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孙中山(上)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6-25 06:18:29

广东香山县翠亨村,风景如画。这个滨临南海的村落,距离北面的广州,南面的澳门、香港,都不太远。1866年,孙中山就诞生在这里。

小的时候,他名叫帝象,长大后取名孙文,字逸仙,辛亥革命后才改名孙中山。他家很穷苦,几代都靠租种别人家的田地生活。孙中山从小就跟姐姐妙茜上山打柴。

有时他跟外祖父驾船出海去取蠔。大海给他带来了欢乐,可也给他带来疑惑:为什么海面上的洋船、兵舰,都这么神气?为什么中国人的船遇见它们,还得远远地避开?

十岁那年,孙中山进村里北帝庙的私塾念书。十多个孩子,成天地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书里的内容,老师从来不讲,学生也全不知道,只是嗡嗡地瞎唱瞎念。

过了一个多月,孙中山忍不住发问了:“老师,书里讲些什么呀?我们一点不懂。”老师一惊,怒斥道:“不许胡说!书里都是圣人的教诲!”

“但是我读了不懂,有什么用呢?您不是说读书明理吗!”孙中山继续争辩。老师终于被他说动了,同意给他们讲解一些课文。

住在北帝庙旁有个参加过太平军的老战士冯爽观,有空常给孩子们讲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殉难··

太平军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孙中山情不自禁地想:哎!可惜可惜,要是天王成功了,该有多好!

有天放学回家,孙中山进门就听见妙茜的哭声。一看,原来是妈妈在给姐姐缠脚。姐姐痛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汗珠、泪水一齐往下滚。

孙中山急忙替姐姐求情:“妈妈,妈妈,姐姐痛死了,快放开她吧!”妈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不行啊,妈也心痛,可是不给你姐姐缠脚,将来她是找不到婆家的!”

妙茜终于被缠成了小脚,从此再也不能奔跑,不能上山下田了。多么可怕的旧风俗!难道这就不能改变吗?

又有一天,孙中山上学去,刚出家门,就听到邻家园子里传来嘈杂的人声。那是村里最好的一处园子,也是孙中山常去玩的地方。

只见一群清兵,正在园子里奔忙。园主人——三个兄弟被押解出来,关进囚车,载着走了。

从此,园子被清朝官吏霸占了。而这三个兄弟被安上“强盗”的罪名,下了大牢。村里人都愤愤不平,但是敢怒而不敢言。

有天放学回家,孙中山约了几个同学去钻篱笆,想再进园子去玩玩。几个仆役从屋里飞奔出来,大声呵责:“干什么,干什么!老爷的园子不许外人进来,你们不知道吗?”

孩子们火了,大声嚷道:“园子是你家老爷的吗?是人家三兄弟的!”“你家老爷为什么把他们关进大牢?人家犯了什么罪?”

那官老爷在屋里听得清清楚楚,怒气冲冲地从屋里出来,呼唤仆役快用棒棍打这群孩子。孩子们一阵风似的跳过了篱笆。“强盗!强盗!拖狗尾巴的强盗!”他们边喊边逃。

再过几年,孙中山已经有十三岁。母亲带着他从澳门搭船去檀香山(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投靠他哥哥生活。他哥哥叫孙眉,七年前背井离乡远走海外,在檀香山开垦荒地、经营畜牧业,渐渐地发了迹。

孙中山在檀香山一住三年。他进当地中学读书,不但学了英语,还吸收了民主思想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的眼界比以前开阔了,眼光也变得明亮起来。

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先乘船到香港,再换船回家乡。开船前,船主叮嘱大家:“路上碰到差人老爷检查时,诸位务必留神,千万得罪他们不得,要不然大家都要倒霉的!”

船到一处口岸,刚靠岸,果然就有一群如狼似虎的差人登船来,翻箱倒箧地搜查,说是检查“私货”。乘客被他们闹得人仰马翻,最后纷纷拿出钱礼。差人们才满意地离去。

这批刚去,那批又来。乘客们哀求道:“老爷,我们船刚查过。”当差的瞪着圆眼:“我们还要查!刚才是海关上的,我们是收厘金的。”乘客又一次被搜刮。

又来了第三批“检查鸦片”的。第三批刚走,第四批又来,要“检查私运火油”。孙中山举起自己小小的包袱,气愤地说:“只有几件换洗衣服,能藏得住火油吗!”差人们就趁机发作:“好!你胆敢违抗。不准开行!”

差人们一甩袖子,上岸去了。船上旅客轻声咒骂差人敲诈勒索,太横蛮无, 理;也有人埋怨孙中山: “这些人狼虎成性,你去顶撞他们干什么呢,不是连累了大伙吗!”

船被借故扣留,船主上岸赔不是,加倍地送上“罚款”。直到第二天,又说了许多好话,才拿到“准予放行”的通知。

孙中山回到家乡,和好朋友陆皓东等愤慨地诉说路上的遭遇,无不摇头叹息。清朝统治的腐败、残暴,一桩桩事实教育着这伙年轻人,使他们认识到中国非加以改造不可。

那时翠亨村里,有不少人迷信鬼神,因此北帝庙的香火很盛。孙中山想:这些东西造成人们愚昧、落后。要唤起民众,就必须破除迷信。

这天,孙中山约同陆皓东等几个同伴,去北帝庙。进了庙门,他大步跨上神坛,和北帝君“热烈”地握手,北帝君的手经他用力一摇,手指纷纷跌落下来。

孙中山拾起地上的手指,转身向还跪在地上、惊得发呆的乡亲们说:“你们看,他手指都没有了,还在傻笑呢!这样的神,能保佑我们吗!”

孙中山又纵身跨上左廊“金花娘娘”的神座,扯下她一只耳朵,露出了泥巴、稻草,拜佛的老人们见了,连连叫嚷:“罪过呀!罪过!”惊慌逃散。

孙中山打菩萨的事,传遍了全村。乡绅地主们听了大发雷霆,说孙中山“亵渎神明”,大逆不道。责令孙中山的父亲出钱重修北帝庙,还要把孙中山驱逐出村。

风雨交加的黑夜,孙中山悄悄地乘上一条小船。再次离别故乡。他到香港、广州等地去读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1883年,法国出兵侵略越南,企图把侵略势力从越南北部扩张到中国的云南边境。爆发了中法战争。

法国侵略军遭到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迎头痛击,伤亡达二三千人。

孙中山和他的同学,都关切这场战事。捷报传来,同学们十分激奋,买来了酒菜欢庆胜利。孙中山却认为清政府腐败、兵备废弛,前途未可乐观。

果然不出孙中山所料,法军改从海路进攻,清军吃了大败仗,经营多年的南洋海军船舰,几乎全被打沉。

其令人愤慨的是,当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后,清政府反而向法国侵略者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

孙中山迫切地感到再不改革政治,中国就要完了。他结识了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等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在一起研究形势,探索救国的方法。但是他们经常受到清朝密探跟踪,被称作“四大寇”。

1887年,孙中山进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他用功读书,手不释卷。书院的教务长、英国人康德黎很器重他,和他建立了友谊。

五年之后,二十六岁的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成绩是全院最优秀的一名。

毕业后,孙中山在澳门挂牌行医。他的医术高明,医德很好,穷苦病人上门医病,他不但免费,还给药送钱。前来求医的人十分拥挤,不久他就成了当地的名医。

他又结识了一批爱国青年,他和同学郑士良、海军军官陈壁光等,经常在一起研究国内政治形势。郑士良说:“做个好医生,只能医好一部分人的病,要医治中国的病,只有改革政治。”

可是他们还不清楚,医治整个中国,该从何处着手。孙中山想出了个办法:给清朝当权的大官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意见,要求他们实行。他立刻回到家乡翠亨村,关起门来奋笔疾书。

他把写成的改革政治的意见书带回广州,和陈少白、陆皓东等商量、修改后,约同陆皓东一同经上海去天津。想把意见书投交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他们找了许多门路,好不容易才把意见书递送到李鸿章手里,一心指望得到这位大人的支持。没想到,李鸿章根本不肯接见,也不理睬他们的什么意见书。

不久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无能,又让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国大片国土,全国为之震动。

但是,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却在北京大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动用海军经费修筑颐和园。从北京城到颐和园有几十里地,一路上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孙中山这时正从天津来到北京,眼前的景象,教他心痛如绞。严重的民族危机,打破了孙中山改良主义的幻想,使他觉悟到只有采用武装斗争的办法,才能解救中国。

1894年秋天,天高云淡,孙中山重整行装,跨海再度前往檀香山,向亲友们筹集武装起义的经费。

檀香山有华侨四万人,都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大,但他们害怕起义会遭到破家灭族的危险,所以对孙中山的宣传,还很犹豫,不敢积极响应。

孙中山进行坚忍不拔的宣传工作,得到了一批进步华侨的支持,在檀香山建立起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挽救危局”。许多华侨庄严地宣誓入会。救国热情,像烈火一样在他们胸中燃烧。

兴中会发展得很快,渐渐得到华侨大众的响应。像华侨巨商邓荫南,变卖家产来资助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和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尤少纨等会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为了避人耳目,他们在门外挂上一块“乾享行”商号的招牌。

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还要赔偿巨款,全国人民愤慨到了极点。孙中山抓紧这个大好时机,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准备,他们在香港买到六百支手枪,组成了敢死队。

孙中山派陆皓东回广州,去发动广东各地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会党,其他民间反清组织,以及清军防营中的革命力量,一起参加起义大举。

根据形势的发展,孙中山确定在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10月26日),趁各地群众回省城广州扫墓的机会,炸毁两广总督衙门,夺取广州。

起义部署完毕,孙中山也动身去广州,把在香港的军火、经费都交给杨衢云,留他在香港负责运送敢死队和后勤工作。

10月25日晚上,顺德、香山、北江等地都已发动起来,各路会党、民团、军队悄悄集中到了广州城下,只等天亮一声令下,起义队伍就要发起攻城了。

偏偏这时香港的敢死队还没有到达。孙中山接到杨衢云从香港发来的电报,说敢死队必须延迟两天才能出发。原来,杨衢云没有处理好分配军火的问题,使敢死队发生了纠纷,不能按时出发。

孙中山召集紧急会议,商议对策。陈少白提出: “既然不能如期起义,集中了这么多人定要出事,不如将各路队伍遣回,另外再等候时机。”孙中山同意这个意见,并立即电告杨衢云:“港部勿来。”

但是又发生新的严重情况:兴中会会员朱淇参加起义的事,被他哥哥发现。他哥哥深怕受牵连,逼着朱淇向清政府自首。

两广总督谭钟麟,已经接到香港当局发来的密电:“兴中会人已运送武器来广州,准备大举。”这时又接到朱淇的告密,于是立即派兵搜捕,抓去了陆皓东等五人。

正当清政府加紧搜捕的紧急关头,杨衢云不执行孙中山的电报指示,竟又派出二百多名敢死队员,从香港乘“泰安”轮向广州驶来。

27日晚,船到广州刚刚靠岸,就被埋伏在码头的清兵捕去四十多人。

陆皓东等人被捕后,不管敌人怎样严刑逼供,都没有吐露半点实情。谭钟麟把惊堂木一拍,威胁道:“再不说,拖去斩了!”陆皓东昂头答道:“你杀得了我,可是继我而起的人,你是杀不尽的!···”

陆皓东等没有被敌人的威胁利诱所屈服,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他们视死如归,迈步走向了刑场。

谭钟麟派出大批爪牙,严密搜查去香港、澳门的轮船码头,还悬赏白银一千两,缉拿孙中山。“必须保存力量!”孙中山派人换上清军服装,即刻出城遣散守候在城下准备参加起义的队伍。

孙中山赶紧销毁指挥起义的总机关里一切重要文件,安排同志们分散隐蔽,自己也及时离开了总机关。

这时大街上军警密布,孙中山机智地穿过小巷,绕道来到一处牧师家。只见这家灯火通明,他便敲门入内。

原来,这家人正在举行家宴,有不少中外宾客,他们都还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呢。主人是孙中山的老朋友,见孙中山来临,连忙起身相迎,孙中山也就从容入座。

等到席散,英国客人、孙中山的同学史密斯邀他同行,并要用马车送他回去。孙中山夹在宾客中出门,跨上了停在门前的漂亮的马车。

这时大街上已经戒严,车马行人都不准通行。但清政府向来不敢得罪外国人,因此史密斯的马车照样通行无阻。

孙中山巧妙地躲过了密探,来到一个同志的秘密住处。几天后弄到一艘汽艇,就趁着黑夜,和陈少白、郑士良悄悄离开了广州。

他们辗转到达香港,再换船东渡日本。茫茫的大海,扑面的海风,海轮在风浪中颠簸。武装起义是失败了,今后又将怎么着手呢?··

船到神户时,孙中山上岸买了份报纸。只见报上的大字标题赫然写着:“支那革命党首领孙文抵日”。

在这以前,反清起义并不用“革命”这两个字。孙中山笑着对陈少白说:“革命”两字出自《易经》,原文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日本人称我们为“革命党”,我看很好,今后我们的党就称作革命党好了。

清政府这时已把孙中山作为“叛逆要犯”,派出大批鹰犬,前往香港、澳门、新加坡,秘密查访、追捕。还通令驻各国的使馆密切注意,“相机缉拿”。

1896年10月1日,孙中山抵达伦敦,第二天他就去覃文省街46号,拜访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时的老师康德黎,受到康德黎夫妇的热情款待。

康德黎有次和孙中山说笑:“清朝使馆就在我家附近,你可想去作客?”康德黎妻子叮嘱说:“你可要当心呀,别教使馆里的人把你认出来。”孙中山笑着说:“难道他们真能绑架我吗?”

星期天的早晨,孙中山从旅馆出来,向康德黎家走去。路上,有个中国人从背后赶来,操着英语问:“先生,您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孙中山回答:“我是中国人。”那人又问:“府上是广东吧?”笑嘻嘻地和孙中山攀起同乡来。

走了不远,又遇上一个中国人,三人并肩走着。那人说:“我们都在客地,难得遇到同乡,我家就在前面,请上我家去喝杯茶。”孙中山说:“我已有约会,改天再来拜访吧!”

说话间,走近了一所大房子,这两个陌生人一齐装出热情的样子,一推一拉,硬拉孙中山到他们家去。

正在拉扯纷扰的时候,大房子的门忽然打开,孙中山不知不觉已被那两个人挟进了大门。

进门后,大门立即关上,并上了锁。孙中山定睛一看,才看出屋里很宽敞,有不少穿着公服的中国人在走动。他立刻回想起康德黎夫妇的话,知道自己是被骗进了清朝使馆。

孙中山被带上三楼,关进了一间窗上装有铁栅栏的屋里。

隔了一会,进来一个英国人,问道:“你是孙中山?”孙中山回答:“既然到了你们这里,我也无须否认了。”

那人冷冷一笑:“很好,我也实话直说:我们接到清政府通知,要我们在这里把你扣留。你到了这里,也就是到了中国了!”孙中山厉声责问:“那你们要干什么?”“不干什么。只等朝廷命令一到,就送你回国!”

孙中山从两名清洁工人那里探听到,昨天那个英国人名叫马凯尼,为清朝使馆的参赞。孙中山写了张纸条,想请他们协助送给康德黎。

可是一天天过去了,没有一点消息。孙中山得另想办法了。他写了张纸条,揉成纸团,从窗口掷到马路上去。纸团太轻,飘落在屋面上。

孙中山再写一张纸条,裹住铜币投掷出去。结果碰到一根绳子,弹了回来,落在院内。

不一会,一个看守走进来,扬扬手里的三张条,警告孙中山说:“孙先生,你这几天的行动,我们都知道,请不必费这份心思了!”

孙中山严正地说:“这里是英国领土,你们私自捕人,不怕引起国际干涉吗?”看守冷冷一笑:“英国政府又怎么会知道!”

孙中山知道情况已很危急。第五天,送煤工人柯尔进来,孙中山就向柯尔央求道:“您能救我吗?”柯尔问:“你是什么人?”“我是政治犯。”可是柯尔只是迷惑地用眼睛望着孙中山。

孙中山知道,土耳其苏丹仇恨阿美尼亚基督徒,常要把他们杀害,而英国人都同情阿美尼亚基督徒。于是,他向柯尔解释:“我是基督徒,为了要改革中国政治,被他们骗来关在这里,不久就要被他们解送回国,遭到杀害。”

柯尔明白了孙中山的意思,问道:“那我怎么帮助你呢?”孙中山说:“只要让英国人民知道这件事,中国使馆就不能加害于我。”

孙中山连忙写张纸条交给柯尔,柯尔把它藏在煤篓里,端了出去。柯尔按照地址,去找康德黎。第二天,柯尔又端着煤篓进来,他放下煤篓,用手指指,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等门关上,孙中山立即在煤篓里翻找,果然找出了一张纸条,是康德黎的回信,上面写着:“等着,别着急,我们正设法营救你。”

康德黎当晚将孙中山被非法幽禁的情况,向警署报告,再赶到英国外交部,请求出面干涉。

康德黎又亲自赶到清朝使馆。可是使馆里的人推说马凯尼不在,也根本不承认孙中山被关在这里,康德黎只好警告使馆里的人:“孙中山被非法幽禁一事,英国政府和警署将要出面干预。你们必须保证孙中山的安全!”

康德黎还不放心,怕使馆会提前采取秘密行动,他又雇佣了两名私人侦探,在使馆门前严加监视。

他同时约见伦敦各报记者,揭露清朝使馆破坏英国主权,非法拘捕孙中山的事实。

第二天一早,伦敦报纸刊登出《革命家孙文被诱捕》的消息,顿时舆论大哗。大群的伦敦市民纷纷前来,把清朝使馆围得水泄不通,造成了强大的声势。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过问了,正式约见清朝使馆参赞马凯尼,通知他在英国领土上秘密拘捕人、关押人,是违反英国法律的,要使馆立即释放孙中山。

在强大的压力下,清朝使馆不得不将拘押了十二天的孙中山释放,当孙中山从使馆出来时,外面人山人海,向他欢呼致意。革命家孙中山的名声,从此传遍了世界。

孙中山脱险后,继续留在伦敦。他经常去大英博物馆阅读关于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方面的书刊。他苦苦地思索,该用什么方法来推翻清政府。

他夜以继日地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理论,有时十分疲倦了,就伏在桌上打个盹,醒来又继续攻读。

他还到欧洲大陆各处去,深入地考察各国社会政治制度和实际情况。

一年里,孙中山在欧洲流亡,生活相当困苦,甚至连衣食都发生困难。一些中国留学生发现这情况,就凑集了三四十英镑,供给他生活。

过了三天,那些学生上门来看望他,按了很久门铃,却没有人开门。

原来,孙中山在屋里专心读书,并没有听见门铃的声音。直到门外的人等急了,用拳头打门,他才惊觉,赶快出去开门。

孙中山高兴地领着客人们参观他的新书,介绍说:“你们看,我买到了这许多好书:卢梭的《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传》、拜伦的《诗选》..”学生们暗暗计算一下,这些书至少值三十英镑。

一个女学生不理解,忍不住问道:“孙先生,上次送给您的英镑,大概都花在这上面了吧?您是怎么生活的呢?”孙中山哈哈大笑:“对啦,对啦,应该感谢你们,不过我还留下了一小部分呢!”

孙中山看到学生们的神情,懂得他们的心思,就笑着解释道:“我这个人确实有些古怪。一两顿饭不吃并不在乎,可是不读书就受不了!”

经过考察、学习,孙中山对革命前途更加明确,更加充满信心。1897年夏天,他离开伦敦,经过加拿大到日本去。康德黎和爱国华侨热烈替他送行。

他在日本奔走于东京、横滨、长崎各地,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许多人参加到兴中会中来了。一些日本朋友也热情地关心和赞助。革命力量又开始聚集。

孙中山派郑士良、陈少白到香港设立机关,和广东的会党联络,又派人深入长江流域活动。“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劫运紧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这是他们的联络暗号。

1900年,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斗争迅速从山东发展到天津、北京。义和团在北京进攻外国使馆集中的东交民巷。

外国侵略者趁机出兵,6月17日,英、美、德、日、俄、法、意、奥八国联军,攻陷了大沽口,接着打到北京。北京一片混乱,西太后和光绪皇帝吓得仓皇出走,往西北逃难去了。

孙中山看到了中国有被瓜分的危险,必须立即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才能挽回国家的命运。于是,他指令郑士良秘密前往惠州发动起义,派史坚如去广州策应。

孙中山又亲自率领一批人,乘船前往香港,准备指挥这场战斗,不料船到香港,香港当局拒绝他们上岸。孙中山只得改变计划,把指挥惠州起义的全权交给了郑士良。

孙中山乘原船转往台湾,准备从台湾购买军火,设法运往惠州。

郑士良接受任务后,10月8日在惠州三洲田地方率领六百名壮士起义。起义军旗开得胜,接连把优势敌人打得四散逃窜,几天工夫占领了新安、大鹏、惠州、平海许多地方。

起义军不断取胜,队伍也不断扩大,已发展到二万多人,声势十分浩大,士气也极为旺盛。只是人马增多,急待粮食、军火接济。

孙中山从台湾接济惠州军火的计划,却遭到日本当局的阻扰。他们在各码头严密搜查军火,不许上船。孙中山只得急电郑士良: “政情忽变,外援难期。”

这时,惠州起义军已经激战三十多天了,弹药已经打光,两万人的供养又无着落,而清军仍在继续增强兵力,进行围困。起义军的困难一天比一天增多。

郑士良考虑,与其束手就擒,不如自行解散。10月22日,他把起义军分成几路撤退,自己率领一部分革命党人退回香港。

再说前往广州的史坚如,因为几次策划响应都未得手,决心用暗杀两广总督德寿的办法,来配合郑士良在惠州起义。他在总督衙门后面租了所楼房,挖了一夜地道,把两百磅炸药埋到了德寿住处地下,随后点燃引线。

史坚如点燃了引线后,就急步走出西门,准备搭船返回香港。他在码头等了好久,没有听见爆炸声,便又折回地道。

原来引线受潮,火星熄灭了。第二天早上,他又点燃引线。这次他不再离开,等候炸药爆炸。只听一声巨响,总督衙门里黑烟直冲云霄。

史坚如还不放心,上街雇了一乘小轿,坐着绕道前往总督衙门前去探望,想观察一下现场情况。

史坚如一连几天潜伏在地道里,满身尘垢。可是他忘了这些,一味从轿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总督衙门被炸情况,因此被暗探发现了。

史坚如被捕后,敌人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四十多个名字让他指认,他默不作答。敌人对他严刑逼供,他除了承认自己是主谋外,什么也不说。最后,他慷慨就义了。

惠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它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形势和广州起义失败后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孙中山继续奔走于日本、越南、檀香山和美国、西欧,组织革命团体,把革命的火种燃遍了各地。

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在欢迎的人群中,有个气宇轩昂的湖南人,名叫黄兴。黄兴是湖南革命团体华兴会的领导人,很有军事才能,这时也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

孙中山和黄兴作了彻夜长谈。他们一见如故,见解一致,谈得十分投机。

这时,国内革命形势高涨,除了兴中会以外,各地又出现了不少革命团体,其中有湖南的华兴会、上海和江浙的光复会、湖北的科学补习社..

孙中山感到革命团体各自活动,力量太分散了,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他约请各革命团体的领导人集会商议办法。

各革命团体的领导人在东京开会,一致同意孙中山的倡议,将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全国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给同盟会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造共和,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成立,团结了大批革命力量,像是一个捏紧的拳头。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的总部设在日本东京,由黄兴主持。从此,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地发展,“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斗争的高潮,眼看就要到来!

0 阅读:1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