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筑典范:晋祠圣母殿、泉州清净寺、河北隆兴寺和宁波保国寺

读经典看 2024-06-12 10:48:50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股阁楼台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旅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由李诫编著。

《营造法式》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是我国古代最著名、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建修复的重要著作。

现存宋代的建筑之一,是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

圣母殿位于山西太原,是“山西的小江南”晋祠的主殿,也是晋祠的三大国宝之一。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1106年)重修,赐号“慈庙”。

政和八年(1118年),于鱼沼飞梁前铸铁狮子一对。

金大定八年(1168年),在飞梁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晋祠圣母殿格局由此基本确立。

现在的圣母殿坐西向东,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

大殿作重檐歇山顶,通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

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其宽敞,是《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制的实例。

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

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

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

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

圣母殿里的宋塑侍女像,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另外两绝是晋祠的周柏和难老泉。

清净寺,又称圣友寺、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也是泉州第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

清净寺属于石构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伊朗的艾哈默德重建寺院;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和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又得到两次修缮。

寺院坐北朝南,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所修建的,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等。

清净寺是宋元时期跨越大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信仰的物证,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隆兴寺俗称大佛寺,位于河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中山东路北侧,距省会石家庄15 公里。

隆兴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初名龙藏寺,唐代改称龙兴寺。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赐龙兴寺“敕建隆兴寺”匾额,龙兴寺改名“隆兴寺”并沿用至今。

隆兴寺与历代封建王朝关系密切,宋太祖赵匡胤、元仁宗、明英宗、清康熙等帝王均斥巨资,或维修,或增建,或增其寺产,使得寺院极其鼎盛。

隆兴寺

隆兴寺大悲阁

隆兴寺有“六绝”:一是造型独特的摩尼殿;二是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观音;三是中国最古老且体量最大的宋代转轮藏;四是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五是中国古代最高的铜铸大佛;六是堪称中国一绝的铜铸千佛墩。

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

隆兴寺

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距市区仅15公里。

该寺院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最初是隐居于灵山的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的住宅,张齐芳后来舍宅为寺。

唐会昌五年,灵山寺被毁,至广明元年(880年)方重建。

后因僖宗李儇[读作xuān]赐“保国寺”匾额,改名保国寺。

寺内的大雄宝殿,最初并不是重檐,重檐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建的,成为歇山顶的形式。

保国寺因其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闻名于世。

寺内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其中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纵观宋代建筑,其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形成别具一格的宋代建筑特色。

附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

0 阅读:1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