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是生气气出来的吗?哪些原因会导致结节,如何检查和预防

翰藻评健康 2023-11-15 00:29:00

王阿姨是个事业有成的中年女性,在大家眼中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女强人型的“虎妈”。有个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正值高考备考的冲刺阶段,儿子不上不下的成绩很是令王阿姨头大。

平时在公司上班就是鸡飞狗跳、屁股不沾凳子的忙碌充实的一天,难得早点结束工作下班回家之后还要操心的儿子的成绩,王阿姨脾气又急,有时候难免跟儿子生气发火。

由于最近一段时间气温骤降,很多同事增添衣物不及时,受凉感冒,王阿姨也不幸被传染,吃上了感冒药症状也不见缓解,反倒是咳嗽的越来越严重。

王阿姨实在难受的要命,请了几天假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医生为王阿姨做了肺部CT,CT上没看出有肺炎的征象,倒是发现了一些肺部结节。

王阿姨对这个词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很多同事之前也在体检当中查出了肺部小结节。王阿姨当时还暗自庆幸了一下自己竟然没有查出来,谁成想这次一检查也发现了。

当时听同时说像王阿姨这种风风火火,急躁易怒的性格,也容易发生肺结节。王阿姨问医生这个结节跟生气有没有关系,医生回答说生气只是一时的情绪,很难对这种长期慢性发展的疾病产生多少影响。

结节病是一种神秘的多系统疾病,最早的结节报道可以追溯到1899年,当时是以为皮肤科医生首先描述的一例皮肤结节,人类对于结节最早的认知是“具有大的苍白细胞核和一些巨细胞的上皮样细胞”的紧凑、清晰的病灶。

结节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影响所有种族和族裔群体以及两性,其中女性略占主导地位。它可以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但主要发生在中青年人身上。据报道,男性发病率在30至50岁达到峰值,女性发病率在50至60岁达到峰值【1】。

结节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差异很大。目前现有的研究显示亚洲人群的发病情况,以日本为例,其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发生1-2.4例,在30岁时达到峰值【2】。

但是由于之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及感染,使得人群对于CT检查的普及性大大提高,因此结节病尤其是肺部结节的检出率也随之迎来井喷式的增加。

尽管距离发现结节病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我们对结节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的了解仍然有限。坊间传说结节的出现和生气这种情绪相关,但是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呢?

一、 结节的可能病因

目前认为结节的本质是一种肉芽肿组织,肉芽肿的发展和积聚构成了结节病的基本异常。人们认为,对某些环境抗原的免疫反应失调会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清除攻击性抗原,从而出现持续的肉芽肿性炎症。

原则上,肉芽肿的形成通常是为了限制病原体、限制炎症和保护周围组织。肉芽肿是由淋巴细胞包围的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的致密组织的集合。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硬化或恶变等可能。

目前对于结节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发生在不同部位的结节有着有着类似但又不尽相同的相关危险因素。下面以常见的三种结节举例说明其可能的病因。

1.肺结节

由于肺脏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与肺结节联系最紧密的危险因素应该是环境因素。肺部所接受到的抗原物质更多的来自于吸入的空气中,因此应该寻找肺结节病因重点在于寻找暴露于空气中的抗原。

一些最早的结节病研究报告称,结节病与农村环境中发现的刺激物有关,如烤火炉产生的烟尘和空气中的树木花粉等。

后续研究也证实结节病与暴露于无机颗粒、杀虫剂和发霉环境有关,这些因素部分与职业暴露相关,在类似金属加工车间、建筑工地等场景中,通常这些成分出现的几率较高【3】。

随着暴露时间和暴露强度的延长,经常接触含有上述成分的环境的工作者自然发生肺结节的风险也水涨船高。

2.乳腺结节

乳腺结节仅见于女性患者才会发生。部分在乳腺触及到的结节与母乳喂养时发生的乳汁淤积相关,其本质并不是上文所说的肉芽肿类结节。

由于乳腺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因此乳腺结节的产生多与内分泌系统各种激素水平相关。而影响激素水平的因素纷繁复杂,比如月经来潮、怀孕、不规则的起居饮食等。

上文王阿姨提到的结节是生气气出来的这个说法,其实也与内分泌激素水平相关,但是并不准确。因为生气只是短暂且强烈的一种情绪,没有人一直处于生气之中。

这也就决定着生气这种情绪对机体状态的影响只是一时的,而结节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这两者具有相反的特点和发作过程,因此单一用生气来尝试解释结节的发生未免太过主观。

3.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随着B超显像清晰度的增加,检出率也有所升高。B超检查到的甲状腺结节有多种可能的原因,比如炎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和碘摄入缺乏导致的甲状腺肿大等,这些与上文的肉芽肿性结节应该注意区分。

由于甲状腺也是专职分泌功能的器官,因此也会被内分泌激素水平所影响,因此女性的月经来潮、更年期、青春期、妊娠等生理状态的变化,以及男女性都有的生活环境、饮食起居或者服用某些激素类似物的药物等也会对结节的发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除此之外,环境因素如放射线接触及空气污染、重金属或建筑材料暴露也同样对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结节病是如何被诊断的呢?

二、结节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的诊断都离不开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但是结节病患者的表现是高度可变的,有许多临床表型,具体如何表现往往取决于受结节病影响的器官或结节出现的部位。

几乎任何器官都可能受到这种变色龙样多系统疾病的影响,以最为熟知的肺结节为例,超过一半的患者均应为偶然的胸片或CT检查而发现【4】。

其他有症状的患者报告的可能出现的早期症状包括咳嗽、呼吸急促、胸痛等,但是这些症状不甚典型,且通常不具有特异性。

除了器官相关症状外,结节病患者,与一般慢性病患者一样,通常有广泛的全身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运动受限、认知障碍和与小神经纤维病相关的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却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这些症状与结节累及的单个器官无关,也无法用肉芽肿来解释,可能与炎症介质的释放相关,引起全身免疫系统及免疫分子的紊乱,造成内环境的不稳定。

由于结节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诊断多依据辅助检查发现及明确。结节病诊断的金标准当属病理活检,取少量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进一步明确结节性质及是否有恶变细胞。但是活检毕竟属于有创检查,因此临床上优先考虑其他无创检查。

常用的无创检查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CT检查对于组织的现象更为清晰,因此大多数的结节都可以通过CT检查体现。比如我们常见的肺结节通常表现为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

发生在其他部位的结节如乳腺结节或心脏结节以及肾脏结节也可以通过B超明确,通常以该部位出现的异常占位为主要表现。

当然,这些实性阴影需要与结核病等传染性或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相鉴别。除此以外,有一些药物也能引起类似的表现,比如既往有研究报道干扰素类药物治疗丙肝患者时也会诱导肺部出现相似的肉芽肿反应。

既然结节的检出率不断升高,那么应该如何预防结节的出现呢?

三、 如何预防结节的发生

一般来说,大多数结节病患者不需要治疗。因此结节的前期预防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上文也提到过结节的可能发病原因,随着研究进展,如果科学家们能够进一步揭示导致结节发生的相关基因位点,或许才能够从根本上预防结节的发生。

除此以外,我们力所能及的预防则应该从环境因素入手,从改善生活饮食习惯开始。由于结节病是机体对于抗原的肉芽肿反应,那么大家应该注意避免接触和长时间大剂量暴露于这些抗原之中。

比如雾霾天气时应尽可能减少户外活动,或者佩戴好口罩进行防护。对花粉敏感者可以在春秋季带好口罩以减少过敏原的接触。如果是建筑工人、金属制品加工等特殊环境工作者,应注意严格按照相应的岗位要求佩戴或进行防护措施,注意职业病防护。

再者,定期检查也是预防的重点内容之一。常用的筛查手段依据结节可能出现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如肺结节常用X线或CT进行筛查,乳腺和甲状腺结节常用超声等筛查可疑病灶。

尤其是对于存在环境暴露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定期检查,监测疾病出现及进展情况。比如对于肺结节来说,烟龄超过20年、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以及既往有过肺结核病史或当前合并慢阻肺的患者,都是肺结节甚至发生恶变的高危人群,应注意自我筛检。

四、小结

结节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检出率随着检查手段的逐渐普及而随之增加。结节病的病因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目前认为存在关联的相关因素包括种族、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

尚无直接证据揭示结节与生气等情绪的直接联系,因此将结节的发生归结于短暂情绪影响未免过于主观。结节病的诊断通常包括结节累及器官或组织产生相关非特异性症状以及影像学或病理学诊断。

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和非特异性,诊断更加倾向与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由于大部分结节无需治疗,因此预防结节的发生成为了重中之重。

从病因学角度来说,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不良环境暴露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包括但不限于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除此之外,定期筛检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存在家族史或环境暴露的高危人群来说。

【参考文献】

[1] Drent M, Crouser ED, Grunewald J. Challenges of Sarcoidosis and Its Management. N Engl J Med. 2021 Sep 9;385(11):1018-1032. doi: 10.1056/NEJMra2101555. PMID: 34496176.

[2] Pietinalho A, Hiraga Y, Hosoda Y, Löfroos AB, Yamaguchi M, Selroos O. The frequency of sarcoidosis in Finland and Hokkaido, Japan: a compara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Sarcoidosis 1995;12:61-7.

[3] Iannuzzi MC, Rybicki BA, Teirstein AS. Sarcoidosis. N Engl J Med. 2007 Nov 22;357(21):2153-65. doi: 10.1056/NEJMra071714. PMID: 18032765.

[4] Sève P, Pacheco Y, Durupt F, Jamilloux Y, Gerfaud-Valentin M, Isaac S, Boussel L, Calender A, Androdias G, Valeyre D, El Jammal T. Sarcoidosis: A Clinical Overview from Symptoms to Diagnosis. Cells. 2021 Mar 31;10(4):766. doi: 10.3390/cells10040766. PMID: 33807303; PMCID: PMC8066110.

0 阅读:2

翰藻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