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自动驾驶上路牌照发放,为何首批入选的是这几家车企?

童济仁汽车说 2024-06-08 10:44:02

去年11月,国家对L3/L4自动驾驶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征求意见,当时国内共有29家企业主体申报参与。

今年6月,国家正式开始发放L3/L4自动驾驶牌照,并从29家申报企业中选出了9家作为准入试点。这意味着,接下来这9家企业会有资格,将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L3/L4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

但可能是因为这几年舆论提L3、L4自动驾驶提的比较多,也因为之前也有诸如“测试牌照发放”的新闻,所以大家对于此次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可能乍一听觉得没什么新奇。但毫无疑问,这是自动驾驶普及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自动驾驶真正落地商业化前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来分析一下。

9家入选企业,都有谁?

这次从29家申报企业中遴选出的9家企业,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商用车企业,包括上汽红岩、宇通客车。商用车企业,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中,我们暂且略过不提。

第二类,是以关联出行公司为使用主体的传统车企,包括长安、比亚迪、广汽、上汽、北汽和一汽。

比如上汽申报的使用主体“上海赛可出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就是享道出行的运营主体。再比如广汽申报的“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如祺出行的运营主体。

这就意味着这些车企会将具备高阶智驾能力的车型,率先投放于网约车、租赁车等渠道,借由出行平台规模化的车队,进行自动驾驶的上路测试。

第三类,是新势力车企,就是蔚来。蔚来也是此次9家入选车企中,唯一没有关联出行公司的乘用车公司。

也就是说,相比以出行公司为试点使用主体的传统车企,蔚来会以更加接近普通用户的实际使用出行情况,来进行自动驾驶的上路测试。

9家入选首批L3/L4自动驾驶牌照与上路试点的车企,代表了国家层面对于各家车企技术与运营等综合实力的认可。量产自动驾驶车型的上路,也意味着国家在推动自动驾驶从低级别向高级别、从简单场景向复杂场景、从试验场向落地商用的升级。

当然目前9家企业只是第一批,随着国家对于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实质性推动,相信第二批、第三批已经不会太远了。自动驾驶技术与产品,成为汽车产业下一步的核心,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自动驾驶普及,买车有了新标准?

早些时候,国家颁发了L3自动驾驶测试的临牌,当时也有车企对这个事情进行宣传。不过,那张测试临牌(纸牌)和这次9家企业拿到的用户牌照(铁牌),分量有明显的差异。

测试牌照仅仅是用于企业自己的车队,申请难度也不高,有足够研发能力和条件满足的车企,基本都会发。但用户牌照则是真正面向消费者,这里就需要整车企业拥有完全正向的智驾研发能力、从0到1构建技术平台和全栈技术know-how。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流程把控风险,并做出及时稳妥的应对,国家也才放心将牌照颁给这样的企业。

说白了,此前测试牌照就像是“入学考试”,而这次用户牌照则是“升学考试”。入选的9家企业,相当于被重点高校首批录取了。

所以,虽然从去年开始,头部新势力都把高阶智能驾驶作为重点宣传,诸如“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越开越好开”不绝于耳,但事实上真正落实到商业化上,没有任何魔法,不可能一飞冲天,按照研发与工程的规律而不是营销的规律,一步一步向前走。

所以,当自动驾驶距离商业化越来越近时,消费者选择智能车的标准,其实也在发生变化。主要关注的点,会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有没有对道路验证、优化、开通、运营的能力。

从智能驾驶的基本算法来看,各家的差异其实不大。真正决定各家智能驾驶是否好用的差异点,是工程落地的时间和质量,是一条路一条路去验证,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

所以,看重自动驾驶的消费者,不仅要看所谓的“开城数”,更要看“可用里程”。比如此次入选试点车企的蔚来,目前已向超过26万辆车型全量推送包含城市和高速路、快速路在内的全域领航辅助,城区可用里程达到103.9万公里,覆盖726座地级/县级市。这才是确保用户拿到了真正“可用”的智能驾驶。

第二,有没有可供长期升级的硬件冗余。

L3自动驾驶因为责任主体开始由驾驶员有条件转移至车辆生产方,对于车辆的安全性要求更高,而且一定要有硬件冗余。因为既要用冗余确保可靠性,更要用冗余确保将来可能的软件升级。

还是拿蔚来来举例,当蔚来在2021年发布带有4颗Orin芯片、总算力达到1016TOPS的智驾硬件,并宣布所有NT2.0车型都全系标配时,很多人表示不解。但今天我们才发现,正是因为4颗Orin芯片带来的强大算力,既让蔚来有强大的主控,更让蔚来有独一无二的群体智能与个性化训练。

即便是2021年发布的算力与硬件水平,到2024依然是行业独一档领先的存在。这就是硬件冗余的意义,也是L3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方向。

写在最后

此次国家L3/L4自动驾驶牌照的发放和上路试点的展开,代表了国家对于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支持,对汽车行业而言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信心提振,也是对那些唱衰自动驾驶、质疑自动驾驶投入的声音最有力的回击。

所以,首批获批的9家企业,一方面是在技术实力上国家给予了认可,同时他们的对于高级别智能驾驶的试点情况,也会成为主管部门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自动驾驶商业化在即,订阅服务、保险服务等一系列相关配套的运营,都会更上。长远来看,车企全栈自研自动驾驶,将会成为重要的竞争力壁垒。

0 阅读:0

童济仁汽车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