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新能源车中游:行业底部区间已至,供需逐步迈向新均衡

情怀不该 2024-06-23 10:48:49

投资策略:1)看好各环节龙头穿越周期。我们认为当前产业链各环节梯队已基本成型,龙头厂商在稼动率、成本优势下,盈利上或始终可保持与尾部的差距;2)把握新技术产业落地的边际变化。

摘要

板块底部反复被确认,2H24产业链盈利或可维持平稳。从春节后由产业链补库驱动的板块反弹,到近期多个环节出现挺价、修正前期低价订单,我们认为板块底部反复得到验证。展望2H24,尽管产业链多个环节仍有新增产能释放、但整体规模有限,且当前中游材料盈利水平仍处低位,我们认为产业链进一步降价的空间不大、盈利水平或可维持。往前看2025年,我们预计产业链国内扩张有望进一步收缩,同时伴随尾部出清,供需关系有望迈向新均衡。

新技术加速产业化落地,重点把握半固态/固态边际预期变化:

► 半固态/固态电池:我们认为半固态/固态电池有望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预期边际变化较大,2024年为半固态/固态电池装车元年,蔚来、上汽、广汽已发布固态电池方案并部分实现装车,其余车企有望持续跟进;而海外电池厂商LGES、三星SDI等亦加速推进固态电池布局,计划2027-2028年量产全固态电池。此外,低空经济的兴起使得固态电池商业逻辑进一步强化,中期新能源车+eVTOL需求共振、打开固态远期市场空间。

► 此外,2H24多个新技术有望迎商业化落地或者规模化量产拐点,相关产业链有望加速放量:1)复合铜箔:在铜价上涨背景下、复合铜箔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从近期产业链跟踪情况来看,复合铜箔已经较传统铜箔实现平价,我们认为伴随铜价继续上涨,复合铜箔量产有望加速,我们预计搭载复合集流体的高安全电池有望于2024年迎来商业化持续落地;2)4680:2024以来,我们观察到4680量产迎来积极变化,一方面特斯拉自身的良品率在稳步提升,另一方面,第三方电池厂进入到量产装车阶段,1H24亿纬锂能实现国内客户装车,2H24日韩电池厂商松下、LGES亦将进入量产阶段;3)高压快充:随着新车产能持续释放,以及乐道L60、零跑C16等高性价比车型开启交付,我们预计2H24高压快充车型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同时,伴随华为、中石油、中石化等招标逐步启动,我们认为液冷超充桩建设有望步入旺季。

风险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新技术产业化不及预期。

正文

板块底部反复被验证,供需逐步迈向新均衡

从春节后由产业链补库驱动的板块反弹,到近期铜箔、负极、6F、隔膜、小动力/小储能等多个环节出现挺价、修正前期低价订单,我们认为板块底部反复被验证。展望2H24,尽管产业链多个环节有新增产能释放,但整体规模有限,若考虑到产能爬坡、能有效释放的产能或更少,而2H24通常为需求旺季,一定程度可消化新增产能,且当前中游材料普遍低盈利,我们认为产业链进一步价格战的空间不大。再往后看2025年,产业链国内扩张进一步收缩,同时伴随尾部出清,供需关系有望逐步迈向新均衡。

电池:价格处于底部区间、2H24盈利有望维持平稳,供给端扩张持续放缓

当前锂电池价格于底部区间、2H24降幅空间有限。受碳酸锂及中游主材跌价影响,锂电池售价2023年以来持续下行,根据鑫椤锂电数据,截至2024年6月,国内三元电芯/铁锂电芯价格达到0.45-0.5/0.35-0.4元/Wh,较2022年底高点下降幅度达到50-60%;同时,根据CNESA数据显示,2024年5月国内储能系统的平均招标价降至0.65元/Wh左右、较2023年初高点降幅达到55-60%,其中大储LFP电芯部分报价已低于0.3元/Wh、较2022年底高点跌幅达60%+。我们认为当前时点锂电池价格已处于底部区间:

► 短期看2Q24,受益下游新能源车、储能需求景气度走高,碳酸锂、中游主材价格整体稳定,铜箔、负极、6F、隔膜等多个环节出现挺价、部分低价订单价格有所修复,支撑动力、储能价格2Q24运行平稳,部分小储能/容量型小动力电池有所涨价;

► 往后看2H24,我们认为决定电池价格的核心仍在中上游材料。尽管2H24碳酸锂、中游主材均有新增产能释放,或对产业链价格支撑性带来扰动,但我们认为降幅空间相对有限、对锂电池价格影响可控:一方面,2H24为新能源车、储能行业旺季,锂电池需求有望环比向上,能够消化部分中上游供给端的新增产能;另一方面,当前中上游材料环节盈利已处于较低水平,除行业龙头外,中小厂商普遍亏损状态,我们认为对中上游环节盈利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有限。

图表1:中国动力电池电芯价格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中国储能系统招标价格

资料来源:CNESA,中金公司研究部

锂电池盈利2H24有望维持平稳,一二线分化或延续。短期看2Q24,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售价平稳,尽管部分材料环节小幅涨价(主要是原材料涨价以及部分低价订单价格修复),但考虑到二季度电池环节稼动率环比改善带来的正向效应或更显著,我们预计2Q24电池环节单位盈利有望环比改善;而2H24电池价格降幅可控下,我们预计电池盈利或可维持平稳。从盈利水平看,一二线厂商分化较明显,宁德时代盈利能力持续强劲,1Q24动力电池毛利率同比提升7.8ppt/环比提升0.5ppt至26%+,单位毛利基本稳定在0.2元/Wh,主要受益于较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以及客户结构、产品结构优势,盈利较高的海外客户、电池包占比较高;二三线厂商1Q24毛利率位于10-20%、单位毛利位于0.1-0.15元,与头部厂商差距较明显。整体上,我们认为短期头部厂商产业链地位、客户/产品优势稳固,叠加前期销售返利计提、销售质保金计提、设备加速折旧等会计处理谨慎构建较高的盈利“安全垫”,我们预计2H24一二线厂商盈利分化或将延续。

图表3:1Q24主要动力电池企业毛利率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1Q24主要动力电池企业单瓦时毛利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供给端扩张持续放缓,2025年有望迎供需边际改善拐点。受下游新能源车/储能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融资限制等的综合影响,2023年以来国内锂电池投资显著降温,2023/1Q24锂电池环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下滑30.6%/28.1%;考虑到锂电扩产周期1-2年,我们预计2025年后国内供给端新增产能规模将阶段性收缩、仅头部厂商有少量产能释放;国内电池厂商扩张将转向海外市场,而考虑到海外运营成本、资金壁垒以及车企的配套壁垒均显著高于国内,我们认为具备海外扩张能力的电池厂商不多、其中头部厂商优势明显。从全球锂电供需看,伴随2025年海外新一轮产品周期释放,我们预计锂电池供需有望迎边际改善拐点。

图表5:2023年以来,锂电池环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放缓

资料来源:中汽协,GGII,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正极:盈利筑底,一二线企业分化较明显

1Q24正极行业单位盈利进一步触底,产能逐步出清,后市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根据SMM数据,4月正极行业开工率约5成左右,目前国内基本没有新扩产正极项目,我们认为多数正极厂商亏损状态下,行业中小产能有望逐步出清,产能利用率有望持续回升。此外,我们认为正极加工费进一步下降空间已较为有限;目前碳酸锂价格整体低位平稳运行、对单位盈利的负向影响亦较小。我们预计伴随行业中小企业产能逐步出清以及下游需求恢复,正极企业开工率回升,有望降低加工成本、增厚单位盈利,2Q正极厂商单位盈利有望企稳修复。

图表6:目前碳酸锂价格整体低位平稳运行(截至2024年5月底)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3月以来正极行业开工率逐步回升

资料来源:SMM,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1Q24正极行业盈利能力处于底部区间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正极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分化

资料来源:SMM,中金公司研究部

负极:底部特征明显,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

行业底部特征明显,板块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当前负极行业盈利能力处于底部区间,我们测算1Q24头部四家企业负极单吨盈利分别仅约为0.2、0、0.4、0.1万元/吨,而部分中小负极厂商持续亏损、供货能力难以保证。当前头部负极厂开工率较高、行业整体开工率较低,叠加近期负极招标头部厂商挺价意愿较强,我们认为再次验证行业底部特征,行业中小产能或持续出清,头部厂商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伴随产能逐步出清、开工率回升,板块盈利能力有望逐季改善。

图表10:负极市场价格低位运行(截至2024年3月)

资料来源:百川盈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1Q24负极库存周转天数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1Q24负极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触底

资料来源: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3:头部负极企业盈利能力出现分化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电解液及六氟:盈利处于底部区间,短期新增产能有限

1Q24六氟价格超跌,行业仅前两名盈利。六氟行业2022年3月从近60万元/吨开始降价,1Q23-3Q23随碳酸锂价格进一步回落,此阶段为行业从超额利润回归至正常利润,3Q23起行业价格竞争愈发激烈,二三线企业单吨毛利下降至约4-5k元。1Q24需求淡季而企业为保证开工率价格竞争激烈,我们测算六氟二线企业单吨毛利2-3k元,六氟市占率第二企业的单吨利润仅数百元的微利。

图表14:碳酸锂及六氟磷酸锂价格

资料来源:SMM,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5:测算六氟企业单吨净利润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行业新增产能有限,盈利已处于底部区间,龙头企业或持续扩张市场份额。目前行业仅前三名具备新增产能投放能力,短期内新增产能有限。目前行业二线六氟厂已处于亏损,部分企业已逐步亏现金成本,我们预计2Q24后随终端需求起量及企业产能利用率有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或小幅修复。电解液端仅布局电解液加工环节的企业亦均处于亏损状态。我们预计2H24后中小六氟厂及电解液厂或逐步关停产能退出行业,龙头电解液及六氟厂凭借成本优势实现份额提升,2025年后企业盈利或有望实现底部回升。

隔膜:底部渐近,看好龙头优势穿越周期

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单位盈利持续回落。隔膜行业23年上半年开始出现产能供过于求,带动企业单位盈利持续回落,1Q24行业需求疲弱,隔膜价格进一步下探,且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我们测算,1Q24隔膜行业前三名龙头企业单平盈利均低于0.2元。企业受制于价格及盈利能力下滑,龙头企业将扩产重点置于海外,国内产能的扩产速度均有所放缓,我们预计2025年行业新增产能有限。

短期盈利或企稳修复,中长期龙头企业出海、国内落后产能出清,依旧看好龙头成长空间。短期内,2Q24隔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而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单位盈利水平或小幅修复。中期来看,我们认为隔膜行业各企业间在成本、技术、客户等方面差异较大,龙头企业率先出海打开高盈利能力市场,2025年后国内二三线企业在亏损加剧后或逐步出清行业,龙头企业有望实现份额与盈利的改善。

图表16:隔膜产品价格(截至2024年5月底)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7:隔膜企业单位净利润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技术加速落地,重点把握半固态/固态预期的边际变化

半固态/固态电池迎发展机遇,产业化进程加速

国内半固态电池迎加速上车,eVTOL打开远期应用空间

国内半固态迎来加速上车。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4年前4月国内半固态电池装车量达1.1GWh,其中宁德时代2023年4月发布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孚能科技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30Wh/kg,已在东风岚图量产装车;卫蓝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60Wh/kg,已批量交付蔚来150KWh车型。此外,清陶能源半固态电池已于今年4月在上汽智己上车;赣锋锂业2023年上车赛力斯SERES-5;辉能科技与奔驰、Vinfast等合作进行固态电池研发。整体来看,国内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eVTOL催化固态/半固态应用场景。eVTOL要求电池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主流在研技术路线有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两种,其中锂电池属于当前商业化进展较为领先的电池,我们估计Joby S4、峰飞盛世龙等主流eVTOL采用液态和半固态锂电池方案;但eVTOL对于电池包能量密度和峰值功率密度的理想要求分别为400-500Wh/kg和1.5-2.0kW/kg,目前已量产的前沿锂电池技术基本难以兼顾eVTOL两者要求,市场主要通过研发固态/半固态锂电池去提升能量密度上限和安全性、来适应eVTOL应用场景。伴随eVTOL商业化加速落地,我们认为半固态/固态电池装机量有望持续提升。

图表18:电池企业固态/半固态电池布局及eVTOL合作进展(截至2024年5月底)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交易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业化进展:半固态电池2024年加速商业化

全球企业共同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各企业规划的固态电池量产时点普遍在2027-2030年。目前日本丰田具有全球最多的固态电池专利;韩国主要由三星SDI、LG等龙头电池企业布局固态电池;美国固态电池布局以Solid Power、Quantum Scape等初创企业为主,其与欧洲龙头主机厂大众、宝马等深度合作;中国则由传统电池厂、固态电池新势力厂商共同推进。

图表19:国内外部分企业固态电池量产进度规划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4680:2H24有望迎量产提速拐点,户用储能进一步打开需求空间

2H24日韩电池厂商进入量产阶段,产业链放量有望提速。2023年特斯拉自制4680率先进入量产,但由于全极耳焊接、干法涂布等环节短期存在工艺瓶颈,影响产品良率,导致产能爬坡较缓慢。2024以来,我们观察到4680量产迎来一些积极变化,一方面特斯拉自身的良品率在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4月,4680周产可满足1000辆Cybertruck需求、对应年化产能提升至7GWh(2023年10月年化仅5GWh),另一方面,第三方电池厂进入到量产装车阶段,1H24亿纬锂能实现国内客户装车,2H24日韩电池厂商松下、LGES亦将进入量产阶段、配套特斯拉,考虑到第三方电池厂采用较成熟的湿法涂布、制造能力更强、量产经验更丰富,我们预计第三方电池厂产能爬坡进展或更快,带动产业链放量提速。

户用储能有望推动大圆柱电池量产提速。目前户用储能系统容量正从3-5KWh向5-20KWh迭代,对电池性能以及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圆柱电池在单体容量、性能、循环、安全以及成本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受到户储市场的青睐。目前包括亿纬锂能、鹏辉能源、海辰储能等多家电池厂均已推出了大圆柱磷酸铁锂电池,满足储能电池应用场景的需求。

大圆柱产业化有望带动结构件配套价值量提升,同时加速推动中游新型材料需求放量,我们认为大圆柱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的提升将带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新型锂盐 LiFSI、补锂剂、导电剂等加速放量。

图表20:各家电池厂46系大圆柱电池情况统计(截至2024年5月31日)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复合箔材:复合铜箔加速实现平价,2024年有望迎来商业化浪潮

铜价或开启上涨周期,复合铜箔有望加速实现平价。截至24/05/31,SHFE铜价从2月末的6.9万元/吨上涨至目前的8.1万元/吨,我们测算对应6um铜箔原材料成本提升~0.6元/平米。而6um复合铜箔用铜量相较传统铜箔减少近70%,在铜价上涨背景下、复合铜箔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从近期产业链跟踪情况来看,复合铜箔已经较传统铜箔实现平价,我们认为伴随铜价继续上涨,复合铜箔量产有望加速。

材料厂商开启扩产潮,下游动力领域有望迎来商业化浪潮。目前以宝明科技、金美新材料、英联股份、胜利精密等为代表的复合铜箔材料厂商量产进度领先,我们预计搭载复合集流体的高安全电池有望于2024年迎来商业化持续落地。

图表21:复合集流体代表材料企业最新进展(截至2024年5月底)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高压快充:新车产能持续释放+高性价比车型上市,2H24车、桩结构升级有望加速

车端:新车产能持续释放+高性价比车型交付,2H24高压快充有望加速渗透。基于交强险数据,我们测算1-5M24国内高压快充车型销量在新能源车总销量占比4.0-4.5%区间,较2023年(1~2%)有所提升,但仍处于偏低水平,我们认为或主要受新车产能爬坡的影响,从我们统计的2H23-1H24交付的车型中,大部分车型自2024年1月后开始交付,新车1-2Q处于爬坡阶段、交付能力受限。展望2H24,随着新车产能持续释放,以及乐道L60、零跑C16等高性价比车型开启交付,我们预计高压快充车型渗透率有望迎快速提升。

桩端:政策持续加码充电桩建设,高压快充趋势下、液冷超充桩结构主线明确。

► 政策端,2024年以来充电桩板块政策利好频发:一来充电桩被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范畴[1],二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4月发布《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2],明确中央财政将安排奖励资金支持试点县开展试点工作、并先行拨付不低于70%的奖励资金。我们认为2024年充电桩行业在政策持续加码以及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叠加车企、能源公司等新主体入场布局,充电桩建设有望延续较高增速。1-4M24国内新增公共充电端口25.1万根、同增10.3%,受季节性影响增速偏弱,但向后看,随着政策端的传导落地,我们看好充电桩建设景气度有望逐季回升。

► 产品结构上,液冷超充升级趋势明确,伴随下游招标启动、2H24有望进入建设旺季。高压快充车型充电功率可达到600kW以上,充电电流高达600A,充电过程发热更明显,对充电桩散热要求提升,催化液冷超充桩需求。液冷超充桩采用风冷/液冷模块+液冷枪线,可满足大功率充电下的强散热需求、安全性更佳,并且线缆减重、提升使用便利性,我们认为尽管当前高压快充车型保有量尚小,但液冷超充桩前置建设对缓解消费者补能顾虑、促进高压快充车型销售至关重要,有望先于需求端放量。当前液冷超充桩建设由车企、能源公司等对投资回报期容忍度较高的企业主导,从各家车企2024-2025年建设规划看,液冷超充桩规模可观,伴随2H24华为、中石油、中石化等招标逐步启动,我们认为液冷超充桩建设有望步入旺季、看好液冷超充成为贯穿2H24充电桩投资的结构主线。

图表22:车企超充桩建设规划及实际落地情况

资料来源:各车企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需求结构持续优化,锂电市场不断扩容

中国:长续航+快充需求驱动产品结构升级,单车带电量逐步提升

从整体销售结构看,中国市场以纯电为主,但2022年受比亚迪DMi、理想等强产品力插混车型周期带动,国内插混销量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1-4月渗透率(批发数据)接近40%。近年在长续航、快充需求驱动下,纯电、插混产品结构持续迭代升级,带动电池包容量提升:

► 纯电:为缓解补能焦虑,国内纯电车型往高压快充方向迭代趋势明确,且伴随供应链降本和规模效应的释放,高压快充车型价格区间已下探到20万元以内、有望进入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而为了实现800V以上高压,整车需要串联更多的电芯,电池包带电量提升,亦正向促进续航里程增加;

► 插混:以往混动车型以小电池(带电量10-20kwh)+具备直驱功能的串并联PHEV架构为主,这种架构比较方便从燃油车架构改造而来,油电两套系统可独立驱动车辆行驶,尤其在高速行驶时,可通过内燃机直驱而实现低油耗;且这种架构在2021-2022年电池价格高位下、具备成本优势;但因电池容量小,纯电续航普遍在不足100km,并且亦产生顿挫问题。随着电池降本,以大电池(带电量30-40kwh)只能串联驱动的REEV增程架构逐步推广,目前在中型SUV市场趋势明显,继理想后,问界、比亚迪、零跑、长安深蓝等均推出相关车型。相较于传统的PHEV架构,增程架构更简单、无需变速箱等部件,同时,由于配备了大电池,纯电续航里程可提升到200km以上,使得车辆全生命周期用电占比得到大幅提升、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用车成本。而近年来为了追求更长的纯电续航,我们观察到插混、增程架构电池包带电量均呈现提升趋势,如比亚迪、长城插混车型均推出搭载30-40kwh电池车型,问界、理想增程车型推出了搭载50kwh电池车型,相应的续航里程提升到200-300km。

图表23: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结构

资料来源:乘联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4:分产品单车带电量均呈现上行趋势

资料来源:乘联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欧洲:纯电占比提升,偏好中小车型、不过度追求续航和快充

欧洲2021年后纯电占比快速提升、目前以纯电为主。2021年后随着特斯拉面向欧洲交付能力爬升(上海工厂出口+德国柏林工厂投产)以及欧洲本土车企纯电新车周期释放,叠加插混补贴退坡(如德国、英国等),欧洲纯电占比逐步提升,2024年1-4月纯电份额达到66%、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从新能源车结构上看,欧洲偏好中型轿车和小型SUV、单车带电量相对较小,不过度追求续航和大功率快充。从1-4M24新能源车销量结构来看,我们观察到欧洲市场相对偏好中小型车型,A级轿车+中小型SUV占据接近5成份额,其中纯电车型带电量在50-80kWh区间、续航里程多在350-500km区间,插混车型带电量大多为20kWh左右;欧洲当前主流车型电压平台集中在300-400V,除特斯拉外,欧洲本土品牌充电功率普遍偏低、最大充电功率普遍在120-180KW之间(2C)。整体看,欧洲新能源车并未过度追求长续航和大功率快充,我们分析原因在于:1)欧洲城市面积不大,欧洲汽车用户日平均行驶里程仅30公里左右[3],对续航要求不高;2)欧洲家庭普遍可安装私人充电桩,可满足日行里程需求;且欧洲电网基建偏薄弱,城市内电网较难支撑大功率快充。

图表25:1-4M24欧洲新能源车销量结构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6:1-4M24欧洲TOP10新能源车参数(截至2024年6月16日)

注:续航里程采用欧洲WLTP工况

资料来源:Clean Technica,ev-volumes,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汽车总量结构看,未来欧洲新能源车市场或仍以中小纯电车型为主,但大功率快充仍有发展必要。从欧洲市场整体汽车销售结构来看,1-4M24中小型轿车及SUV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约64%),我们认为未来中小车型仍将主导新能源车市场,且在碳排政策约束下、欧洲纯电车型占比有望维持高位。因此,从车型结构推演,我们认为欧洲新能源车或以中等续航车型为主、对应中等带电量水平。但我们认为大功率快充仍将是趋势,一方面,从需求端看,我们认为长途出行仍需要快速充电实现高效补能;另一方面,从供给端看,下一代欧洲车企平台如奔驰MMA、大众SSP、宝马New Class等均配置了800V架构,有望自2026-2027年开始逐步进入量产阶段;而基建方面,Iolity积极布局欧洲大功率快充网络、计划到25年建设7,000个快充桩[4]。

美国:纯电占主导份额,偏好大型车、追求长续航和快速充电

纯电占比始终处于高位、或受益于特斯拉。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纯电占比明显提升、后始终处于70-80%区间的相对高位,我们认为主要由于特斯拉均为纯电车型,其在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占比高(1-4M24超过40%、2020-2023年超过50%),带动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纯电占比维持高位。

从新能源车结构看,美国偏好SUV等大型车、单车带电量相对较大。从1-4M24新能源车销量结构来看,美国市场偏好中大型级别以上的SUV、皮卡、中大型轿车,合计占比达到80%+。从带电量来看,剔除特斯拉后、美国SUV车型纯电带电量普遍在70-100kWh区间、续航里程多在400-600km区间,插混带电量基本在20kWh;美国主流车型电压平台集中在300-400V,除特斯拉外其余大部分车企最大充电功率150-200KW(2C)。整体看,我们认为美国市场偏好中大型车,带电量和续航里程均显著高于欧洲市场,原因或在于美国国土面积较大、居民日均行驶里程更长,美国司机日平均行驶里程达到60-70公里[5]、对于单车带电量要求更高。

图表27:1-4M24美国新能源车累计销量结构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8:1-4M24美国TOP10新能源车参数(截至2024年6月16日)

注:续航里程采用美国EPA工况资料来源:车企官网,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汽车总量结构,我们认为未来美国新能源车市场或仍以大型纯电车型为主,单车带电量有望逐步提升。从美国市场整体汽车销售结构来看,1-4M24皮卡、中大型及以上SUV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美国市场对于大型车的偏好较为明显,由此我们认为未来美国新能源车市场仍旧会偏好SUV和皮卡等大型车;美国市场我们认为特斯拉在中长期仍有望主导,纯电占比有望维持高位;从车型结构推演,我们认为美国市场将以中长续航车型为主,对应电池带电量更高。美国市场对续航和补能效率有较强需求,我们认为大功率快充趋势明确,从供给侧看,特斯拉Cybertruck、通用BEV3平台、Stellantis的EDM3平台均采用800V平台,且基础建设端美国政府加码对快充桩建设进行补贴。

投资策略:看好各环节龙头穿越周期,把握新技术产业落地的边际变化

我们认为当前板块已经处于底部区间,春节后的反弹,以及近期多个环节挺价使得底部反复被确认。展望2H24,我们认为产业链新增产能释放整体可控,而当前中上游材料产业链盈利普遍处于偏低状态,我们认为进一步价格战的空间不大,产业链盈利有望维持平稳。再往后看25年,受融资和经营状态限制,国内供给侧扩张有望进一步收缩,同时伴随尾部出清,供需关系有望迎来边际改善拐点。投资策略:

► 主线一:看好各环节龙头穿越周期。我们认为当前产业链各环节梯队已基本成型,中小厂商通过价格竞争抢份额的途径目前逐步被证伪,头部电池厂经历多次订单“跳票”后、逐步开始转向优质供应链、且修正前期低价订单。因此,我们认为在供需关系走向均衡的过程中,头部厂商凭借产品品质、交付能力的保障,有望持续获取订单,稼动率水平有望维持高位,而尾部中小厂商稼动率或持续低位运行、逐步出清。因此我们认为龙头厂商在稼动率、成本优势下,盈利上或始终可保持与尾部的差距。

► 主线二:把握新技术产业落地的边际变化,从方向上:

• 我们认为半固态/固态电池有望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预期边际变化较大,2024年是半固态/固态电池装车元年,蔚来、上汽、广汽已发布固态电池方案并部分实现装车,其余车企有望持续跟进;而海外电池厂商LGES、三星SDI等亦加速推进固态电池布局,计划2027-2028年量产全固态电池。此外,低空经济的兴起亦使得固态电池商业逻辑进一步强化,中期新能源车+eVTOL需求共振、打开固态远期市场空间。

• 此外,2H24复合铜箔、4680、高压快充等多个新技术商业化落地加速或迎来规模化量产拐点,产业链放量有望提速。

风险提示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不达预期。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存在不达预期风险,将会对产业链供需结构造成影响,部分环节或存在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不达预期风险。

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当前锂电上游、中游材料价格已处于历史较低水位,短期价格运营比较平稳,但往2H24看产业链仍有新增产能投放,若需求端无法消化,则可能会引发进一步价格竞争,导致产业链盈利继续下滑。

新技术产业化不及预期。当前众多锂电新技术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若相关的测试认证进度不达预期,或对企业新技术对应业务需求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业绩。

[1]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3720/tw/

[2]https://jjs.mof.gov.cn/zhengcefagui/202404/t20240411_3932606.htm

[3]https://www.odyssee-mure.eu/publications/efficiency-by-sector/transport/distance-travelled-by-car.html

[4]https://insideevs.com/news/550121/ionity-investment-7000-chargers-2025/

[5]https://www.thezebra.com/resources/driving/average-miles-driven-per-year/#average-miles-driven-per-year-by-state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4年6月17日已经发布的《新能源车中游2024下半年展望:行业底部区间已至,供需逐步迈向新均衡》

曾韬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040001 SFC CE Ref:BRQ196

刘烁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40001

王颖东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90002

季枫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3060017

杜懿臻 联系人 SAC 执证编号:S0080122070112 SFC CE Ref:BUS212

于寒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3070011 SFC CE Ref:BSZ993

法律声明

0 阅读:0

情怀不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