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的家长注意了,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容易被这2件事困扰

如波谈育儿 2024-06-04 07:08:45

文/兰妈谈育儿

听一位妈妈说:

上一代人带娃粗糙,苦的是孩子,现在的大人,对孩子面面俱到,苦的是大人,实际上苦的是同一批人,我们也都是在养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讲真的,头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被狠狠地戳到了

反过来看看自己,从小在留守环境下的成长,没有感受过父爱母爱,长大后也似乎怎么都摆脱不了缺爱带来的痛苦、困扰、和伤疤

就拿前段时间来说,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出差一段时间

然而,刚出门还不足半个月,奶奶就在家不停地叫喊着:“赶紧回来”

原因嘛,自然是老人带娃不想得罪孩子了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管孩子犯下了怎样的错误,她从来都不管不问

女儿肚子疼请假这件事也是一样,没说请假前疼得一个劲儿叫喊,请完假之后不知道在家里玩得有多欢

很明显,这就是借助肚子疼这件事逃避上学,而奶奶明明看出了猫腻却选择沉默

让她跟孩子好好沟通、端正一下态度,她的回答是:“我懒得管,要管你们自己管”

随着事件深入了解,装病请假这件事也水落石出,背后的真相是—没写作业

一听到这里,我就气得火冒三丈,对着女儿说了很多狠话

特别是装病逃学这件事,我一直指责她是个“骗子”、“撒谎”、“以后再也不相信她了”

可这些话刚说出口,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就迎面而来,这不正是自己小时候装病逃学、父亲骂我的场景吗

而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就是羞愧、又充满自卑感的

于是,在各种指责、打击、还有失望下,我失去了学习兴趣

等到真正步入社会经历了很多后,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曾经没读好的书强加在孩子身上

即便是装病逃学这件事,自己也曾经干过,可始终少了一些同理心,等到暴躁、发完脾气后,反而又坐在那里后悔不该对孩子太严厉

在暴躁完又后悔的无限循环下,我也渐渐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扰一生的痛苦

而这个痛苦的根源就是小时候缺爱,长大后才会深陷困扰

包括以下这两件事:

•情绪困扰

小时候经历的压力、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动辄打骂的话,总是无意识在孩子身上重演

就像小时候被父母撕碎作业,长大后就会因为生气而撕掉自己孩子的作业

曾经被父母骂“白眼狼”、都是“为你好”的话,长大后也会原封不动地对自己孩子说

正是因为小时候缺爱的情绪困扰,一直没有一个发泄点,以至于一生都要受其折磨和困扰

•补偿困扰

缺爱的人需要一生治愈,曾经没有享受过的幸福、没有得到过的安全感,一直都在想尽办法弥补

小时候没钱吃零食,长大后就会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零食

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忽略不管,长大后不管生活好赖,孩子一定要带在身边养着

小时候说一声“想要什么”总是被批评,长大后就会对自己孩子所求必应

总而言之,从小缺爱心理下的困扰都延续在下一代身上

不管是情绪困扰的打骂批评、还是补偿下的满足娇惯,承受困扰、和痛苦的都是那批缺爱的人

所以,从小缺爱的人,一生都容易受到情绪、和补偿这两种困扰

不想这种困扰和伤害再继续延续下去,那有孩子的家庭就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还要让他们带着充足的爱成长

特别是以下几种爱孩子的方式,是孩子能够获得幸福感的标配:

01

在孩子年幼时

带在身边

作家龙应台曾说:“父母和冰箱里的食物一样,只能短期保鲜、没有长期有效的说法”

就孩子而言也是一样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是存在有效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趁他还小、还依赖你、还需要你的时候,多陪陪他们”

以前听到这句话时,总觉得这是歌颂亲子关系的陪伴价值

可真正为人父母后才明白,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也不过就是短短的几年

很快,他们会有更多的小伙伴一起玩,也不再是那个追在身后粘着你的小娃娃

很快,他们读初中、高中、大学、乃至毕业找工作后,和他们相聚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少

很快,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就是一部手机,隔着千山万水,很多话也堵在喉咙说不出口

很快,你也开始无比怀念小时候的孩子,回忆小时候一遍遍的“妈妈”呼唤,更后悔曾经没有多陪陪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在杭州月薪五、六千的堂姐,会在休完产假后不放弃工作,非要把大女儿、和嗷嗷待哺小儿子带在身边的原因

她希望,孩子的成长有妈妈陪伴、爸爸也不会缺席

哪怕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抛开车贷、房租、还有生活费就所剩无几,哪怕带孩子需要占两个人,奶奶和外婆都要牺牲一些跟在身边,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那样做

要知道,陪伴孩子的时间一旦错失了,那就不会有重来一次的机会,缺爱心理也不是靠事后诸葛亮就可以恢复曾经的伤害

所以呀,父母对孩子的依赖不过是短短的几年时间,趁着陪伴还没有过期的时候,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吧

父母那时时刻刻陪在身边的安全感,也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基本标配

02

在孩子失意时

鼓励认可

孩子身上的底气从何而来?那一定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去接放学的女儿回家

刚上车,他们在车里聊起了孩子的考试成绩

当得知女儿数学只考了36分,爸爸先是沉默了几秒,然后又无奈地一笑说:“有进步,比上次多考了3分”

妈妈也在一旁安慰说:“没关系,虽然进步的分数不是很大,但次次进步,说明次次努力了,总有一天,你会因为努力而考出优异的成绩”

女孩也在父母的安慰和包容下舒了一口长气,开始对下一次的学习计划信心满满

这就是拥有情绪价值的父母,他们也知道发脾气、和指责是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站在问题角度帮孩子建立信心,才能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内心力量

佛洛依德的使命里有句话说:

“一个深受父母信任和宠爱的孩子,他们会因为这种被爱的信心而不断获取成功”

聪明父母,让孩子感受到这种信心也是一样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失意时给予鼓励和认可,而不是揪着他们的缺点不放,说一些打击或者让孩子失去信心的话

你相信孩子有多厉害,他们就有多厉害

03

在孩子犯错时

安慰包容

犯错恰恰是教育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在引导孩子冷静分析之后,说出问题所在、和明白行为负责,这才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我责任心的机会

看过一个10岁男孩离家出走的新闻

经过一天一夜的折腾,男孩才好不容易被找到

幸运的是,孩子被找到的时候并没有再次被责备,父亲看到孩子当时只穿了短袖和拖鞋,他就连忙脱下身上的棉袄给孩子披上

然后,自己光着膀子在风中凌乱

别看这样一个简单而寻常的动作,实际上可是羡慕到了很多人

评论区还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说:

真羡慕呀,从小到大每一次犯错只有被打骂、被贬低的份,不管受了什么样的委屈从来都没有一句“我相信你‘的话,更不会关心你冷不冷、饿不饿、怕不怕

打小的不被看好,也让我们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更别提离家出走了,如果被找到那第一反应不是上来被踹一脚、就是狠狠被骂一顿

现在想想,其实孩子犯错打骂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给内心造成伤害

而一个从小在打骂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又谈何幸福、和安全感呢

所以,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怎么样

你能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安慰包容他们,他们就能有勇气去承担、并纠正错误

04

在孩子委屈时

给予信任

一个内心富足、又充满安全感的孩子,可不是单纯地陪在孩子身边就够了

特别是孩子受委屈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

有个朋友告诉我,她有次中午送儿子去学校,因为早到、再加上校门已经开了的原因,孩子就直接进学校了

结果,刚走进校门还没几步,校领导就直接指着孩子的鼻子批评说:“出去”

一句话,瞬间让孩子红了眼眶,低着头退出校门口

尽管学校门口当时没有几个孩子,但朋友也是气极了

她走上前就跟校领导理论:

“学校不提倡早到,是校纪律、还有为孩子们的安全考虑,可如果早到不让进学校,为什么要让学校门开着?门口也没有任何提示牌、或者保安站守”

“如果把这件事情归咎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是不是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呢?比起纪律安全,我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事情过后,朋友还特意强调说:“父母就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有错误我们就纠正错误,但如果欲加之错,我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

是呀,父母就是孩子的成长底气,我们维护孩子的尊严,等同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如果孩子在什么时候受了委屈,那就不要犹豫,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才能让孩子明白“他们并非是一个人”

05

在孩子执着时

尊重理解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还有梦想的选择

特别佩服一位爸爸

她的女儿自从读中学后成绩就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还因为沉迷游戏而整天无心学习

面对女儿的叛逆反抗、还有消极怠慢,他一直没有苛责过一句,而是毅然决定“陪女儿再学习一次”

为了能以身作则,他特意将女儿的作业练习题、和教材都专门再备一份,每天都跟着孩子一起做练习题不说,还要比女儿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刚开始的时候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可随着每天坚持沟通所学知识点的时间积累,孩子就没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了

在以身作则的影响下,父亲戒掉了牌桌酒友、戒掉了手机、还戒掉了钓鱼…

而女儿呢,在父亲影响下对手机的沉迷也变得越来越淡了

也不得不说,这位父亲为了女儿的学习可真是煞费苦心,懂得尊重孩子,更懂得维护孩子的成长规律,没有背后鞭策而是选择和孩子并肩作战

这种一起冲锋陷阵的相处方式,才是最具说服力的

那么,关于缺爱孩子需要一生治愈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32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