到莫斯科了解事情经过后,朱可夫立即动身前往外蒙古

即使早有心理预期,但朱可夫还是在抵达目的地后,被眼前所见现状震惊了。虽然还不清楚对面的日本人的作战序列,但仅凭能完全压制苏军的火炮密度,就知道日本人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朱可夫在日后多次重申,这次来犯的日本人不是伪满洲国的三流部队,而是日本陆军精锐,是所谓的“皇军”

旧日本帝国陆军军官

他立即要求国防人民委员会增调不少于三个步兵师与一个坦克旅到此地区,并要求尽快派出空中支援

6月22日,120架日本飞机出现在蒙古上空。而尽管莫斯科方面已经在全速增兵,但此时朱可夫手里的飞机也依然只有95架

好在莫斯科派来的飞行员中包括了21名苏联英雄级别的成员,这支高质量的空军部队遏制住了日本空军的势头,避免朱可夫在完成调度之前就丢掉极为关键的制空权

这次空战为朱可夫争取了十天的时间,7月1日,重新完成整编的日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在战事最为密集的巴英查岗山,不到两千人的苏军正面对着上万日军的进攻

不过空军英雄们争取来的十天时间,让朱可夫等到了他最想要的东西——“装甲部队”

苏联第11坦克旅在几天前刚刚抵达,此刻就被朱可夫送到了前线,在空军的配合下,这支编有150辆坦克的部队成功击溃了前来进犯的日军步兵

这次战役让朱可夫意识到一支能同空军与炮兵协同作战的装甲部队可以从根本上决定战场形势

苏军装备的T-26坦克

因此在稳定住防线以后,他开始仔细计算组织一支更加强大的机械化力量所需要的补给数量,而这个答案是3500辆卡车、1400辆油槽车与5.5万吨各类物资

1939年的夏天,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苏双方都在默默地为还远未结束的冲突做着准备,8月20日,率先完成准备的苏蒙联军向日军发起总攻

苏军在战前进行了极好的伪装,哈拉哈河对面的日本第六军在毫无作战准备的情况下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远东前线的紧张态势被暂时缓解了。可胜利后朱可夫的处境反而变得更糟

因为恼羞成怒的日军已经决定增兵再战,来自华北战场的日军精锐部队——第2、4、7三个师团的三万多人即将抵达诺门罕,以接替几乎被全歼的第23师团

不过突如其来的转折改变了这一切,9月3日,日本大本营叫停了这次调遣,因为他们已经得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决定暂时搁置“北进”策略

松了一口气的朱可夫终于可以结束这次远东之行,结束他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次经历

日军常备师团士兵

诺门罕战役后日本罕见的承认遭遇“惨败”

虽然故事中的朱可夫觉得自己在哈拉哈河之战中打得很“艰难”,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到另一边,会发现真实历史中,日本人才是受伤最重的那一方

在有关诺门罕的报告中,日本人极为少见地承认此次冲突中日军“惨败”

为何一向喜欢虚报战绩的日本这次能如此诚实,还要从诺门罕战役中的日军作战序列讲起

此次战役中日军最主要的参战部队是第23师团与第7师团26联队

第23师团是1938年4月4日组建于熊本的临时增设部队,并不属于甲种师团序列,不过实际上该师团的战斗力并不弱于一般的甲种师团

这是因为第23师团的编成地为熊本县,这个县曾经编成的另外一支部队就是代号为“明”的第6师团

熟悉抗日战争史的人都知道,第6师团作为南京大屠杀中的主要犯罪者,是日本陆军中首屈一指的精锐,不仅装备水平高,作战风格也以残忍坚决著称

因此同一地区走出来的第23师团,在日军中的地位完全可以参考第6师团

以“残忍”著称的侵华日军第六师团进入南京中华门

而第7师团第26联队也同样是日军中的精锐部队。该师团虽为甲种师团,但最初的编成地北海道因人口较少,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支一万五千人以上的队伍,所以吸收了大量来自日本东北地区的兵源,而这些人中有很多就来自日本陆军内另一支“劲旅”第2师团的兵源地——仙台

诺门罕战役前,缺乏重装备的日本人还专门为这两支精锐部队配属了战车第3联队与战车第4联队,其目的就在于集中少量精锐,争取一战拿到远东地区的战略主动权,为下一步全面北进铺平道路

然而理想虽然丰满,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日本人的脸。在诺门罕冲突中,第7师团第26联队在第一阶段就遭受苏军重创

而作为日军主力的第23师团的命运则更加惨不忍睹,日本大本营在战役后称该师团“遭受毁灭性打击”

综合战后双方的统计,日军第23师团在冲突中总伤亡人数在1.2万到1.8万之间,而该师团的总人数在巅峰时期也仅有2.5万人

正常情况下来讲,一支部队伤亡率超过30%就意味着溃散,不可能出现遭受50%以上伤亡还留在战场上的情况,但第23师团在这场战役中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主要是因为第23师团被苏军彻底包围,而且还不被允许投降

能证明23师团遭受了难以想象的重创的证据,就是冲突中相对安全的师团指挥官们,几乎全部死于非命

战后报告显示,23师团下辖的三个步兵联队居然阵亡了四个联队长,其中第71步兵联队连续三任主官都被苏军击毙

师团本部的参谋长大内孜被苏军炮兵炸死,代理参谋长冈本德三被打成重伤

基层指挥官更是死的七零八落,一位名为福田的日军士兵的日记就是证据

“所有的军官都死光了,我被任命为中队长...这使我非常不安,一夜都睡不着”

而侥幸逃生的几人也结局凄凉,师团搜索队长井置荣一中佐因被战役惨状重挫精神最终选择自杀,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在战役后被立即解职编入日军预备役,并在不到一年后就因病逝世

日军第23师团军官团

苏联通过对日军“矛头”的毁灭性打击让日本在诺门罕战役发生之后彻底结束了“北进”还是“南下”的争论,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与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相继下台,北进派自此以后彻底失势。

正因为如此,虽然看上去诺门罕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插曲,然而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在战前就清楚,这个小插曲将会深刻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势

朱可夫倍感“艰难”的真实原因

实际上日本在1937年下定决心全面侵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在将来与苏联的战争中创造更加宽广的战略纵深

然而日本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并不能快速结束对华战争,1938年以来,深陷泥潭后如何脱身就成了日本高层心目中的头等大事

与中国讲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1938年的蒋介石政府不可能与刽子手们签订任何有损中国主权的条约,而日本在战场上的优势也决定其绝对不会把拿到手的地盘吐出来

因此对于日本而言能走的道路只有继续扩大战争,通过赌一把大的来打开局面,而向哪个方向扩大战争,就成了日本内部争论不休的问题

北进派认为:既然在1936年就已经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那么苏联就是日本的头号大敌,晚打不如早打,应尽快开始对苏战争

而南下派则认为与寒冷贫穷的西伯利亚相比,英美控制下的东南亚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特别是荷属东印度能为日本提供支持战争继续的原油

而且英美国家远在天边,日本有充足的时间在本土积极防御,并最终在重创英美军队后获得极为有利的谈判立场

荷属东印度部队

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都开始用手中的力量对目标进行试探。1938年关东军就在边境上挑起“张鼓峰事件”,最终结果是互有胜负。这种结果不仅没有让日本的野心有所收敛,反而使其对更大的冲突跃跃欲试

正因为如此,朱可夫才意识到如果不能在一场冲突中“大胜”、“完胜”,将日本人从身体到精神全部层面彻底击溃,那么苏联的远东边境将永无宁日

而这,也是令朱可夫觉得“极其艰难”的最根本原因

从之后的历史走向上来看,正是远东边境的这一次小小冲突使得日本丧失北进的念头,并在苏德战争前夕达成《苏日中立条约》

在苏德战争打响而美日仍未开战的半年内,这份条约成功阻止了日本进行军事冒险的念头,既避免了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情况,也让苏联能在日后的莫斯科保卫战前大胆调回远东方面军精锐,最终帮助苏联熬过1941年那个最为寒冷的冬天

所以在诺门罕前线,朱可夫看到的是57特别军对23师团,而在背后,他关注的却是苏日两国,以及背后暗中观察着的英美意德

0 阅读:96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