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苏轼与“陌上花开”

读经典看 2024-06-02 05:39:44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出朝,来到了美丽的杭州(那时候叫临安)任通判。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他在杭州作《陌上花三首》: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读作)píng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来自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此处代指凶险、繁杂的政治局面),犹教缓缓妾还家。

在序中,苏东坡说他在游览杭州的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就去探听这儿歌的究竟。

乡亲们说:吴越王钱镠的妻子戴氏王妃是临安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十分孝顺,每年春天必回娘家省亲。

有一年,钱镠在寂寞杭城的深深庭院里,不禁思念起想起寒食返临省亲时日已久的戴妃来,于是独自一人到戴妃回娘家必经的陌上小路。

那时阡陌之上山花烂漫,更加激起了钱王的侠骨柔肠,情不自禁修书一封给戴妃: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说田间小路上的花开得可好看啦,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来了。

纵然是马背横刀夺天下的大丈夫,恋妻的时候依然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小男人。

有诗曰:

戴妃寒食省辛,恰逢陌上花开。

钱王思妻心切,修书轻呼归来。

苏东坡说:吴人将这件事编成了儿歌,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有点粗野俚俗,因此将其改写成以下三首诗。

于是,声名赫赫的《陌上花三首》就诞生了。

第一首对吴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性的叙述。由眼前的鲜花和蝴蝶想起"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时的景象,又想到吴越王朝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令人凄然的故事传说。尽管吴越王朝的遗民们已渐渐衰老,但在陌上游玩的女子们仍在长声歌唱《陌上花》,以寄托对王妃的追忆与悼念。

第二首写的是吴越王妃春归临安时的情景:陌上的无数山花争奇斗艳,王妃乘坐的富丽堂皇的车子吸引着过往的路人竞相观看。如果能留得青春永驻,人们就可以常常看到王妃

"缓缓而回"的景象了。

第三首是说吴越王室的富贵荣华,犹如草上的露珠稍纵即逝,但“陌上花开”这件风流韵事依然流传不息。吴越王已去国降宋了,还说什么陌上花开缓缓归呢!

细细品来,诗词中夹杂着许多深沉感慨和一丝委婉的讽喻。是对自己当时不得志的嘲讽还是对吴越王去国降宋的感叹?也许二者皆有吧。

因为钱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加上苏轼的这些诗,“陌上花开”就逐渐被当作成语来使用。

临安

临安

钱镠故里临安

苏轼诗中的九仙山,正是在钱镠的故乡临安,与玲珑山相连。山顶有个寺院叫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的炼丹处。

苏东坡在杭州时,曾经来过九仙山几次,并

作诗《宿九仙山》: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吴越国那会儿,从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到郎碧要翻过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见夫人行走不方便,就专项拨出银子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了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叫"栏杆岭"了。

临安钱王祠里的钱镠像

临安钱王祠

临安街道

钱王祠牌坊

苏轼后来有一次又提到《陌上花三首》。那也是他在杭州任通判时,同僚陈直方的妾叫嵇的,仰慕苏东坡的名声,央求作新词,苏东坡便作《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陈直方妾嵇,钱塘人氏,求新词,为作

此。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尝作

数绝以纪其事。

玉人家在凤凰山。水云间。掩门关。门外行人,立马看弓弯。十里春风谁指似,斜日映,绣帘斑。

多情好事与君还。闵新鳏。拭余潸。明月空江,香雾著云鬟。陌上花开春尽也,闻旧曲,破朱颜。

题注中说的“数绝”,指的就是他曾经所作的《清平调引(陌上花)三首》。

由此可见,苏轼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还是非常欣赏的;有了这句话,才有了苏东坡后面的这些明诗佳句。

0 阅读:6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