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院士与胡主编说起:文科生为何口碑塌方

校尉讲武叙世界 2024-06-12 19:25:44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最近一段时间,自媒体掀起了一波批判文科生的高潮。

这轮批判,让校尉想起了两位著名的文科生课代表。

一位是文科科班出身的胡锡进胡主编,他的本科和硕士都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俄语专业,这也是当年最流行、最重要的外语专业。

另一位是理工科出身的何祚庥何院士,他的本科先在国立交通大学化学专业,后改到清华大学物理专业,1951年清华毕业后理改文,分配到中宣部工作,1956年调入核工业部,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如果说胡主编是文科生的典型代表,那何院士就是理工男改文科生并文理双栖的典型代表,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并且老骥伏枥、退而不休、作而不止,不时在网上发表什么都懂的高论,堪称简中网二懂。

中国何时全面超越美国,还有待历史给出答案,但若论无所不懂,简中网二懂肯定已经超越了太平洋对面的懂王。

毕竟,懂王再懂,也不敢说指导过奥本海默研发原子弹,也发明不了360度无死角叼盘的超级话术。

正因如此,校尉还曾给两位课代表免费写过一副对联:

何德何能何院士,何作休矣;胡扯胡吣胡主编,胡溪近乎?

因为正是这些课代表的突出表现,导致广大网民普遍对文科生感观不佳。

当然,这并非全部。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复杂的成因。文科生口碑塌方,固然与两位课代表有关,但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从历史的宏观视野看,文科生也罢、理工男也罢,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才,并无优劣之分。

那为何在当前的简中网上,文科生的口碑会发生大跳水呢?

除了优秀课代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看社会背景。

在历史上,中国只分文武、不分文理。同时,为了防止武将造反,越是靠近我们的朝代,越是尊崇文人、打压武将。

这就带来一个必然的后果,中国优秀的人才,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只能往文人堆里扎,因为这里才有出路。

某些为文科生辩驳的人,就是拿这个当理由,认为文科生并不差。因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确实都集中在文人群体中。

问题在于,当时也没有文理分科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科举制度,除了因为财政管理而必须设置的算术科,其余全是绝对的文科。

唐太宗这句话充分说明,科举不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约束人才

在科举指挥棒的调控下,即便有人对天文、算术、冶金等理工科内容感兴趣,也无法形成气候。除了张衡、祖冲之、徐光启等极少数人,其他人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连名字都无法留下。

对于中国古代崇文抑武的现象,大家很好理解,但对于偏重文科、轻视理工,大多数人可能就不明白了。

道理说穿了也简单,皇权体制下,得到推崇的,肯定是有利于皇权稳定的,遭受漠视甚至打压的,肯定是不利于皇权稳定的。

崇文抑武是如此、崇文抑理也是如此。

古代的理工男,存在两大原罪。

一是理工科怀疑一切、追求真相的唯物主义思想、逻辑思维方式,最终必然引发对皇权的质疑。

二是理工科与军事密切相关。

现代人所谓的理工科,就是古人嘴里的奇技淫巧,就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军事的天文、地理、水文、气象、冶炼、锻造……

因此,除了维持社会运转所必须的手工业技术,其余所有实用技术和支撑实用技术的思想、理论、方法、经验,都是皇权打压的对象。

比如康熙、乾隆等满清皇帝,便将欧洲流传过来的先进科技锁于深宫,根本不让外界接触。

康熙居然学过微积分,你能想象得到吗

在这个过程中,文官群体也没起什么好作用。为了稳固自身地位,他们一边与皇权博弈,一边又与皇权勾结,极力打压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

文人不仅相轻,更轻视一切文人理解不了的东西。

这种看似无知无畏、实则畏惧创新敌视创新的毛病,也遗传给了很多现在的文科生,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位优秀课代表。

皇权对科技的打压,其实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越是成熟的统治秩序,越是趋向保守,越是推崇文科生打压理工男。大到上亿人口的大国,小到几个人的小单位,全部都是如此。

古代中国,乃是封建皇权制度的巅峰,因此绝对不会给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理工男留出太大的发展空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工艺技巧层出不穷,秦朝以后,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百家争鸣也就变成了绝唱。

对于墨家的机关术,后世多有夸大,但他们显然是一群文理兼通的人才

直到两千年后,在清末、民国的哀鸿遍野中,我们才抛弃纯文科思维,重新到科学中寻找出路。

同理,欧洲的封建领主制度,始终被神权和战乱压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皇权政体。文艺复兴解除宗教束缚之后,他们就可以从实用技术中寻找出路,因此才会催生工业革命。

至于单位,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

那些在新兴企业如鱼得水的理工男,到了体制内,往往四处碰壁。那些在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的,往往是高情商的文科生,可把他们放到真正的科研岗位、技术开发岗位,他们就会一筹莫展。

但这并非文科生的原罪,也不是理工男的奖章。

因为世上只有错误的匹配机制,却没有错误的人才。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种烹饪技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好比在合适的时候往锅里放入合适的食材、调料。

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并非全是拍刘邦的马屁,也是对客观情况的承认。

刘邦的知人善任,别说韩信拍马屁,就是拍马也赶不上。

不过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国家的治理,绝不能依靠用对了少数几个人,而是对大规模人才群体的培养与使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旦人才形成集群效应,其中就必然会诞生天才。

这张著名的造船厂工人下班照片,充分说明了人才集群效应的重要性

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本质,通过规模优势,不仅在整体上压倒对方,也终将在顶尖人才上压倒对方。

现在的中美博弈,在教育领域,就是我们广泛参与、普遍内卷的平民教育模式,与美国精英内卷、平民躺平的二元化教育模式的对抗。

尽管我们难以杜绝教育中的腐败现象,但在顶层设计上,我们从千万量级的高考生中选拔人才,美国从少数精英子弟中选拔人才,孰优孰劣、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校尉觉得没有辩论的必要。

实际上,美国的二元化教育模式,本身就是最严重的腐败,并且是制度性、垄断性、继承性的腐败。

有些人对中国的内卷积怨颇深,殊不知在美国,他连参加卷的资格都没有。

前面说了,发展型的社会更喜欢理工男,保守型的社会更偏爱文科生。

放到国家层面,就是处于开拓创新时期的国家更需要理工男,处于守成或下降时期的国家更愿意使用文科生;国家内部,科研攻关行业更需要理工男,确保社会稳定运转的行政部门更需要文科生。

我们的国家,总体而言,依然处于上升期,依然属于创业期,更需要理工男。

因此,即便是以稳定运转为第一准则的国家行政体系,依然充斥着大量的理工男。

关于这点,看看省部级以上领导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履历就知道,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著名理工院校的毕业生,很多还有理工类大学、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任职经历。

相比中国,美国则是另一个极端。

在美国的行政体系内,充斥着大量的文科生,尤其是学法律的。而美国名校毕业的理工男,则大多去了高科技公司。

阴王提名的内阁成员,清一色的文科生

出现这种差异,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

先说美国。

我们知道,美国是先有州、后有国,先有地方政府、后有中央政府,并且各州对中央政府抱有天然的戒心,自身保留了很大的权力。

校尉一直认为,州这个翻译就是错的,应该是国。所谓美利坚合众国,其实就是各加盟国组成的美国。

正因如此,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法律体系,各州之间、州与中央之间的法律千差万别,一不小心就会犯错。

对普通美国人来说,不了解法律,顶多是给自己造成困扰,但对政客来说,不了解法律,却会给党派、州乃至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在各州之间、州与中央的博弈中争取利益,美国必须使用熟悉法律的人才。

此外,作为典型的商业文明,虽然他们不拿印第安人、黑人当人,但在白人内部,美国人的法律意识确实很强。作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人士,律师也就有了从政的社会基础。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选举文化。

拼选举就是拼演讲,毫无疑问,巧舌如簧的律师,正是优秀政客的天然人选。那些笨嘴拙舌的理工男,当然选不过唇枪舌剑的律师。

民主党这三任总统,无一例外都是讼棍出身

再说中国。

尽管在皇权时代,实用科技被文人集团贬低为“奇技淫巧”,但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在摆脱皇权压制的同时,基于农耕文明重实用、轻浮华的文化基因,我们本能地摒弃了文科思维、调整了生存策略。

这种新的生存策略,当时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解放以后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与此同时,在大学建设方面,我们也师从了苏联的理念,着重设置高度专业化的理工院校,以实现与苏联援助大型项目的人才配套。

闻名遐迩的八大工学院,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虽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这些工学院要不改名为高大上的理工大学,要不并入了综合性大学,但它们给中国高等教育打下的理工优先理念,却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认同。

哈军工主体南迁后,一度命名为长沙工学院,也即后来的国防科大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工男自信,不是口力院士喊出来的,而是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几代平民子弟用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

正是在崇尚实用、反对虚华的文化根基上,当国家层面为之正名后,对于理工科,中国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校尉参加高考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大多选择了理科。

这种社会性心理,造成了理科生竞争比文科生更为激烈的客观情况。

当时湖南采取了3+2的高考制度,也即语数外三门主科文理都要考,且试卷基本相同(印象中数学的最后两道压轴题文、理科不一样),另外两门,文科考政治、历史,理科考物理、化学。

校尉做过对比,档次差不多的重点本科(大体相当于现在的211),相比理科考生,文科考生的平均成绩,单数学一门,就低了小20分。而当年湖南理科的重点本科录取线为576,普通本科录取线为558分,相差也不过18分。

可见,皇权时代,中国的优秀人才,都涌入了文官群体、文人群体,很少有人去搞科学、搞工艺;但到如今,中国的优秀人才,则大多进入了理工科院校。

三十年后,当自己的孩子开始高一选科时,校尉也倾向于优先考虑物理、化学等偏理工类的课程。

理由有三:

一是专业调整方便。

本科毕业后,如果选择继续深造,理工科的学生可以轻松转文科专业,文科学生却几乎不可能转理工科专业。

即便你有这种能力,学校也没有这种招生方式。

相反,对于理工科学生报考文科,很多文科大学都非常欢迎。

二是就业更灵活。

毕业之后,即便没有学过,理工科学生同样可以轻松转入行政管理、语言文字、金融贸易等文科岗位,文科学生却不可能进入科研、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理工科岗位。

三是最重要的,文科拼家境、理工拼智商。

校尉的心态,估计也是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父母的心态。

我们宁可现在孩子辛苦一些,也希望将来孩子的就业面宽一些、适应性强一些、竞争环境公平一些。

我们不怕赛道坎坷、脚底有泡,我们只怕出发点不一样、竞赛规则不一样。

毫无疑问,相比文科,理工科的赛道更公平。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理工科就好比自由搏击,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击倒对方就是唯一的规则。

相反,文科之中,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吹拉弹唱,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公共关系,行与不行,并无客观的评价标准。

因此,有背景尤其是有相关行业背景的孩子,都乐于投身文科继续当世袭罔替的课代表。

所以作家的女儿是诗人、主编的女儿是记者、政工的干部评院士、码头的儿子当手套。

至于投身文科的平民子弟,比如在香港遭遇黑暴的付国豪,其堪称民族英雄的英勇行为,在文科优秀课代表胡主编的管理下,却是连一张记者证都换不来。关于胡主编与付国豪的故事,参见《》。

马上退休的老胡和宝贝女儿都拿到了记者证,唯独没有付国豪,2个月后,付国豪离职,半年多后自杀

同样是英雄,军队的祁团长得到提升,报社的付国豪却连转正的机会都没有

文科生的路,普通家庭的孩子走起来,会比理工科更艰难。

虽然理工科的竞争更激烈,虽然理工科行业也有种种不公,但整体而言更公平。

了解高等教育现状的人应该都知道,文科色彩越重、学历要求越高、行业越高大上,其中的关系户越多、买学位的越多、混日子的越多。

因为文科行业的评价标准极具弹性,所以充斥着各种课代表,因为充斥着各种课代表,所以文科行业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弹性。

不要小看课代表对行业生态的破坏力

所谓弹性,就是权力寻租空间,就是利益交换空间,就是混日子的空间,就是世袭罔替的空间。

此外,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理工科实打实的技术,西方根本不愿意教,相反,极富弹性的文科,一来不会反过来威胁西方,二来还可以变成西方文化输出的天然渠道,自然也就变成了西方传道授业的重点。

当今中国的各种乱象,更多地集中于文科领域、集中于西方文化渗透最为严重的领域。

比如艺术界的奇葩审美、文化界的无耻公知、部分高校的精致利己主义、中小学的毒教材、利益熏心的金融买办、吃里扒外的高级间谍……

而真正助推中国崛起的,不管是当年的两弹一星,还是现在的航母、大飞机、探月工程、新能源汽车、5G通信、人工智能,都离不开无数不善言辞、默默无闻的理工男,而非忽进忽退的高级主编、作而不休的政工院士、屎尿入诗的世袭诗人。

文科领域变成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灾区,除了西方的有意选择,也与文科本身的特性有关。

如果将人类文明比喻为一个人,理科好比骨架、工科好比肌肉、文科好比皮肤。

骨架、肌肉没法作假,皮肤却可以涂涂画画。

涂涂画画也就算了,以丑为美实在是接受不了

理工领域的竞争,就好比肌肉男之间必须KO的拳击比赛,要不击倒对方、要不被对方击倒,没有作假的空间。

文科领域的竞争,就好比莺莺燕燕、搔首弄姿的选美比赛,看似有统一的审美标准,但却存在极大的弹性空间。

更搞笑的是,赛事主办方随时可以改变规则,比如原来以白为美、现在就以黑为美,原来以大眼睛为美、现在就以眯眯眼为美,在她身上以胸大为美、在你身上却以平胸为美……

这种行业性质的区别,也塑造了从业人员的区别。

理工科侧重逻辑思维,西方要想忽悠理工男,首先必须拿出令理工男信服的逻辑,或者抛出能够让理工男眼前一亮的科技成果,否则理工男不会轻信。

文科侧重感性思维,好莱坞拍个电影、华尔街讲个故事,文科生就会热血沸腾,自以为找到了人间真理,进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审美观的雌伏,才是丧失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因此,美国和平演变苏联,只能也只会从文科领域开始。

因此,如果中国也被美国和平演变,同样只能也只会从文科领域开始。

校尉一直说,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硬实力领域,我们已经超过美国,但在以舆论、外交、金融为代表的软实力领域,我们依然全面落后于美国。

换句话说,就是在理工科尤其是工科领域,我们已经超过美国,但在文科领域,我们依然全面落后。

这就是软实力滞后效应,是大国崛起必然要经历的蜕变过程。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软实力。而支撑软实力的,必然是硬实力。

因为所有的软实力,其实都是打出来的。

胡塞打航母的意义就在于此,敢打美国硬实力的支柱,本身就是对美国软实力的迎头痛击

既然我们的硬实力已经超过美国,那么,当我们把硬实力转换为军事实力后,我们的软实力,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过美国。

从188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国,到1894年GDP总量超过英国,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再到苏伊士运河事件的1956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美国才完成从硬实力超越到软实力超越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没有成为英国等老牌工业强国的重点打击对象,反而借助一战、二战两次历史性机遇,完成了对英国的全面超越。

相比当年的美国,现在的中国,却已经被美国公开列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正在遭受美国的全面打压。

因此,中国的超越之路,注定荆棘丛生。

而趟开荆棘的先锋,只能是充满力量感的理工男。

文科的皮相再美,也要挺拔的骨骼、健美的肌肉才能支撑起来!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为何全社会都对文科生感观不佳,无非四条原因。

一是社会氛围和培养模式决定了,大多数优秀的年轻人,都选择了虽然竞争激烈但相对公平的理工科赛道,理工科学生的平均素质,确实要高于良莠不齐的文科生。

二是文科尤其是金融、艺术、娱乐、文化等领域,近亲繁殖严重,各种捞足了好处还不甘寂寞的课代表层出不穷,给全社会留下不好的感观。

三是文科领域被西方渗透得太厉害,不管是屁股还是脑袋,都严重背离了中国人民的期望,中国著名的公知,基本都出在文科领域。

四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刻,全中国都知道,理工科才是开路先锋。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高级领导大多具备理工科背景。

因为推动民族复兴、做最好的自己,始终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相比学经济的米莱、学工商管理的特朗普,理工科背景的领导人,无疑更加脚踏实地、更加理智严谨。

今日推荐:

添加文章链接总是容易引发限流,就只推荐一篇,更多好文、雄文,尽在《校尉讲武堂》。

《》

作者简介:非著名战略分析人员,自干五宏大叙事者,用逻辑打磨毒舌的中年大叔,喜欢纸上谈兵的退役大校。

0 阅读:0

校尉讲武叙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