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讷去河南考察,走到机关门口突然热泪盈眶:这是父亲的字

雅旋谈社会 2023-02-06 22:39:09

“这是李讷同志,毛主席的女儿!”

1996年4月29日,时任平顶山市委秘书长的高德领,按照领导指示去迎接一位从北京来的客人,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接待的竟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

接下来的几天,高德领全程陪同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参观考察,几天里,他见证了李讷的朴素作风和平易近人,更深刻感受到了她和毛主席深厚的情感。

一天,当他们来到郏县广阔天地乡政府机关门口时,李讷一眼就认出了门口的一行标语,脱口而出:这是父亲的字!

那一刻,李讷回忆起毛主席往日音容笑貌,激动不已,流下了滚滚热泪。

那么,李讷为什么要来河南,那行标语究竟写了什么?让她如此激动?

(李讷在河南)

这一切,要从1955年毛主席的一次重要批示说起。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百废待兴,然而,就在举国上下准备大力搞建设、谋发展之际,朝鲜战争爆发了。

为了给国家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环境,我们被迫进行抗美援朝,派出志愿军出国支援朝鲜人民抵抗侵略。

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英勇的志愿军终于打败了强大的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我们终于迎来了和平建设时期,国家开始全力发展农业、工业。

其中最为紧迫的就是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

经过反复考察,毛主席确定了国内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方针,并以此来推动新一轮群众运动高潮,依靠群众实现农业合作化。

在毛主席看来,我们国家一切建设都刚刚起步,必须奋力追赶西方,让农业发展摆脱过去的小农经济模式,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让群众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然而,几千年来农业发展极其粗放,生产效率低下,要想短时间内实现现代化谈何容易,最重要的是农业缺乏大量科技人才。

与此同时,国家已经注意到,城市里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大量知识青年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导致城乡人才发展失衡问题。

很快,两个重要事件让国家找到了解决人才失衡、农业发展缓慢的办法。

当时,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动员几十万知识青年到边境荒芜地区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让大量荒废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而且,让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在广阔田地里发挥聪明才智,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还磨炼了青年人才吃苦耐劳的意志。

相关部门把苏联的经验向毛主席做了汇报后,毛主席格外重视,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苏联经验。

(70年代的知识青年)

正是相关部门的这份报告,为之后知青上山下乡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件事就是,在此之前河南郏县大李乡已经有了知识青年投身农业建设的先例。

新中国成立后,大李乡有7名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他们因为错过考试机会,不得不回到家乡。因为他们识文断字,在十里八乡算是高学历人才,因此都在乡里的合作社担任会计等工作。

他们在农业合作社里发挥重要作用,不仅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而且有效组织起广大社员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让当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大李乡的成功,迅速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许昌地委甚至专门把他们的做法总结成经验刊登在杂志上。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逐级递交工作报告,并最终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上。

毛主席此时正在谋划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问题,看到许昌地委的报告格外重视,当即挥笔写下了一段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几个月后,全国各地开始全面推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一时间几十万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广大农村建功立业。

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重要批示,让河南许昌的大李乡闻名全国。1968年,在经过上级同意后,大李乡也改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当地还专门修建了一块碑,把毛主席的批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刻在石碑上。

毫无疑问,这块碑见证了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见证了广大青年在农村奋发作为的精神面貌。

而大李乡也成了各地争相观摩学习的示范点,更成了知识青年心中的精神参照点,很多人都以能来到大礼乡“上山下乡”为荣。

1978年,上山下乡运动全面结束,各地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城市,人民公社也随之消失。

两年后,考虑到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也该回了原来的名字“大李乡”。

(当地建起了广阔天地纪念馆)

此后,我们国家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当年火热的上山下乡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

199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当年闻名全国的大礼乡在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等各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一年恰逢知青下乡25周年,因此,经过上级批准,大礼乡又改名为“广阔天地乡”。

此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开始重视旅游发展,当地政府围绕当年毛主席的重要批示和知青文化,开始拓展丰富红色旅游资源,让这个小镇再次火热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在几年后,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为了纪念父亲,从北京一路南下,到毛主席视察过的地方和做过批示的地方,重温毛主席精神。

追寻毛主席的足迹

1996年4月的一天,时任平顶山市委秘书长的高德领突然接到市领导电话,让他下午到临颍县南街村迎接一位北京来的重要客人。

在紧急做了相关安排后,高德领迅速带车去南街村宾馆。上楼到达接待室,主位上坐着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

那一刻,高德领非常诧异,难道这个普通女性就是北京来的重要客人?

经过介绍,高德领肃然起敬,来人正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只见李讷穿着一个浅灰色上衣,脚下穿着平底布鞋。

高德领向来崇敬毛主席,如今却和毛主席后人如此近距离接触,让他格外激动。此时李讷站起来亲切的和高德领握手寒暄。

寒暄中,高德领得知和李讷一起来的还有他的丈夫王景清。他们此行就是追寻毛主席的足迹,以此来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和崇敬之情。

(毛主席和女儿李讷)

因为战争,毛主席的子女大多散落在全国各地,比如他的两个儿子毛岸青和毛岸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才被找到的,随后,也被毛主席派到苏联学习。

另一个女儿李敏长期在苏联和母亲贺子珍生活,一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回到毛主席身边。

而李讷自从1940年在延安出生,就始终寸步不离的陪伴在毛主席身边,在繁忙工作之余,毛主席经常带着李讷散步,教她识字读书。

可以说,李讷是陪伴毛主席时间最长的子女,深得毛主席宠爱。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李讷万分悲痛,她不仅失去了一位深爱她的父亲,更失去了一位精神导师。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李讷都把追寻父亲的足迹、传承父亲的精神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在追寻中感悟毛主席精神的伟大。

(李讷和丈夫王景清)

1996年,李讷和丈夫一起来到了河南地区,他们第一站先来到许昌市襄城县纪念馆,他们乘坐的车刚到村口,远远就看见很多村民自发聚集在村口迎接他们。

这样的场面让李讷格外感动,他从群众热烈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群众对父亲的崇敬和热爱。

纪念馆前竖立着一座毛主席雕像,李讷满怀憧憬的瞻仰了雕像,而后走进纪念馆参观。

在纪念馆里,李讷看到了父亲当年在谷地里和群众在一起交谈的照片。

那生动的画面,让李讷想起了父亲往日和蔼可亲的模样,她再一次热泪滚滚。

毛主席三到许昌

襄城县只是河南中部的一个小县城,隶属于许昌市,毛主席和许昌有不解之缘,曾经3次在这里停留。

早在1918年,毛主席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和同学从南方坐火车一路北上到北京。

然而,火车行驶到河南漯河境内时,突然遭遇大暴雨,洪水把铁路冲毁了。无奈之下,毛主席只能在漯河下车,而后乘坐临时列车前往许昌火车站。

许昌火车站同样受洪水影响,暂时没有车次,毛主席就和同学在许昌逗留了3天。

3天里,胸怀天下的毛主席和同学到农村考察农民生活情况,了解当地百姓思想状况,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调查。

毛主席对当地魏都遗址颇感兴趣,步行十几里路到遗址参观考察,还在那里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到许昌,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革命之路刚刚起步。第二次来许昌,已经是1953年,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1953年,抗美援朝局势稳定,毛主席专门南下考察黄河治理情况。并于2月16日来到许昌,他专门听取了许昌市地委副书记的汇报。

毛主席对黄河治理高度重视,他说,“现在黄河回到了人民手里,人民就有权力医治它。”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那几年,黄河流域得到了全面治理,先后建起了三门峡、青铜峡、龙羊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彻底把凶猛的黄河水驯服了,极大促进了两岸的农业发展。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专程来到许昌进行视察工作。

那天,毛主席来到了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车辆路过农田,毛主席让司机停下车,直奔田里的农民走去。

天气炎热,毛主席带着草帽,穿着朴素的衣服,远远看去就和普通农民一样。

不少农民正在烟地里除草除虫,烟地一旁是即将成熟的谷子。毛主席蹲下去,掂起一株谷穗细细打量,不时和一旁的工作人员询问播种面积、产量等。

而后,毛主席亲切的和农民交谈,询问他们能不能吃饱、生活过得怎么样。

从郝庄村离开后,毛主席顺着乡间土路来到不远处的后梁庄。

这里的老百姓得知敬爱的毛主席来了,呼啦啦围拢过来,各个兴高采烈,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喜悦的表情。

毛主席喜欢群众,也愿意接近群众,他亲切的向大家挥手致意。

他信步来到田地里,当看到长势喜人的烟叶、玉米时,毛主席夸赞道,“你们这里一派丰收景象,从未见到过这样高大的烟叶子,干得好!”

周围群众热烈的呼喊着“这是共产党、是毛主席领导得好。”

毛主席看完农田里的农作物,就来到地头的树林里,席地而坐。有群众热情的打来洗脸水,让毛主席擦擦汗。

后来,毛主席还接见了烟叶技术员梁运祥,毛主席一把握住了梁运祥满是泥土的手,亲切的询问烟叶生产情况,关心梁运祥的身体情况。

毛主席离开许昌时,很多群众自发来到街道欢送他。后来,还有群众为了纪念这难忘的一天,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八七”。

这是父亲的字

当李讷在襄城县纪念馆看到父亲和一个小朋友的合影时,格外感兴趣,随口问道当年的小孩在哪里?

出乎意料的是,工作人员早就把当年的小朋友安排进陪同的人群里。听到李讷询问,身后一个中年男子走上前,“我就是照片上和毛主席合影的那个人。”

原来,当年和毛主席合影的小孩叫李深义,现在已经成长为当地一个乡镇的副书记,就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八七”。

参观完纪念馆,门外几百名群众早就在等待着李讷,李讷高兴的和大家见面谈话。

第二天,李讷和丈夫来到郏县广阔天地乡考察,车子停在乡政府门前,一下车,李讷就被门前毛主席批示手迹牌吸引,他马上眼眶发红,热泪滚落:这是父亲的字!

随后,工作人员还拿出了当年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复印件递给李讷,李讷端在手里轻轻抚摸,睹物思人,他马上动情的说道,“是用钢笔书写的。”

随后,李讷和大家在会议室座谈,一起回忆当年推广合作社以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诸多往事。

李讷得知有一个当年的女知青留下来在这里结婚生子,她颇有感触,赞誉那名女知青的胆识和勇气。

座谈结束后,李讷兴致很好,应当地领导的请求,为“广阔天地乡”题写乡名。

此时,高德领注意到,李讷的丈夫王景清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照顾她,看到李讷乏累,还会有意搀扶她一下。

题写完“广阔天地乡”五个大字,李讷签上自己的名字。

就在大家以为签字结束时,李讷却停住了笔,说道:“把我们家老王也写上。”

这是李讷的习惯,她始终对自己的丈夫保持着尊重,众人能看出来他们夫妻的感情非常深厚,总是彼此照顾、关爱。

我们都知道,李讷有过一段不太顺利的婚姻,王景清是她的第二任丈夫。

那么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为什么能如此相亲相爱呢?

洗尽铅华的神仙爱情

王景清于1927年出生在山西榆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13岁时就参加革命。那时候,正是日本侵略者肆意入侵之时。

王景清先是在家乡参加儿童团,和乡亲们一起抵抗侵略,后来,他又加入八路军走上前线杀敌,由于表现出色,素质过硬,他被组织挑选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并且一直干了十几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景清才被组织派往云南怒江担任军分区参谋长。

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工作,让王景清的婚姻颇为不顺,最终和妻子离婚了,那一年,王景清已经50多岁。

而李讷虽然受到毛主席宠爱,但后来同样遭遇婚姻问题。

当年,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安排进解放军报担任编辑。1970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同样被派到基层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也正是这次上山下乡改变了李讷的命运。

在当知青期间,李讷在这里认识了一个青年工人。小伙子充满热情和活力,很快他们就确定恋爱关系,并且走到了一起。

然而,李讷上过大学,而他的丈夫学历却很低,结婚后,两个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多,以至于经常吵架闹别扭,让李讷痛苦不堪。

虽然此时他们已经生育了一个儿子,但最终还是结束了婚姻。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李讷回到北京,独自一个人工作,照顾儿子,而此时,毛主席已经逝世,让李讷备受打击。

身边的人都非常心疼李讷,想尽办法帮助她走出抑郁情绪,这其中就包括毛主席曾经的秘书李银桥。

当他得知王景清也离异单身后,马上就为王景清和李讷牵线搭桥。毛主席在世之时,王景清和李讷就非常熟悉,算是知根知底,而且有感情基础。

在李银桥的撮合下,他们很顺利走到一起,周边的亲朋好友,为他们举办了一个简单低调的婚礼。

李讷和王景清无疑是洗尽铅华之后最纯粹的感情,从那之后,王景清悉心照顾李讷,很快让她走出人生阴影,重新面对生活。

不仅如此,王景清始终陪伴在李讷左右,照顾他的生活、关心她的健康。在家里,王景清几乎一个人承包了所有家务。在外面,更是如保镖一样给予李讷无微不至的照顾。

更重要的是王景清和李讷有共同爱好,李讷对文史很有研究,而王景清在离休后也沉迷于军事历史研究,还撰写了《神府红军游击队》一书。

除了对文史的兴趣,他们还经常在一起研习书法,并且两个人都热心于隶书和篆书。闲暇之余,在一起切磋书法成了他们最大的娱乐活动。

正是因为两个人相依相伴感情深厚,所以,李讷去哪都由王景清伴随,而在公共场合,李讷也格外尊重王景清。

所以,在基层签名、题字都必须带上丈夫的名字。

既是怀念更是传承

李讷考察完郏县后,紧接着又去了南阳。

那样是一座千古名城,曾经出过诸葛亮、张衡、张仲景、刘秀等众多历史名人。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时,曾表示非常想去南阳看一看,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

李讷此去或许是为了了解父亲的心愿,每年到毛主席去过的地方或者牵挂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这就是李讷退休后的主要工作,对他来说,这既是对毛主席的怀念,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即便是古稀之年,李讷也仍然坚持参加有关毛主席的一些展览和纪念活动。

2013年12月底,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的摄影展,此时,已经74岁高龄的李讷仍然坚持冒着严寒来到文化宫参加展览活动。

那时候,李讷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甚至要靠坐轮椅出行。即便这样,她还是坚持来了,陪同他的依然是丈夫王景清。

这些照片大多是由云南摄影家孙大虹所拍摄的,照片反映的是全国各地56个民族老百姓家中和公共场所摆放毛主席像和雕塑的情景,同时,真实反映了各民族历史、文化、民俗等。

这次摄影展的目的就是呈现全国老百姓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因此李讷参观的格外认真,在每一幅图片前他都驻足良久。

摄影家孙大虹就陪在李讷身边,时不时向她讲解这些照片拍摄的过程。而李讷也不时地向孙大虹请教一些民族问题。

王景清在身后推着轮椅,他担心李讷身体劳累,催促他看快一些,但李讷反复说“让我再仔细看看”,看到动情之处,李讷眼眶红润,泪水忍不住滚滚而下。

其中有这样一张照片,李讷停留时间最长,照片是怒族人民在欢度节日,背后就是巨幅毛主席像。

恰好,王景清在云南怒江军分区当过参谋长,他详细给李讷讲解怒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李讷就是在追寻父亲足迹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到毛主席在世时为什么那么忙碌,经常工作到半夜,有时候甚至数昼夜不眠不休。

这一切背后,都是毛主席对人民深厚的情感。毛主席每到一处,必然要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和大家亲切聊天,了解民生疾苦。

参观完展览,李讷专门在展览的签名簿上留下了自己和丈夫的名字,还和大家一起观看纪录片。

晚年的李讷身体越来越差,出行也全靠轮椅,王景清一刻不离的陪伴在她身边,他们一起度过幸福的晚年时光。

编辑:天色渐明

责编:林画

0 阅读:4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