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靠买,立志做北方深圳,对比宁波无锡,青岛还要补哪些课

永寿反做空 2024-05-29 06:18:25

文/刘工昌

提起青岛,人们眼中一个典型的北方老牌城市,民国时青岛与上海和天津合称为“上青天”,地位堪比如今的“北上深”,到1949年,青岛GDP还位列全国第五。

但近40年来,在北方城市整体掉队的大前提下,它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了。前些年的表现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不仅被成都武汉南京这些集中了全省资源的的南方省会相继超越,被挤出了前10名,甚至也被非省会后起之秀的宁波超越,并远远的甩在身后,迄今已有好几百亿的差距。更令其心惊的是,身后的无锡也追得很紧,不时喊出超越青岛的口号。

北方九省的龙头

过去40年来,青岛一直陷于掉队旋涡的典型。

1984年,青岛以计划单列市率先成为首批14座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后来青岛帮助山东各地建造了上百个由青岛连人带设备援建的纺织厂、针织厂、造纸厂、机械制造厂等还有学校。1998年,青岛上缴中央财政高达22.15亿元,占同期山东全省上缴中央财政88.58%。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是国内工业界当之无愧的强者,它培育出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成了中国最耀眼的城市之一。

进入新世纪后,青岛再次加速,2001至2008年7年间,青岛平均经济增速超过13%,GDP先后超过宁波、武汉、成都、无锡,攀至全国第九。不过,在中国城市竞争地图上,宁波、青岛、无锡间的竞争极为激烈,经济排名反复易位、交替领跑,却谁都未能真正拉开差距。2010年之后,青岛却又先后被上述城市反超,掉出前十。而宁波优势逐渐显现,2017年超越青岛、2019年超越无锡,并逐渐拉开与后两者的差距。

青岛不仅是山东核心,也是大北方的交通枢纽,扼黄河动脉。黄河流域有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沿黄九省,人口4.2亿,约为全国的29.8%,GDP28.7万亿约为全国的25.1%。

2023年前三季度,青岛港完成铁海联运170万标准箱,其中有158万箱来自于沿黄九省(区),占比高达93%。而青岛港的海铁联运箱量,已经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所以青岛的命运走向,并不是只属于山东一个省,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黄河流域9省。

2024年 5月初,30强城市的一季度GDP运行状况公布,30强城市一季度GDP增速中,青岛以6.84%的名义增速排名第五。除了这几年一直风头正劲站在增长风口的杭州深圳苏州,还有这几年身处尾部一直掉队今年开始奋起直追的东莞外,青岛是30强中坚力量中增长最突出的一个另类。

宁波无锡靠什么赶超青岛?

截至2024年3月6日,2023年GDP的公布,26座万亿GDP城市排名也正式曝光,宁波青岛无锡仍相生相杀,分列12、13、14三位,但之间差距却在拉大,宁波拉开青岛有近700亿,拉开无锡则有近1000亿,而青岛拉开无锡也有300亿,各方差距似乎在逐渐拉开。

宁波和无锡赶超青岛,主要靠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制造业。

通过下图具体来看三个城市的制造业实力差异。

可以看到,宁波和无锡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均比青岛高出1000多亿元,产业占比方面,青岛的二产占比,也是三个城市中最低的。

中国城市经济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拥有高端服务业外,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等几个汇聚了本省所有高端要素的省会城市也具备一定中高端服务业,其他二线城市要想有一定的发展,通常只有老老实实大力发展制造业,宁波无锡可算这类城市的代表之一。

宁波是万亿GDP城市中二产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工业长期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宁波全市近95%规上企业实现了智能化,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60%以上。

进入2023年,作为外贸大市的宁波进出口表现相对乏力,一季度、上半年至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分别为-3.4%、-1.4%、-0.6%,降幅逐渐缩小,但仍未回正。青岛则凭借稳定表现逐渐缩小与宁波的GDP差距,从一季度297.93亿元、二季度236.39亿元,到三季度差距已不足50亿元。

无锡与青岛在1949年的全国城市排名分别为第5、第6,但改革开放后无锡借苏南乡镇企业东风一直压青岛一头,到1994年无锡GDP曾高居全国第八。进入新世纪后的很长时间内,无锡的GDP高居全国前十,一直在青岛前面。但2007年,无锡爆发太湖蓝藻危机,成为两者发展的转折点。危机爆发后,无锡痛定思痛,先后转移3000多家企业,被迫踏上转型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无锡经济增速每年滑落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年江苏垫底,经济持续下行。而就在太湖水危机发生次年的2008年,青岛GDP一举超过无锡。随后无锡展现了其经济韧性:于2009年再度反超青岛,但直到2014年青岛再次胜出。

随后无锡开始了卧薪尝胆,终于于2019年再度反超了青岛。2020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无锡实现生产总值11852.32亿元,青岛11741.31亿元。无锡领先青岛100亿左右。①

从产业升级角度看,无锡通过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其新兴产业保持江苏乃至全国领跑地位。以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无锡已聚集物联网相关企业2000多家,2019年物联网产业营收超2800亿元,约占江苏省的一半、全国的四分之一;集成电路产值超110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但正当无锡准备大展身手时,却赶上了三年疫情,疫情期间的封闭使得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无锡宁波都深受打击,而受外贸影响没那么明显的青岛则悄悄赶上,不仅大幅缩小了与宁波的差距,而且再次一举反超无锡,并逐渐拉开了差距。

相比之下,青岛制造的底牌,还留存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阶段。虽然2014年青岛就出台《青岛市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了一批高端制造+人工智能重点产业。但这些新产业布局尚未充分展开,新动能还不足以支撑整体发展,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还需要时间。②

疫情期间逆向招商引资赢得发展机会

外贸依存度方面,宁波无锡是对外依存度高度捆绑的城市,无锡2023年进出口表现也并不理想,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6.9%,分别落后全国6.7、全省0.4个百分点,且尚无明显改善迹象。这也拖累了无锡经济增长,与宁波、青岛的差距明显拉开。

根据公开信息,无锡外贸总值占江苏全省总量近七分之一。截至2022年,无锡外贸依存度达49.6%,有外贸实绩的企业超1.1万家,67%的规上工业企业有外贸业务。如何加大力度稳外贸,对当下的无锡来说非常重要。

无锡将目光瞄准跨境电商。2023年9月无锡召开外贸工作会议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无锡继2019年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大会后,时隔4年再次召开如此大规模的开放领域会议,也是无锡首次对跨境电商发展召开全市会议。”其中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重点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聚焦新能源、电动车、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紫砂陶瓷等优势产业,启动“一区一产业”跨境电商出海行动。

根据无锡的规划,即期目标是“助力产业带,冲刺一百亿美元”,中长期目标则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在总量规模、主体培育、产业集聚、发展环境等方面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打造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8个以上,建设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0个以上,培育行业领先、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境电商企业100家以上。③

青岛的外贸依存度相对比宁波小比无锡大。从2021年各城市外贸依存度排名看,青岛市以60.8%的外贸依存度超过无锡的49%。

整个疫情期间,面对封闭很多城市束手无策时,青岛可能做出了最为合适的应对之策。这一点很容易遭人忽视,但却可能是其这几年拉近宁波反超无锡的关键。

首先是外贸。从2020——2022三年疫情期间,别的城或蛰伏或躺平时,青岛外贸却逆势前行,三年平均增速达15.4%,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累计进出口额连续33个月保持正增长;2019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5922.9亿元、2020年6418.2亿元、2021年8490.3亿元、2022年9117.2亿元,青岛外贸进出口规模三年连上四个千亿级台阶,稳扎稳打一步步接近“万亿级”目标。

在前5位副省级城市中,青岛市进出口增速列首位,出口、进口增速均居第二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规模位居第4位,2022年最终以7.4%收官反超宁波1.1个百分点,增速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

如此困难时期青岛外贸如此逆势前行,靠的是什么?答案是,政府的快速反应精准施策,与企业的自身努力创新发展。

宏观上,青岛市商务、口岸、海关等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快速反应精准施策,为外贸做好保障。2022年以来,青岛市先后印发《推动国际贸易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青岛海关发起成立覆盖全省海关和贸促会的原产地签证技术联盟,开展山东省RCEP实施“攻坚年”活动,提升抢抓RCEP新机遇的整体效能。

2023年1月3日召开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就“推进高水平开放”进行了系统部署,市商务部门也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推进举措。其中,《2023年青岛市走出去拓市场促招商抢订单工作方案》以及配套制定的《青岛市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出台,打出以“青赴全球 出海招商”的“方案+政策”组合拳。④

趁疫情期间逆向招商引资。2022年,是青岛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破题之年”。

2022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由青岛市领导带队的上合示范区招商团队就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专场推介,并参与了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哈萨克斯坦中心揭牌等活动。同样由青岛市领导带队的青岛高新区招商代表团也远赴欧洲,先后来到英国、法国,拜访了阿斯利康、埃地沃兹、海克斯康、阿尔斯通等龙头跨国公司。

同年12月2日、5日,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驻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办事处相继揭牌,期间市北区代表团与韩国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日中经济协会等多个商协会举行座谈,进一步摸清RCEP生效后,中日韩企业面对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

据青岛市商务局数据,2022年前10个月,青岛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3亿美元,位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日韩资站上10亿美元台阶,增长7倍,创历史新高;到账过亿美元大项目11个,占全省6成。⑤

疫情期间青岛逆势主动出击,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机会,从而获取了反超无锡,拉近宁波的机会。

“链长制”以核心企业引进供应链企业

青岛经济特点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够,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集聚区存在布局分散、产业层次不高、集群效应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也就无法形成链条效应和科技带动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从2023年的排名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青岛高新区在二线城市中,基本是垫底的存在。

不要说与苏州、杭州、成都、武汉们相比,就是与西安、合肥、长沙也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聚心抓好高新区,成为青岛破局的关键。

为此青岛首创“云端研发”模式,顶格推进“链长制”。让“链主”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瞄准产业链短板和不足,确定重点招引的供应链环节,构建起更优的产业生态,让集群更加丰满起来。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协同合作。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本地产业链间的紧密合作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而创新成果的就近、快速应用也能反过来帮助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⑥

我们注意到,青岛也在努力推进独角兽企业的培育,根据《青岛市培育和奖励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方案(2019-2022年)》,对于优势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被认定为青岛市隐形冠军、山东省瞪羚和山东省独角兽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50万元和300万元。

研究显示,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而青岛作为一个国企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过去青岛的五朵金花除了海尔是合资企业以外,四家是国企,2022年的中国500强榜单,青岛一共有5家企业入围,多是国有企业。而在山东民企百强榜单上,已经连续两年没有青岛企业入围前十名了,而同时期宁波和无锡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已经达到了65%和66%。

而在代表制造业细分市场佼佼者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青岛从2022年开始就跌出了全国前十,目前仅仅位列第16名。青岛只有190家“小巨人”,而深圳是755家,宁波是352家(山东,为什么没有诞生中国前十大城市? 2024-04-25 来源: 秦朔朋友圈 )因此,2021年青岛就提出,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这不管是补短板也好,战略性抉择也罢,青岛终于发现并重视民营经济这一问题了。

2019年下半年,《青岛市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提出的目标是,到2022年,争取全市民营企业总量突破83万户,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到60%,民营经济新增吸纳就业占比达到80%。

2020年8月3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组织保障五部分提出了28项政策措施。其中,对首次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青岛企业给予200万元奖补。自2020年起,对首次入选山东民营企业100强的青岛企业给予100万元奖补。

但在宏观上出台这些轰轰烈烈的政策背后,青岛也面临人才方面的现实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青岛人均工资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政府的吸引人才手段也还没有到突破传统不拘一格留人才的程度,让优秀人才很难对青岛留下深刻印象。

工资低人才吸引力不足青岛仍需补课

青岛的GDP在全国位列13名,但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其工资水平却只能排到22位,其平均薪酬每月只有9356元,就连省内经济体量更低的济南,平均薪酬都比青岛要高190元。

而与青岛GDP相当的宁波、无锡和长沙,平均薪酬更是迈入万元门槛,分别为10989元,10430元,10136元。

从近十年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上看,无锡和青岛两地的差值已经从2015年的2417元,扩大到2022年的6436元。

2022年,青岛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62584元,比宁波少14106元,比无锡少10748元,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27701元,比宁波少17786元,无锡低14233元。⑦

仍然与竞争对手无锡比。

人均收入,无锡13.28万,青岛10.72万,无锡是青岛的1.23倍,;人均存款,无锡6.58万,青岛5.37万,无锡是青岛的1.22倍;人均税收,无锡1.14万,青岛0.85万,无锡是青岛的1.34倍。

根据2021年5月份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青岛居13位。

还是与主要竞争对手无锡比。

青岛人口1034万,无锡749万。无锡,总人口比青岛少了290万,但在人口吸引力上,无锡却以230万的人口净流入领先于青岛的190万。

数据显示,宁波、无锡、青岛总量分别是230万(2018年)、175万、208万(2018年),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8.1%、26.6%、22.1%。青岛人才比例排名最低。

因为青岛人均收入相对偏低,人口流动以近域流动为主,对市外人口吸引范围集中在胶东经济圈,辐射半径小,影响力较弱。对年轻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户籍迁入以居住落户和亲戚投靠为主,人才引进落户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长城智库高级合伙人徐苏涛认为,青岛更多的是对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在经济发展、产业组织、社会治理等方面创新不足,尤其是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在吸引外来人口和抢人才方面,青岛相比武汉、郑州和长沙来说,动作缓慢。⑨

新兴产业靠买能再造北方深圳?

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新锐奖”晚会上,主持人陈伟鸿问海尔集团的张瑞敏:面对马(化腾)先生的项目,您决定用还是不用?张瑞敏说:非常感谢你刚才非常动人的说服词,但是至少我现在还没有这个兴趣要加。⑩

整20年过去,如今海尔市值2962亿港元,腾讯的市值已飙升至37395亿港元,相差12.6倍之多。

进入新世纪,中国产业界兴起了互联网革命。互联网时代三巨头,北京的百度、杭州的阿里、深圳的腾讯煽起新一轮产业大革命。紧接着、互联网设备、IT、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的代表企业小米、oppo、VIVO等异军突起。

进入第二个10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京东拼多多的突起,美团饿了么外卖品牌的出现,顺丰、中通等物流产业兴起,抖音快手小红书的横空出世,使得中国经济在互联网时代牢牢占据全球第二宝座,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务方面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在产业链更广附加值更高的汽车领域,早在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就迎来了一轮合资爆发期,德国大众牵手上海、法国雪铁龙牵手武汉,日本本田牵手广州,德国宝马的沈阳……

国内民营自主造车风兴起,传统汽车方面,李书福的吉利、魏建军的长城堪称佼佼者。新能源车更是后来居上,深圳王传福的比亚迪、蔚小理、包括雷军小米的新能源车,成为拉动新世纪第二个10年经济增长的主力。

在半导体赛道上,1993年,无锡的中国华晶电子造出了中国第一块265K半导体存储器,1999年,科大讯飞在合肥逐步成长为人工智能龙头,2000年,中芯国际落户上海,更不用说如雷贯耳的华为,在这方面堪称中国软件设计领域的集大成者。

令人叹息的是,所有这些都与青岛无缘。青岛今天拿得出手的仍是30年前的海尔海信。在信息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拿得出手的本土科技企业并不多。

缺乏新兴龙头企业的后果就是,无法带动新型二三级企业的涌现。整体的产业转型步伐慢,就只能一直停留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难以向附加值更高的新兴产业迈进,工资水平就难以提升。而薪酬低,就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面对此境,青岛所做的就是,我自己弄不出来,就买。

2020年初,青岛国资花20亿巨资仅仅150天买下每日优鲜,换来每日优鲜必须把总部搬回青岛。没想到仅过了两年,每日优鲜就倒下了。

2019年,“青岛五道口”的基金企业豪掷144.5亿元,成为了奇瑞控股、奇瑞汽车的第一、第二大股东。两年后,青岛迎来了奇瑞汽车整车项目。

2022年,青岛城投集团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引入华人运通,将其旗下100%控股的高合汽车要把总部落户在青岛,但2023年伊始,高合汽车竟然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

尽管有失败,以买促成的目前青岛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成气候,拥有整车生产企业8家,改装车生产企业32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900余家。

半导体企业,青岛也是以“买”为主。

2018年,合作投资设立的芯恩(青岛)集成电路项目,还有存储芯片设计企业华芯智存、封装测试企业泰睿思微电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聚能创芯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到2021年短短3年的时间,青岛各级国资平台前后就参与了数十家芯片企业的投资,包括歌尔微电子、富士康、芯恩(青岛)等,基本涵盖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设计工具软件等多个环节。

得益于国资平台的密集布局,青岛的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崛起。

但是新兴产业靠买,能解决问题吗?

产业集群就像一个生态系统,除了要为看得见的头部的链主企业导航外,其实更关键的是,还要为冰山之下底层那些为头部企业提供产业链支撑的“看不见”的民营企业提供所需的支持,没有它们,顶层的链主也很难成长为参天大树。但它们往往是生存最困难,也是最需要肥料却是最遭忽视的。

但青岛这方面做的很差。

就拿青岛最引以为傲的家电产业来说,发展了这么多年,本地的配套率却仅仅只有40%,远不及合肥的70%,这直接制约了青岛的产业集群向高端化转型的速度。

青岛一直想成为北方的深圳,但它不知道的是,深圳除了顶层那些如雷贯耳的头部企业,它更离不开的是底层那些密如蛛网的从事电子产业的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使得大企业所需的产业配套可以在本地“一键配齐”,进而让其产业的更新速度傲居全国。

我们认为,这恰是今天的青岛所最应该做的。

[引用]

①(无锡再次反超青岛的崛起之路:有魄力,敢下“血本” 2020-03-11 青记)

②(青岛当了20年"北方第三城" 但正被新晋城市甩在身后 2020年04月13日 瞭望)

③(城市24小时 青岛紧追宁波,无锡掉队了?城市进化论2023-10-30 《每日经济新闻》旗下账号)

④(《数说青岛看发展 2022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作者 刘兰星2023-0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⑤(从2022到2023,青岛的破题与破局,砸“洞”引“光”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2-12-29 文 陈浩杰 段玉 (实习生))

⑥(冲击北方第二城的青岛,为何被房地产拖了后腿 青岛楼市研究员2024-01-29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⑦(山东,为什么没有诞生中国前十大城市? 2024-04-25 来源: 秦朔朋友圈 )

⑧(青岛的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天道久远2022-08-29)

⑨(青岛“补课”民营经济和新业态 北方经济第三城地位受挑战 新浪财经2020-09-0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⑩(马化腾12年前往事:向海尔张瑞敏推销QQ被拒绝 2016年08月31日 新浪科技 TechWeb)

0 阅读:0

永寿反做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