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功臣,毛泽东亲改其名,但长征之路却留下这个遗憾

关河有五十州 2024-06-20 16:22:49

在井冈山的革命史中,何长工曾立过大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何长工,湖南华容南山乡人。早在1918年就毕业于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系,同年到北京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这时候,他认识了毛泽东。

1919年底,何长工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法国的圣雪尔旺工业学校和比利时劳动大学。1922年初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何长工满怀革命热情回到祖国,投身于地下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秋收起义。何长工非常聪明能干,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就是他在任师部参谋时与其他人一道设计制作出来的。他不仅在秋收起义中为毛泽东设计了军旗,还与跟随毛泽东登上了井冈山,并在说服袁文才、王佐等多个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毛泽东笑称他为“革命的长工”,并为他改名为何长工,寓意着他将为中国革命辛勤耕耘,无怨无悔。

1927年10月,为了寻找南昌起义军的下落,何长工奉命从井冈山出发,经五日行程到达长沙。湖南省委在听取汇报后,指示他绕道粤北去联系革命力量。

何长工遵照省委指示,于12月中旬辗转来到广州,准备从那儿经由粤北返回井冈山。谁知正巧赶上广州起义,广州和韶关之间的火车不通,尔后起义失败,敌人又在全城进行搜捕,他在旅馆老板的掩护下才没有暴露。

被迫在广州滞留了十天,何长工终于搭上了前往韶关的火车。到韶关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他一进住旅馆,就先去洗了个澡。韶关驻扎着范石生的第十六军,恰好有几个十六军的军官也在洗澡。澡堂里水气蒙蒙,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脸,只听见他们在议论,一个说:“王楷的部队到犁铺头了,听说他原来叫朱德,是范军长的老同学。”

另一个说:“同学是同学。可是那是一支暴徒集中的部队,我们对他有严密的戒备。”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何长工听到这里高兴极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原来就在这里!

犁铺头离韶关有四十多里,何长工顾不得天黑路远,深夜就赶了过去。也幸好是深夜,一路上没有碰到盘问和检查就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见到朱德,何长工把毛泽东上井冈山,直到他这次由广州脱险,意外才找到此地的经过,都一一向他进行了报告。朱德高兴地说:“好极了,从敌人的报纸上看到了井冈山的消息。我们跑来跑去,也没有个地方站脚,正要找毛泽东同志呢。”

何长工这才知道,原来朱德前些天已经派毛泽覃到井冈山去联系了。

两人谈话时,不断有人来找朱德,一会儿是县委书记,一会儿是赤卫队长,人们进进出出,川流不息,看样子将要有大的行动了。

第二天,朱德交给何长工一封介绍信和一部分盘缠,握着他的手说:“希望赶快回到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联系。我们正在策动湘南暴动。”

1928年1月上旬,何长工回到了井冈山。不久,就传来了朱德、陈毅发动湘南起义的消息。

3月上旬,应湘南特委的要求,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开赴湘南,以支援起义。部队刚到湘南,湘粤两省敌军就出动了强大兵力对起义军进行夹击,于是他们便顺势掩护着起义军前往井冈山。

随后便是历史性的一幕,朱德和陈毅率部登上井冈山,两军会师。朱德、陈毅先前都没有见过毛泽东,还是陪同毛泽东的何长工一一为他们做了介绍。

1930年,何长工担任了红8军的军长,成为红军高级将领中的佼佼者,并率部参加长沙战役。次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长征初期,任军委教导师政治委员、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5年遵义会议后,任红9军团政治委员,与军团长罗炳辉率部策应、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红32军政治委员。

然而,也就在期间,何长工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红一、四方面军重新编组后,红32军被编为红9军团,属于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序列,何长工事实上成了张国焘的部下。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中强行推行南下主张,与中央的北上战略产生了严重分歧。作为左路军中的重要成员,何长工本应坚决维护中央的决策,但由于受到张国焘的组织压力,以及当时情况不明了的客观形势,他被张国焘利用,支持了张国焘的主张,红32军也因此留在了左路军,未立即随中央北上。

除红32军外,由原红5军团改编的红5军团也继续留在左路军,加上长征中的部队减员,致使随中央率先到达陕北的红军仅8千多人,且很多还是伤病员和机关人员。毛泽东在即将到达陕北时,鼓舞大家,说人少,不用过分悲观,因为“现在比1929年红4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能够在长征中走过来的红军,都是老红军中的精华,他们在经过长征的锻炼和考验之后,“一人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百个”。

何长工的错误行为,不仅让红一方面军的同志感到被动和失望,也严重损害了他与毛泽东之间的信任和关系。在长征结束后,何长工深刻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在关键时刻没有坚定立场,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损失。他还向组织提交了检讨书,并向毛泽东负荆请罪。毛泽东亲自找他谈话,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说:“长工啊,问题都清楚了,中央也知道了,你也不必再写什么材料了。今后就是工作。干什么工作,商量一下再定吧!”

建国后,何长工曾出任地质部副部长。晚年,何长工对井冈山时期袁文才、王佐之死,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这是党早期犯下的错误,应该不留尾巴地把袁文才、王佐算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动情地说:“我当年代表党去谈判,他们把自己的武装交给了党,后来又把人家杀掉。为了做工作,我向王佐的母亲都打了保票,还和他们拜了把子,结果愧对两个结义兄弟。如果不给人家彻底恢复名誉,我死不瞑目!" 据说何长工临终前要求把骨灰葬在井冈山,而且要希望有朝一日给袁文才、王佐做雕像,矗立在自己的墓碑旁。如此真情真意,令人感动。

1987年,何长工逝世。他留下的遗留也终于实现了,袁文才、王佐被彻底平反。

0 阅读:1

关河有五十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