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争做潮流的迅哥,不做麻木的闰土

骆统保 2024-05-21 06:20:55

教育这事具有滞后性。它像是一项长期的投资,不会马上获得回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

这就导致很多的文学作品,初学时只觉得新鲜,但当多年后某时某刻,你突然发现眼前场景何其相似,自己与书中的某个人物高度重合,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教育才算完成了闭环。

史铁生写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大抵也是这个意思: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

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

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初学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所以当年纪再大些,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然成为奉承权贵的闰土,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只会抱怨的祥林嫂,苦夺奋斗想改变命运的骆驼祥子。

人与人的差距,不知在何时,就已经悄然拉开了差距,且很难追平。

在某平台看到有些人对保险产生了误解,就写了篇文章,没想到文章爆了。浏览量很高,评论已经超过了1000多条,直到现在仍在增加。

有意思的是,评论区呈现两极分化。10%的评论力挺保险,而90%评论在贬低保险。看到这种现象,我陷入深思:同样一件事物,为什么每个人认知相差这么大,甚至真相就摆在眼前,有些人就是看不到呢?

恰好读到《逻辑思维》发布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部分观点,就很好的解答了我这个疑问。

闰土在少儿迅哥眼中曾是偶像一般的人物,那时候的他充满灵气,是个“无穷无尽稀奇事的输出者”,到了四十来岁就已经麻木到“像一个木偶人”了。

其实这种麻木的发生可见端倪。你观察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价值观已经被焊死了,日常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单一,思维模式高度可被预测。

当他们遇到新奇事物,总喜欢用自己固定的那一套观念去理解 —— 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宣布这东西是危害社会的异端,不值得理解。

在成长和安全之间,他们坚决选安全。他们身上不但没有朝气,而且没有灵气。

迅哥和他曾经的偶像闰土,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简单理解就是「喂料不足」。社会在一直进步,知识一直在更新,而闰土没有吃到足够多的训练素材。

小学生视中学生为大人,中学生视大学生作榜样,研究生把教授当神明。如果你能保持学习速度,每过几年的成长,就足以让自己刮目相看。

为什么有些人45岁,还不如25岁的人?因为他们的知识仍停留在自己25岁那年。那年社会知识水平不如这一年。根本不必退步,停下就是落后。

心理学家有个「积极开放式思维」测试,用来评估人的头脑开放程度。这个测试最关键的就是,看你是否允许新事物改变你的旧观念。

也就是说:新的证据出来了,你的信念能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事实跟你的信仰冲突,你是回避事实还是重新考虑你的信仰?

年轻人无所谓,信念还没有固化,可以被事实修正。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走出认知的舒适圈,不太愿意作出改变。

其实社会一直在偷偷惩罚那些,不愿意改变认知,思维固化在另一个时代的人。

网上看到到则案例,两个人争吵,一人拿来铁锹,另一个人说,怎么?你还能拿铁锹砸我不成?没想到对方真的拿铁锹往他头上砸,把那人砸的倒地昏迷不醒,满头鲜血。

有人在评论区把结局都预测了:这一铁锹下去爽吧?下半辈子就不好过了。要赔天价医疗费,公共场合故意伤人,还得进牢房蹬缝纫机,一家人都受影响。

所以生活在这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也只有那些没有基础认知,不具备法律意识,从来不考虑后果的人才敢任性。当下现代社会,法律认知必有要有,保险认知更要具备。

法律更多是和他人有关,明确了你对他人不能做什么样的事。但保险和自己有关,它能帮你解决未来的哪些问题。

保险不是简单的商品。有保险看不出变化,但没保险的代价却很大。不懂,就去问,去了解,而不是抱着几十年不变的固有思维,去臆想、去诋毁。

无论是保险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去尝试触摸保险的真相。在网络上,你对保险的态度不重要,谩骂也好,诋毁也罢,因为和其他人的生活无关。

最终每个人都会明白:有没有保险对你的人生,真的非常重要。

今日话题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固步自封的人?



0 阅读:2

骆统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