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席氏家族的神秘面纱,那句“龙生龙,凤生凤”果然有道理

文史安利官 2024-06-04 20:36:58

从古至今,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构成了家庭,家庭的延续又逐渐形成了家族体系。

统治者依靠着家族关系维系社会发展,平民百姓也靠着家族关系来维持成员间的血脉亲情和传承家族文化。

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席书就出自一个昌盛且有名的席姓家族,而且在家族中做到了“承上启下”。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席书在家族世系中的地位,分析讨论席书对先辈的继承以及对后辈的影响。

家族世系

席氏宗脉,源远流长,“以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三兄弟为代表的遂宁席氏家族,人文蔚起,科甲连绵,仕途显赫,冠于有明。”

明代著名藏书家焦竑编纂的《国朝献征录》中收录了杨一清为席书写的墓志铭,曰:“公讳书,姓席氏,字文同,别号元山,系出蜀潼川州之遂宁。七世祖友轸,轸生福,号横冈,学博而邃,尝游元草庐吴先生之门。横冈生汝霖,汝霖生思恭,思恭生瑄,公大父也,父祖宪娶于吴,寔生公。”

可以清楚地看出席书的家族世系。

根据道光《席氏族谱》记载:“吾族肇迹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南宋时友轸公始来蜀,入籍于遂。”可知蜀地席氏的第一代祖先席友轸,率族人从遥远的山西平阳府临汾县辗转来到四川遂宁。

“友轸生复,复生汝霖,汝霖生七子,曰思聪、思明、思恭、思敬、思义、思默、思睿。又越二世,人文蔚起,科甲连绵,文章经济,冠于有明。”

可以看出,席氏家族来遂宁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建功立业,造福人民,逐渐发展成为明代四川地区有名的大家族。

由于明朝末年战乱等原因,多支世系不详,从入川始祖席友轸到席书孙席上珍的席氏家族世系。

席书是席氏家族迁到四川的第七世,排行老大。

席氏家族到了席书这一代,是政治文化发展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席书是席祖宪的第一个儿子,明弘治三年(1490)中了进士之后,出任郯城知县,官至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卒后赠太傅,谥文襄,真是“眷顾隆异,虽诸辅臣莫敢望”。

“明清两代,遂宁有3人位居内阁大学士,号称辅臣,位高权重,名传当世,史册留芳”,而席书就是其中之一。

席书身居高位,仕途显赫,提升了席氏家族的名望,在他为明代统治者尽忠职守的同时也为席氏家族繁荣昌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继承先辈

席氏家族的兴盛离不开席书先辈们的开拓和后辈们的继承,席书的先辈们为席氏家族的兴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席书也继承了家族的使命与荣耀。

首先席书继承了家族的教导,重视道德修养,努力成长成才。

一个人的成才成功往往离不开家族的培养,席氏家族认为“人品之不端由于礼义之不明,礼义之不明由于教学之不正。欲教学之得其正,端自蒙养始。蒙养之道,仅在《小学》一书。须捐资延师,恪遵《小学》遗法,以作养正之基。”

人要明礼义,正人品,必须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受教养,所以要延请老师,学习《小学》,重视品德修养,社会道德的培养。

《小学》乃朱熹编纂,包括个人的修养,社会道德的培养,以及前人的嘉言善行摘录,用以教育古代儿童,宣传孔孟之道。

关于读书和耕作这两件事情,席氏认为“读书、力田两事原自相须,况一父之子亦有秀朴不齐。秀者宜读,朴者宜耕,舍此别无生涯也。故古者贤良之选,不废力田之科。但既业此二事,若不勤苦,必两无成就,亦天地间废人而已。”

这些家规族规,席书的先辈们都遵行得很好,为席书做好了榜样。

席友轸南宋末年“流寓遂宁州”,在元朝英宗至治三年(1323)生下儿子席复。

席复号横冈先生,从小就十分聪颖,长大之后更是“经学湛深,操行高洁”,因被荐贤良方正而任潼川训导。

席汝霖善良忠厚,时常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席瑄一心研究经史,敛住锋芒,韬光养晦,不求闻达,人们称他为“厚德之遗”。席书的父亲席祖宪更是对席书教导有加。

其次,在学问上席书也在传承家族思想。

席复“尝从吴草庐先生,授程朱正学之传,而得其要领,一时学者翕然宗之。”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学者称他为草庐先生,席复学从吴澄,席书在思想上也受到了他的影响,所以席书年少时“性嗜静,养学问,以周程二子为宗”,他在写给王阳明的书信中说道:“书少以父师之命,攻举子之业,乃于其中获闻前哲遗训,亦尝求所谓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矣。”

这种家族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传承,对席书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顺五年(1461),席书出生于潼川州遂宁县吉祥乡(今遂宁市蓬溪县吉祥镇),少年时期的席书十分聪颖,他“少颖敏强记,既冠为文,有时名,补县学生。”

席书也十分勤奋刻苦,“少也贫,既冠,始就学经史子籍,每借观于人,燃膏继晷,志甚笃也。”

天资聪颖加上后天的勤勉努力,少年时期的席书就文采出众,逐渐闻名乡里。

到后来举乡试、中进士,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影响兄弟和后辈

席书对家族的影响很深远。

首先是对弟弟们的影响,在政治仕途上席书的弟弟们也是他的后辈,其中席书尤其对席春的仕途影响很大。

席春(1472-1536),字仁同,号虚山,排行第四,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有《虚山文集》传世。

《明史》中有《席春传》,明代礼部尚书孙承恩为他撰有《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虚山席公春墓志铭》。

据《明史》记载,席春中进士之后,由庶吉士授御史,巡云南。正德十六年(1521),席书升任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权力较大。

因为席书的原因,席春改官为翰林检讨。

席春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后,内阁首辅费宏打算让他任按察佥事。

礼部尚书席书知道后十分不满,他说按照惯例,编修史书后,不应该还去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

世宗皇帝又因为席书的缘故留下了席春,并升任他为翰林修撰,席书也因为这件事情得罪了首辅费宏。

席书去世后,明世宗念及席书在大礼议中的功劳,又升席春为翰林学士。

由此可见席书对于席春仕途的影响是很大的。

席书的五弟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明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初任户科给事中,后因李长诏狱案被贬谪为夷陵判官,世宗即位后复官,还没上任就去世了,晋赠光禄寺少卿。

由于席彖去世得早,席书对席彖的仕途影响很小。

席书的其他两位弟弟席诗和席记没有做官,所以史书上鲜有记载,但是席书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也会有所影响。

席书对儿孙后辈们的影响也很大,首先是对他两个儿子席中、席和的影响。

席书的长子席中字时中,号月川,原为遂宁廪膳生,席书去世后,席中因为席书的功勋而荫官做了尚宝司丞,后来升为本司卿,又迁为太常寺少卿。

席书的季子席和,字介仲,号石川。席书去世后,席和荫官历中府都事经历、常德府知府。

他们的诰封上都有“先业是承,因父勚而既荫以荣秩”、“仰承先绪”等字眼。

席书孙、席中长子席上珍考中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做了户部浙江司主事,后特授承德郎。

席书和席上珍同为进士,又系祖孙,在遂宁大北街有一座“祖孙进士坊”,就是专门用来纪念这对祖孙进士的。

席书在席氏家族史上地位崇高,对于席氏后人来说,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鼓舞着席家人。

即使在今天,居住在遂宁的席氏后人也一直视席书为骄傲,对《席氏族谱》视若珍宝。

席氏家族来四川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很有名望的家族。

“遂宁席氏家族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政治世家和文化世家,该家族自南宋从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迁居蜀中遂宁以来,开枝散叶,发展至今,宛若一株郁郁苍苍的参天古木,历六百余年而生生不息。尤其自明代宰相席书以来,奕世甲科,人才辈出,绳绳相因,文脉绵延。”

据统计,明清两朝四川共出席姓进士4人,竟都是出自此家族,他们就是席书、席春、席彖和席上珍。

席书为明代弘治三年(1490)二甲第122名进士;席书的四弟席春为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进士;席书的五弟席彖为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进士;席书的孙子席上珍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进士。他们均在明代政治中做出了许多业绩,留下了不小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席书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明代政治家、文化名人,席书谨记家训,勤修学问,仕途显赫,官位显贵。

他恪守传统礼仪,继承先辈遗风,同时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楷模,为遂宁地区乃至整个四川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席氏家族兴旺发达数百年,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

参考文献

0 阅读:4

文史安利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