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辉维观澜 2024-06-14 03:19:27

1991年12月26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落下,这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此灭亡。那么,苏联解体事件,是否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走向失败呢?

要想弄清这一点,首先得搞清楚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描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了按需供给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人们不仅物质上是富足的,精神上也是富足的,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舒展,每个人的才华都能有用武之地……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形态做了描述,但是他们却没有讲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怎样一种具体形态,怎样一种具体的权力运行模式。

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继续为建立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具体运行模式的理解并不一样。

所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由于没有规范的经典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样本可循,在建立之初及建立后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不同理解的烙印。

在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它的制度模式其实一直随着其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着:第一个阶段是列宁主义阶段,这是一个比较注重社会主义民主的阶段,经济政策也相对宽松;

第二个阶段是斯大林主义阶段,这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于苏共中央和斯大林个人,实行全面计划经济,思想言论受到严格管控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主政的“大国沙文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苏联在内部的特权阶层利益被扩大,形成了脱离人民的“红色贵族”,在外部,则大搞军备竞赛,频繁干预别国内政,简直形同帝国主义,这导致国际共产主义阵营逐渐离心离德;

第四个阶段则是戈尔巴乔夫主政的“右倾投降主义阶段”,面对当时苏联日渐恶化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戈尔巴乔夫自己向资本主义阵营举起白旗,选择了妥协退让。

纵观苏联经历的这几个历史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苏联号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它其实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描述的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消灭阶级差别,不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共产主义世界是有本质差别的,甚至也没有向那个方向发展的迹象。所以,苏联的解体充其量只能视为“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既然“苏联模式”失败了,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采用怎样的治理模式呢?答案只能是由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国情进行自主探索。对此,伟人毛主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草鞋无样,边打边像”。

伟人的这个比喻看似随意,但其实说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治理模式虽然并无一定之规可循,但却必须沿着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描述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正确方向而进行,就像“草鞋”的具体外形虽然并不固定,但却必须实现“穿得舒适”这个根本目的。

那么,该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治理模式沿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方向而进行呢?至少要确保国家的基本治理模式符合逐步消除贫富差距、消除阶级差别、消除特权,注重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升学的权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基本的标准。只有符合了这些基本标准,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才能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0 阅读:3

辉维观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