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大汗是心梗发作征兆吗?心梗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

翰藻评健康 2023-11-29 06:49:07

心血管疾病是中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而心肌梗死则是其中最为常见也最为致命的威胁之一。

心肌梗死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冠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导致的冠脉狭窄而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小到生活作息和饮食,大到合并有其他代谢性慢性病,都可能对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如果出现冠脉梗阻导致心肌的急性供血不足,可能会导致相应供血区域心肌的大面积梗死,这就是急性心梗,急性心梗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如果溶栓复通或是介入急救不及时,会出现生命危险。

心梗的临床表现不一,每个人发生心梗时可能都会以不同的症状为首发表现。那么是不是像大家听到的那样,胸闷、大汗就说明是发生了心梗呢?其实并不是的。

那么哪些症状是心梗的典型症状呢?

一、胸闷,大汗是心梗发作的征兆吗?

大家平时常说的胸闷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常常代指气不够用即气短,或者也用以形容呼吸费力或胸口的压迫感。胸闷的感觉像是人在狭小不透风的房间内开了很久的会议的感觉。

大汗则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出汗,大汗往往是突发的短时间内大量出汗,甚至能把衣服湿透的感觉,比较像人们所熟悉的“出虚汗”。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本身随着年龄增加就存在着活动耐力下降的情况,再加上很多老人还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基础病,因此胸闷的不适主诉往往需要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后才能考虑与心脏疾病相关。

对于很多过敏体质或者哮喘患者来说,胸闷气短也是很常见的情况,如果发生胸闷的同时还有咳嗽、喘憋等不适,可能诊断会更加倾向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大汗的症状亦是同理。对于老年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出现夜间低血糖或是运动后低血糖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往往也会伴有大汗的症状。由于这两种症状特异性较差,相较于胸痛来说并非特征表现。

因此胸闷、大汗者两种症状特异性较差,所以不作为典型症状。那么哪些症状是心梗的特征表现呢?

二、心梗的典型征兆有哪些?

心梗的典型症状应该以胸痛为核心,较为典型的胸痛往往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压榨性胸痛,可向左上肢、背部、腹部及颈部放射。

疼痛的持续时间根据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产生差异。有部分患者是稳定型心绞痛,常常出现于劳累之后,这种胸痛可能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平静休息后一般1-3分钟以内就可以缓解。

如果是大面积的急性心梗,胸痛的持续时间可以超过十分钟不缓解,重者甚至会感觉到一种濒死感。这样的胸痛在临床上往往能够具有相对准确的指向性,能够帮助医师迅速明确诊断。

除去胸痛以外,典型的心梗表现还可以合并有胸闷、大汗、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同时在连续心电图、高敏肌钙蛋白、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中应体现出一种或多种的阳性结果。

当然,不同患者之间都具有特异性。每个发生心梗的患者首发症状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心梗患者都会按照教科书上写的那样典型。最终的诊断也还是需要借助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的协助。

但是患有高血压、既往有过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心前区的压榨性胸痛时,务必引起重视,警惕心梗的发生。

如果是稳定型心绞痛,一般在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后都是可以缓解的,并没有急性心梗那样紧急。目前对于急性心梗来说,常用的治疗还是以溶栓和急诊介入手术为主。

近些年,随着对疾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来新的研究成果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为心梗的治疗注入了新的希望。

三、心梗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

在现有研究证据下,尽管急性心梗患者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疗后能够恢复心肌供血,但是恢复供血的同时也会对心肌带来再灌注损伤。

所以虽然急性心梗在及时有效的治疗下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患者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复发心梗后总体死亡风险仍旧居高不下。

而且心肌一旦出现缺血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损伤。尽管患者能够在发作即刻得到及时治疗,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仍旧会受到不可逆的影响。

针对这些治疗痛点,近些年研究者们取得下面这些初步成果为完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1.中草药登上舞台为急性心梗治疗贡献力量

在今年的学术顶刊《JAMA》杂志上,我国学者发表了首篇中草药对于急性心梗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这里说的中草药名叫通心络。

通心络的成分复杂,由昆虫多种及植物提取物组成,早在上世纪就被批准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在我国研究者的通力合作下,首次公布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药物效果。

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发现通心络可以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能够刺激大鼠冠脉永久结扎后的血管生成。在发生心肌梗性前的预处理动物模型中还观察到心肌损伤程度的存在下降的趋势。

研究选取了共4094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受试者,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中。

研究发现,通心络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发生急性心梗30天后出现心源性死亡及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下降了36%和30%【1】。且药物的效果不仅在急性心梗后短期内可见,即使在发生心梗后1年,药物的效果仍旧显著且持续。

而且通心络的使用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其他的副作用。这项研究证实了通心络对于急性心梗发作后患者的短期及长期受益均较良好,能够改善这类患者的长期预后。

2.发现造成心梗后心功能下降的靶点蛋白

既往研究发现,发生心肌缺血后,受损心肌或固有免疫细胞释放的化学引诱剂将循环中的白细胞募集到损伤部位。

中性粒细胞通常是最早募集的细胞,可以在梗死后30分钟内在心肌梗死区发现【2】。它们不仅负责清除死细胞和基质碎片,也是造成细胞毒性和引起后续炎症因子风暴的来源。

因此,研究者认为可能需要通过保护心肌细胞和抑制炎症细胞来降低心肌梗死的损伤。既往有研究在炎症因子的信号通路发现了一种死亡检查点蛋白。

有研究验证该蛋白表达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另有研究认为血液中该蛋白的浓度也与患者MI的严重程度和结果相关。

最新研究针对死亡检查点蛋白研制了一种抗体,实验发现通过阻断该蛋白的作用,可以使得大鼠心肌损伤的面积明显减少。同时还能保护残余心肌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风险【2】。

尽管目前该自制抗体仅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但是死亡检查点蛋白的发现也提示了一种阻断心肌损伤信号通路的可能,有望延长发生急性心梗的救治时间与再通窗口。

3.心肌修补与再生

由于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一旦损伤不可自行修复,使得临床上对于损伤的心肌组织和细胞束手无策。但是最近几年对于心肌修复与再生的研究成果初步显现,或许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思路。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2021年研制出了一种心肌补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弹性及记忆功能。在动物试验中,这种补片可以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方式,递送到实验猪的梗死心肌表面,4周之后发现补片可以促进周围坏死组织的再血管化,改善实验动物的心功能【3】。

国外还有研究者利用水凝胶打造出一种工程化支架,在支架中植入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利用这种细胞的再分化能力,以尝试修复替代坏死的心肌细胞。

研究者发现将这种水凝胶注射入完成心脏搭桥手术患者的梗死心肌区域后,1年后观察到这些患者的梗死面积平均下降3.1%,且心脏射血功能较术前平均上升9.14%【4】,同时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都说明,人工诱导心肌的修复和再生是可能的钥匙和答案,如果能够在此领域获得成功,或许就能真正做到逆转心肌损伤。

四、小结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主要的健康威胁,急性心梗发作的典型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压榨性胸痛,常伴有上肢、胸背及颈部的放射性痛。持续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重者可有濒死感。

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胸闷、大汗、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表现,在连续心电图监测中可见ST段变化或是高敏肌钙蛋白的升高等辅助检查出现阳性结果。

目前对于急性心梗的治疗以溶栓和急诊介入手术为主,但是复通后的再发心梗及对心肌造成的不可逆损伤仍旧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难点痛点。

近些年随着研究的进展,我国证实了中药新药——通心络对于急性心梗的显著治疗效果,为急性心梗的治疗提出了中国策略和方案。

国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种心肌损伤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死亡检查点蛋白,阻断该蛋白可以减少动物模型中心肌损伤的面积,有望为急性心梗争取更长的治疗时间窗。

更有研究者尝试在受损心肌表面转移工程导电性补片或具有分化功能的细胞支架,发现对于再血管化和心梗后心功能的改善有着良好效果,为日后真正实现心肌修复和再生提供了研究基础。

0 阅读:209

翰藻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