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艺术之故宫博物院

读经典看 2024-06-20 14:54:46

及至明清时期,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民间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

此外,还出现了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如清朝于172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皇家和私人的园林也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北京的明清故官和沈阳故宫,都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

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最初规划者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处理政务的地方,从明代永乐(朱棣)开始到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溥仪),共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时间长达491年。

紫禁城名称来自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主体建筑都采用坐北朝南的格局,有建筑1050座,房屋9371间。

紫禁城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为了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采用了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由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

城内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午门、太和门、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含钦安殿)以及神武门。

紫禁城是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前身。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帝溥仪逊位。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摄政内阁",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并于1925年设立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设组织工作几经转手,于1958年形成南院区。

2022年,博物院的北院区项目开始动工,预计在2025年100周年时全面建成。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面对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博物院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故宫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

博物院藏品总量达186万余件(套),分为绘画、书法、碑帖、铜器、金银器等25大类,其中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的90%,其镇馆之宝有《清明上河图》《平复帖》《梅鹊图》《五牛图》、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等。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

0 阅读:0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