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了一年,看普京如今处境,更加佩服毛主席用兵高明

品读古今 2024-03-14 15:26:37

自俄乌开战后,战争已经进行了快一年,战争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有升级趋势。

2023年2月8日当天,俄军新增阵亡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030人,损毁坦克14辆、装甲运兵车28辆、火炮1门,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同日,乌克兰国防部长在社交媒体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死亡之地不是问题,回去才是。

这句话说的很应景。一年前,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展开“特殊军事行动”,随后,20万俄军采取大纵深方式,分兵三路朝乌克兰扑去,俄乌战争正式打响。

从军事实力上讲,俄乌两国的差距非常明显。战前俄罗斯是公认的第二军事强国,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远胜于乌克兰。

更要命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演员出身,从政经验匮乏,更没有应对大规模战争的经验。因此,俄乌战争爆发后,很多人预测,乌克兰必败无疑,甚至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准备放弃乌克兰,建议让泽连斯基组建流亡政府。

然而,战事的进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身为第二军事强国的俄罗斯,不仅没有拿下基辅,反而被缓过劲来的乌军打的连连后退,从基辅到赫尔松,再到哈尔科夫,俄军连连后退,让人止不住怀疑第二军事强国到底掺了多少水份。

而如今,俄乌已经彻底掉入了战争的泥潭,谁都无法抽身,只能在战争泥潭中一点一点消耗,看谁能熬到最后。

为什么普京一手好牌最后却打成这样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普京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不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不断向乌克兰输血,比如近期德国、波兰等国家相继向乌克兰提供各自主战坦克,这毫无疑问促进了战争的升级。

但是,抛开这些因素,仅从军事角度考虑,普京犯的失误绝对不少,而其中有些失误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中早有提及。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不仅带领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而且经过这么多年,依然不过时,很实用,这早已经是世界军事领域的一个共识,勿需多言。今天,就单从军事及战术角度来讲讲俄乌战争中,普京被毛主席说中的两个失误,或许能对普京有所帮助。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1938年,毛主席在《论持久战》演讲中说道:“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1947年9月,毛主席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再次强调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

毛主席总是深入浅出,把最深奥的军事思想,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说出来。在毛主席看来,有准备和有把握缺一不可,有准备要建立在有取胜把握之上,如果只是有准备,而没有取胜把握,不能称为真正的“有准备”,既有准备又有把握才是真正的“有准备”。

以红军时期的赣州战役为例。1932年,李德、博古等人决定攻打赣州,这一决定遭到了毛主席的反对。毛主席认为,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高筑,易守难攻,且周边有还有很多援敌,以劣势兵力去攻击敌人优势兵力据守的城池,获胜把握非常小,因此不打为好。

但是毛主席的意见被李德、博古等人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借口否决了,随后派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去攻打赣州。虽然出发前红三军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红三军团不仅没能打下赣州,反而自身遭受了惨重损失。这就是打无把握之仗的后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多次强调“我们历来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金门炮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金门炮战发动前,毛主席就已经有了明确判断,在美国的干预下,解放军很难武力收回台湾。这就意味这采取“短兵相接”的武力收回台湾并不现实,而是应该采取更高明的谋略与战略,让美国坐到谈判桌前来,炮击金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方面,金门只有蒋军驻军,没有美军驻军,这样就堵住了美国参战的借口;另一方面,炮击金门属于中国内部问题,如果美国要强行干预,那就是侵略行为,势必会引起世界范围内和平爱好者的反对,让美国在舆论上处于不利地位。

更高明的是,在炮击金门前,毛主席邀请赫鲁晓夫到北京访问,双方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交流,虽然期间并没有谈到金门炮击的话题,但这已经达到了“疑兵之计”的目的,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在充分的考量和准备后,毛主席决定炮击金门。但即是如此,一向秉承“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毛主席还是慎之又慎,在决策炮击金门的紧张时刻,毛主席彻夜未眠,上午写信给彭德怀、黄克诚,提出将炮击时间向后推一推,指示“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要求“等几天,考虑明白,再作攻击……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按照毛主席这个指导思想,炮击金门的时间又向后延了近一个月,国际形势的发展更加明朗了,我军的准备工作也更加充分了,为取得炮击的利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是在毛主席的远见卓识面前,也不得不低下头,再次与中国坐到谈判桌前谈起台湾问题。

回到俄乌战争,我们先来复盘一下俄军的战术。

战争一开始,俄军采取了钳形战术,用少量兵力在顿巴斯地区牵制乌军,主力部队由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目标直指基辅。与此同时,俄军精锐部队第空中突击旅突袭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安东诺夫国际机场,准备来个中心开花,为进攻的俄军开辟道路。

这是典型的多路大纵深同时突击,空降兵袭击首都附近机场进行斩首的作战行动,类似的战术,其实早在苏联时代就玩了两次,分别是1968年的捷克事件和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

1968年的捷克事件:

1968年8月20日,100多名苏联便衣特工搭乘民航飞机从莫斯科机场起飞,飞机飞至捷克首都布拉格时,以“发动机故障”为由要求在布拉格机场紧急降落。结果,刚一降落,飞机上的100多名特工就迅速控制了机场,随后苏联第24航空集团军的运输机也将突击部队运至机场。

就在突击部队占领布拉格机场后,苏军第103近卫空降师就乘座30架安-8、安-12型运输机从白俄罗斯机场起飞,在战斗机和轰炸机掩护下,以每分钟1架的间隔降落在布拉格机场。1小时后,落地完毕的苏军第103近卫空降师从机场出发直扑布拉格市区。

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就完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几十万捷军还在被窝中就被全部缴械,北约军队更是没有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

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发对了针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当天,苏军空降特种兵大队“阿尔法小组”在第105空降师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阿富汗总统阿明的行宫发动突袭。仅3个半小时,阿明的警卫部队就被瓦解,阿明本人被苏军击毙,

与此同时,从机场出发的苏军主力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区,将一个傀儡卡尔迈勒扶上台,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随后,苏军装甲部队分两路大纵深突击,一周内,苏军基本上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

不难看出,普京是想复制苏联时代的捷克事件和阿富汗战争,通过对基辅实施斩首行动,一举瘫痪乌克兰的指挥中枢,从而达到迫使乌克兰屈服的目的。

应该说,俄军的行动在前期进展的挺顺利,网上一度都有泽连斯基已经弃城而逃的传言,但是为何后面战局被逆转了呢?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普京的轻敌。

第一,捷克原本就属于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力量渗透的很厉害,军队完全没有应对苏联入侵的准备。阿富汗的阿明政权虽然不是苏联小弟,但同样被苏联渗透成了筛子,首都喀布尔巴格拉姆机场一直都在苏联控制下,所以苏联的行动才这么顺利。

但是乌克兰不一样,战前乌克兰已经和俄罗斯控制下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两个州的民兵打了8年,国内早已进入战争状态,对俄罗斯的警惕性很高。而且,美国一直在为乌克兰提供情报支持,在普京宣战的前几天,美国的情报网就侦察到了俄军的大规模兵力调动,并且把这一消息透露给了乌克兰,因此,俄军的斩首行动失去了突然性。

第二,乌克兰并不是一个小国,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乌克兰国土面积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国和英国两个国家面积的总和,是欧洲除了俄罗斯外的面积第二大国家。乌克兰人口4400万,我们可能觉得这个人口数量不值一提,毕竟在中国随便拉出一个中等省份人口都比这个多,然而在欧洲这是妥妥的人口大国,要知道俄罗斯人口才1.4亿,只相当于乌克兰的3倍。

军事上,俄罗斯号称有正规军120万(姑且认为这个数字没有水分),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战前乌克兰已经扩军到36万,双方兵力对比四比一,而且俄军武器装备强于乌克兰,从这上面看,俄军肯定是占优势的。但是,普京只动员了十几万人,而且是多路突击,这本就让不占优势的兵力变得更加分散。因此,在俄军突击部队没有按照既定目标拿下机场后,等到乌克兰军队反应过来后被反推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乌克兰这么个体量不算小的国家,俄罗斯想要打赢,就得全民动员,进入战时状态,全力以赴才有可能,而普京只用了现役的十几万军队,这正应验了毛主席那句话“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

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中又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凝结的军事思想,也是我军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军事思想的形成,与我军长期以来面临的环境密不可分。

我军自成立以来,就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局面,因此毛主席反复强调,尽量避免打消耗战或击溃战。我军与强敌相比,无论在兵力数量上,还是在技术装备上都不如敌人,若与强敌打消耗战,则会被敌人“消耗”掉,只有打歼灭战才能彻底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真正改变敌我态势,而打歼灭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集中优势兵力。

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就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毛主席还强调,人民解放军在作战中应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虽然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如今面临的局面远谈不上劣势,但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仍然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不过,普京好像并没有领会这个军事思想。

在战争开始的第一个月,俄罗斯的机械化部队就突破了乌克兰军队的防线,分割包围了乌克兰的军队,占领了不少领土。

正常情况下,乌克兰军队应该在国境内构筑一条或多条连绵的防线来抵御俄军进攻,这也是二战时期的经典打法。但是乌军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主力收缩在城市据点里面,缩成一只刺猬,依靠西方补给持续输血。俄军迂回穿插都没有问题,但要进攻乌军,就必须去啃城市据点这个硬骨头,这也是让俄军非常头疼的地方。

其实,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年头,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都朝着有利方向转变。在东北战场上,我军已经基本占据了主要的交通道路,几十万国民党军只能收缩兵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里面,依托城市建立防御。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审时度势,决定在东北和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并且以惊人魄力确定首先攻克锦州。毛主席对战略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在给东北野战军发电时说道:

“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东北野战军集中25万优势兵力,向10万国民党军据守的锦州发起强攻。事情,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对攻克锦州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进攻发起后仅仅31个小时,我军就全歼国民党军,取得了锦州战役的胜利,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那么,普京是怎么做的呢?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投入的兵力虽然有十几万人,但其中包括了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的民兵,正规军只有10万出头。而这10万正规中里面,技术、工程、后勤兵种又占了将近一半,一步兵只有五六万人。

就这五六万人还分布在乌克兰东部的各大城市周围,每个城市据点分摊下来的俄军只有几千人,没有形成局部优势兵力,所以导致了在开战前一个多月,俄军除了马里乌波尔外,其他的连一个像样的城市都没啃下来。

当然,俄军采取这样的战术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是他们不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而是如今的俄军应对大规模、高烈度战争的能力已经大大衰减。

众所周知,俄罗斯的经济一直以来就不景气,其GDP总量只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因此军费之处也长年维持在较低水平。

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俄军就缺乏人力和装备来部署旅和师一级的作战单位了,因此成立了不少营级战术群(BTG)作为权宜之计。

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后,俄军开启了军事改革的进程,2012年,绍伊古接任俄罗斯国防部长后,在俄罗斯军队中大量部署BTG。

通常,一个BTG满编136台车辆,800名士兵,其中一线步兵只有300人。

BTG机动灵活,适合应对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在俄乌战争这种大规模战争上就暴露出了很多缺点。第一,没有专门的后勤保障部队支持,无法维持长时间战斗;第二,结构分散,各BTG指挥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短时间内难以整合成一支集中的作战力量,自然也就难以达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

其实,在俄乌战争中,毛主席的话被应验的不止这两句,毛主席的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任何一条放诸于当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超强的战争指导意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毛主席掌握了战争的本质,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武器装备、战争形势如何变化,其本质是不会变的,就像毛主席说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永远是战争的首要目标。

0 阅读:0

品读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