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鼓励生育,缘木求鱼,“庞氏骗局”的人口红利,残忍的“利”

江海燕子课程 2024-03-15 06:20:07

2016年全国新生儿出生人口数为1786万,是自2000年以来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

从2017年开始,全国出生人口逐年下降——

2017年为1723万;

2018年为1523万;

2019年为1465万;

2020年为1202万;

2021年为1062万,本年48万人的净增人口数量(出生人口减死亡人口)创下近60年来的新低,全国总人口已快达到负增长的警戒线;

2022年为956万,总和生育率下降至1.07,一孩生育率跌至0.5,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我国人口首次负增长。

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2022年全面放开三胎,但目前来看“催生效果”相当有限。

“鼓励生育”成为频率最高的“热点词”——

希望放开四胎或全面放开,国家让出更大的生育自主权;

各地出台鼓励二胎三胎的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教育倾斜;

随着一胎生育率暴跌,又提出不能只鼓励二胎三胎,本末倒置,没有一胎哪来二胎三胎?

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提出:

“到本世纪中叶,印度人口有可能发展到中国的3倍左右,印度的科技可以借助人力资源的优势超过中国,除非中国能够逆转现在的人口低生育率”;

“影响科技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减少会最终将影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也会影响每个人的收入。因为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越多,产生的科学家越多,顶级设计者和企业家也越多。”

梁建章的话,是把“人口”与“国运”紧紧的绑在了一起,这背后其实就四个字——“人口红利”!

公知们普遍的观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得益于“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通俗的解释是——劳动年龄人口充足,保证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于是,维持这个“黄金时期”,一直拥有“人口红利”便成为公知们眼里,我国经济能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甚至是唯一选择。

一方面,宣传失去“人口红利”的危害性,包括“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减少”;“消费品需求大量减少”;“房价难以维持”;“经济发展停滞”,最新的解读是“影响科技创新和国运”。

另一方面,“催生”成了近几年最重要的政策导向,从国家层面的放开二胎、三胎,到各地方奇招频出的把“生孩子多少与买房、买车、贷款、教育”相挂钩。

但,“生不起、不敢生、不想生”的思维意识似乎并未改变,是老百姓的思想觉悟太低,没有长远眼光,不明白“人口红利”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每一个国人的重要性吗?

回答上述问题,要明确两个事实——

一、“人口红利”能长久持续吗?

人口发展是有规律的,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总人口中青少年比例较高,社会抚养负担重;第二个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社会抚养负担轻,这个阶段即是“人口红利”阶段;第三个阶段,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社会抚养负担变重。

当经济飞速增涨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凸显;独立、自由、平权思想的觉悟;人口变迁的速度加快,人口出生率便会逐渐降低,所谓的“人口红利”时代就会渐行渐远。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向“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是依靠人口红利成为发达国家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性——出生率低。

所以,“人口红利”本来就不能长久持续。

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的现状到底是怎么样的?

202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占总人口数的64%,国际共认的人口红利期的认定标准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0%以上,即进入人口机会窗口。照此数据,我们将长期处于所谓的“人口红利”期中。

事实上,我们不是缺少劳动年龄人口,而是劳动年龄人口明显过剩。9亿劳动年龄人口,真正在“劳动”的不到六成,其他人在哪呢?

一部分是“毕业即失业”,到处在找合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一部分是城乡里吃低保,不愿意劳动的人;一部分是城市里食利者阶层,靠出租房屋或拆迁暴富获得收入;一部分是宁可待在家里,一心啃老族;一部分是躺平在家,不学无术,或是抱大腿,傍大款的人;当然,还有大量的官二代、富二代、吃空饷者。

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众多,没有危机,只有严重的大量浪费。

既然如此,为何一味鼓励生育,一味强调人口危机呢?

因为确实存在“人口红利”,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确实得益于“人口红利”,只不过,这个“利”,是牺牲的“利”

——牺牲大量农民工,抛家弃子,进城务工的“利”;牺牲大量底层打工人有限生命的“利”,牺牲大量个体幸福指数的“利”。

——牺牲大量自然资源的“利”;牺牲大量优质生存环境的“利”;牺牲大量农村边缘化的“利”。

客观而言,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代价,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必然,是追求幸福的奉献。不必谴责,不必痛恨,也不必愤怒,在向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都值得敬佩,值得尊重,值得学习,包括牺牲者,也包括获利者。

但,时至今日,还在一味追求所谓的“人口红利”,通过“廉价的、大量的劳动力”,形成“有限劳动岗位的竞争”,达到“最低成本,最高收益”的效果。那这时的“人口红利”的“利”,便是最残忍的“利”了。

鼓吹“人口红利”,滥用“人口红利”,让“人口红利”带血。“还富于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基础思维。

202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3年,逐年增长的受教育年限,说明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才是应对人口负增长的终极思维。

0 阅读:0

江海燕子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