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额外征收38.1%的关税,欧洲为什么这么害怕中国的电动汽车?

电动车指北 2024-06-13 00:11:27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地时间 6 月 12 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在原先 10%关税的基础上征收额外关税:

- 比亚迪:17.4%

- 吉利:20%

- 上汽集团:38.1%

其他:

- 配合调查的其他电动车生产商: 21%

- 未配合调查的其他电动车生产商: 38.1%

- 特斯拉可能会在最后阶段获得单独计算的关税税率

目前该关税还是预先披露状态,最迟在 7 月 4 日正式宣布,次日生效。对此我国也表示将对此采取反制措施。

那么为什么欧洲要对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加征关税?将对中国和欧洲的汽车产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4 万欧元的大众 ID.3 历历在目,欧洲人怕了

首先是真的害怕了!

去年 7 月份,因为大众 ID.3 这款车,很多欧洲人破防了,因为当时 ID.3 在德国的售价是 3.999 万欧元起,而国内优惠完只要 12 万(折合约 1.5 万欧),德国的价格是国内的 2.6 倍,为此大众还被骂成了“德奸”。

即便到今天,大众 ID.3 最低配,钢轮圈、织物座椅这种的非常“素”的配置仍然要 3.69 万欧元起,续航是 388km,电机最大 170 马力。仍然是国内大众 ID.3 价格的两倍多。

对此之前有中国生产的大众 ID.4、ID.6 运到欧洲来卖,被大众发现后直接销毁了,显然目前欧洲汽车工业最大的弊端在于造不出便宜的电动汽车(其他方面,比如智能化就不多说了,不能奢求太多)。

我们知道欧洲汽车工业在燃油车时代非常强,产业链竞争力也非常出色,有博世、采埃孚、大陆、法雷奥等世界级的供应商。

但到了电动车时代欧洲已经开始落后了,目前全球超 6 成的电池在中国生产,并且一些关键的材料方面,中国占比会更高,比如负极的石墨占比超 90%,电解液超 85%,正极的氢氧化锂占比超 85%。

去年上半年韩国媒体就爆料,韩国出口电池正极挣到的顺差中的 88%都因为锂化合物、前驱体等原材料返回中国了。而目前欧洲自己的电池产业不太行,很多用的都是韩国的电池,相比国内直接用自己的电池,可以说是“加了两三回价”了。

欧洲缺乏电动车相关的产业链,成本自然比中国高。关键是欧洲人还不愿意“卷”,国内价格战都已经白热化了,欧洲这边却想“岁月静好”,不想参与和来自中国电动车的竞争。而本身中国的电动车运到欧洲要多交 10%的关税以及运输费、手续费等,还有港口的装卸费用等,要知道的欧洲的人工成本是很贵的。

但即便这样,欧洲汽车产业的很多人还是同意继续加关税,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局面。

当然也是有人不愿意看到这一局面的,比如德国车企。

在中国有巨大利益,德国车企表示反对

宝马首席执行官 Oliver Zipse 齐普策此前警告欧盟不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此行为也会损害欧洲制造商。

显然德国车企还是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的,根据大众集团对投资者的公开信息:大众集团 2021、2022、2023 分别从中国赚了 30.26 亿、32.8 亿和 26.21 亿欧元,2023 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是 323.6 万辆,超过其 2023 年 924 万销量的三分之一。

宝马和奔驰 2023 在中国的销量分别为 82.4 万和 76.5 万辆,也大约占了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中国市场对德国车企来说太重要了,其中宝马在华晨宝马中的股份已经来到了 75%,大众和奔驰也在加码投资中国。

一旦中国采取一些反制措施,德国车企面临的损失无疑是最大的。

加关税阻挡不了中国电动车前进的脚步

实际上中国实际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并不算多,根据 EU-EVs 的数据,2023 年中国在欧洲 15 国的纯电动车卖得最多的是 MG,卖了 9.9 万辆,份额 5%,比亚迪卖了 14906 辆,长城卖了 4578 辆,蔚来卖了 2364 辆,小鹏卖了 2054 辆,欧拉卖了 1634 辆……

整体来看中国品牌的纯电动车在欧洲的电动市场份额不超过 8%,再加上特斯拉、极星、沃尔沃、MAXUS 迈克萨斯等品牌,份额不超过 20%。

整体欧洲的纯电动车渗透率 2023 年是 14%,实际上中国品牌的纯电动车的份额在欧洲汽车总销量中只有 1%出头,算上其他品牌份额不足 3%。

实际上这不到 3%的份额假设丢到一半,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去年我国整车出口 491 万辆,同比增长 57.9%,其中新能源车出口了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整体来看出口欧洲的比例并没有那么大。

而且加关税并不代表欧洲人就不买中国的电动车了,比如原先比亚迪海鸥准备在欧洲卖 2 万欧元,现在加关税了海鸥在欧洲卖 2.3 万欧元,因为目前欧洲车企 2 万欧的电动车基本没啥选择,到时候依然会有消费者选择比亚迪海鸥。

目前全球超过 6 成的新能源车销量在中国市场,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提升,刚刚过去的一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超过了 52%。

最后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ACEA 的数据,有 1290 万欧洲人在汽车行业工作,汽车产业占欧盟所有制造业岗位的 8.3%,对欧洲各国政府税收收入达 3,922 亿欧元,对欧盟贸易顺差 1019 亿欧元,汽车工业创造了欧盟 GDP 的 7% 以上,每年研发支出 591 亿欧元,占欧盟总额的 31%。

汽车工业确实是欧洲的“命根子”,为了保护自己的最重要的产业而加关税,似乎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温室里培养的花朵是无法迈向全球竞争的,欧洲的汽车产业不在于本土那 1400 多万的规模。不如大大方方的请中国汽车进来做条鲶鱼,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闭关锁国”是没有前途的,毕竟先进的生产力终究会打败落后的生产力。

2 阅读:309
评论列表
  • 2024-06-13 05:30

    题目都很可笑!

  • 2024-06-13 05:07

    挣了我们七十年的钱,我们挣他们一点钱就不行????wto协议是这样定的吗?????

  • 2024-06-13 05:08

  • 2024-06-13 13:16

    美日欧韩每年买上千万辆车给中国,中国不过卖给他们几十万辆就受不了啦!很好真公平!那以后就不用卖了!

  • 2024-06-13 10:37

    以前躺着挣钱,现在要求站起来挣钱。就此而已

电动车指北

简介:关注智能电动车和中国汽车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