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还是来了?已明确,今年开始,做3个准备或能从容应对

专聊房君 2024-03-16 20:34:59

现在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感觉身边人越来越抠搜了。除了孩子学习、老人看病等必要开支,逛商场、下馆子的频次似乎要比2-3年前少多了。

原因其实不难找,不是大家不想消费、消遣,确实是囊中羞涩。出现这种现象,除了股市、楼市赚钱效应失去外(其实绝大部分人是亏钱的),连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都减少了,后者甚至被取消。网上不少人感叹道,能把工作保住就不错了,收入下降那都不是事了。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咱们特有的现象,其实,整个大环境都是如此。

根据报道显示,2023年全球债务达到31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仅在2023年一年就新增债务15万亿美元,而债务压力指数最高的就是新兴经济体,比2021年新冠时期的“债务/GDP比值”还高。这意味着,原本以为在疫情期间就很难了,没想到现在则是更难。

到了2024年,这一债务压力还在继续加大。仅在1月份,发展中国家相关债务发行额就达470亿美元,继续创造历史峰值。明知债务压力大,为什么还要疯狂借钱呢?根本原因还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无计可施,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值得一提的是,都说发达国家疯狂举债,但这两年债务与GDP的比值还回落了2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体在这一数据上则是再创历史新高。说前者又掠夺了后者一番也不为过,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设置贸易壁垒,阻挡新兴经济体的科技和商贸的渗透,让后者的发展环境越发艰难。这意味着以发展中国家居多的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压力要比以往更大。

所以,借债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缓和,反而是越过越难。世界银行表示,目前新兴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低于2019年,并预计2020年-2024年将是世界经济将近30年内最疲软的5年表现。

所以,权威媒体喊出了“苦日子来了”、“各国都要勒紧裤腰带了”警告。

作为地球村,我们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信息显示,继去年加大增发各类债券外,今年新安排的各类债券、赤字超过了10万亿。为什么还要借这么多债呢?

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土地出让收入从2021年的8.7万亿降至2023年的5.7万亿,仅这一项收入就少了3万亿,当然,还包括各行各业都难,财税收入肯定也是受到影响的。跟其他国家一样,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压力,扩大借债是必然举措。

但我们也知道,今天过多用明天的钱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否则,只会引来更大的通胀,最终还会反噬经济发展。所以,还得节约花钱,过苦日子,争取以后少借债。对此,中央其实已经明确定调并部署。财政部蓝部长日前强调:

蓝佛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

根据蓝部长的介绍,这几年财政部都是严格落实中央的“过紧日子”的要求,尽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要把这些钱用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像因公出国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等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公经费”,2023年比2019年(疫情前)下降了20%。

这个比较好理解,钱就那么多,发展经济需要投入,只能从其他方面压缩开支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这几年街上公务车确实少见了,不仅如此,一些地方连公务员工资、教师工资都只能推迟或者向兄弟单位暂借发放。这说明,过苦日子不是说说,而是已经触及方方面面。

有大佬说,你别觉得现在难,这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可以说,每年都喊今年比较难,如果你理解其中的奥义,你会感受到真不是为了吸人眼球说说而已。根本的原因就两个:

一是经济发展基数越来越大,再保持增速不容易,尽力去维持一个增长目标,必须付出比此前大得多的努力;

二是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对他国形成压力,会在技术上和就业上产生竞争,说白了,就是“有你无他”的结果,任何国家为了保本国人的饭碗和技术优势,都会设置壁垒,比如老美打压此前的华为,现在的TikTok等等,除了利于他们自己的贸易外,其他方面也都是全方位的挤压。所以,我们将面临国外贸易阻碍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

由此可见,国家要求党政机关过“苦日子”,绝不是短期喊话,而是要求做长期准备。这里还需明白一点,不要以为要求机关过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跟我们普通人就无关。因为国家之所以要求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就是各行各业都不容易,如果不努力的话,那真的就只能过苦日子了,这个道理,应懂!那么,怎么做呢?从现在开始大家提前做3个准备或能从容应对。

首先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躺平”。这个其实就不多解释了,本身大环境就比较难了,努力程度不够都不行,你还躺平?

现在很多90后、00后,觉得有父母依靠,兜里有一个钱花一个,殊不知,现在父母辈也没那么容易赚钱了,因为人人面对的环境是一样的,公司可能接不到订单,做好的工程可能拿不到款,工作可能没了,工资可能降了,连年终奖也没了。

这个时候,只要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拿出百分百的努力,东边不亮西边亮,起码不会全军覆没,有一个成功,家庭的日子就不会太糟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2024年不要乱花钱。不止一次说这个事了,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当有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大手大脚,而遇到不顺的时候,急用钱却根本拿不出来。

正确的做法是,在赚钱比较容易的时候,家庭开销也尽量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这是为保持长期生活水准做准备。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咱们老百姓在这方面的意识确实越来越强,像“我国家庭4年存款近60万亿”登上热搜说明,存钱已经赢得大家的共鸣。

这里还要提一嘴。不乱花钱更要控制大额支出,普通人大额支出(包括投资)其实就三样,买股、买房、买车。股就不多说了,“十炒九输”,你觉得你会是那个幸运的“1”吗?所以,这就涉及一个概率问题,无论自诩技术有多厉害,但都得遵循“十炒九输”概率,老实说,存点钱本身就不容易了,当下还是稳当点好,弄点小资金玩玩可以,别太投入了。

而买房呢?按理说,楼市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在国家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下,今年下半年可能迎来一个反弹机会,但还是建议保持清醒,如果因为结婚、孩子上学、改善必须要买房的话,首付比例相对高一些,主要就是强制自己控制杠杆,减轻后面可能面对的不确定压力。

买车没啥好说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不经商接待,车其实就是一个代步工具,几万跟几十万的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车是易耗品,如果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只要车能开,尽量不要置换,这可是省地白花花银子。

第三是今年不要轻易跳槽。

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2%,要知道,疫情前的2019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才3.62%。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员去跑外卖、干房产中介,原因很简单,没那么多就业岗位,有份工作总比闲赋在家的强。

此外,根据人社部的信息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现在应该明白,2024年国家定的城镇调查登记失业率目标为5.5%的原因了吧,比2023年还高0.3个百分点,这说明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不排除失业率继续增长的可能。

所以,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动不动就说工作累,干活不拿钱、不多发奖金,如果你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轻易跳槽,相信这两年有跳槽经历的人,教训很是深刻,不展开了。

最后提一嘴夫妻家庭就业的配置,如果两个工作都稳定,没什么可说的,如果做不到,那也尽量做到起码有一个稳定的,不要都干所谓的高收入、高风险的工作。这是大多数家庭应对当下甚至未来较长时间,算是比较稳妥的安排。

0 阅读:11

专聊房君

简介:现任职知名房地产集团投资总,专注买房研究,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