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哪家强,山河四省另类大比拼;河北悲呼,为何输的又是我

乐蓉说过去 2024-01-17 03:58:23

曾几何时,山河四省几个难兄难弟,就经常被人拎出来做各种比较。

毫无意外,低调而又悲催的河北,拿下了几乎所有比拼的倒数第一名。不是河北不努力,是实力不允许啊。

就拿读大学这件事来说吧,河北拥有全国最顶级的高中,却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即使那所冠名河北的211大学,校址还在天津。

有人说天津是河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别开玩笑了,北平还做过河北的省会呢。

这样的教育布局,造成了河北大量人才外流,上一次出现这种场景,还是在战争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河北籍将领。而且清一色的少将军衔,这种现象在全国各省中,绝无仅有。

彭总的第一野战军,下辖14个军,截止到1965年,共有230人被授予少将及以上军衔。

许光达大将是湖南的。九位上将中,湖南藉的就有六个,其余的三位上将,分别来自分别来自于湖北、陕西和海南。

关于海南的周士第将军,标注其籍贯时,都标著成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

广东的做法,对河北很有参考意义,毕竟北平和天津藉的11位开国将领,在战争年代隶属河北。不是河北矫情,这叫尊重历史。

第一野战军拥有24位中将。

这些中将,有七人来自于江西,还有五个是湖北人,陕西和福建各有三人上榜,剩余的六位,分别来自于广西、安徽和湖南。

一野的183位少将,分别来自于全国18个省份。人数最多的是江西,有52人。湖北33人紧随其后。

排名第三的是河北,这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意外,河北一共有20人上榜;湖南17人排名第四位;陕西13人,山西和安徽都是12人,四川8人,福建5人,甘肃3人,新疆、江苏、河南、宁夏各有2人,山东、云南、浙江、广东都只有一人。

一野下辖的14个军,番号分别是第一军至第七军,第九军,还有第60军到第65军。

在第一野战军的序列中,河北籍的战士是最多的。

第一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由原属第120师358旅715团的两个营,以及冀中军区第五支队合编而成。

第二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由八路军358旅716团和冀中军区第五支队合编而成的。

第三军的前身,是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虽然部队番号中没有出现河北,但是这支部队的主体是冀中第三纵队,外加晋绥军区所辖区域的地方武装,合编而成的。

第四军的前身,是第一野战军第四纵队,纵队主力是359旅第718团,这个团也被称为平山团,全团3000多名战士,清一色的平山子弟。

第六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

1944年秋季,为了保护陕甘宁边区,决定从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包括阜平、曲阳、唐县、完县、定县、满城、易县、涞水),抽调6个团的兵力,赶赴陕甘宁边区,这六个团编成两个教导旅,后来一个旅去了东北,剩下的一个旅,扩编为第六纵队。

第60军的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

第61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3纵队。

第62军的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15纵队。

上述三个军,原先属于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后来改称第18兵团,名义上属于第一野战军的建制,但主要任务,是配合兵力不足的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

第十八兵团的两任司令员,后来都被授予元帅军衔。可是这支部队属于彭总指挥的时候很少,所以很难说18兵团的两位元帅,是彭总的部下。

第63军的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

第64军的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4纵队。

第65军的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

这三个军原先属于华北第二兵团,后来被改称第十九兵团。

第十九兵团的首任政委,后来被授予大将军衔,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第一野战军的军史上,没有收录他的名字。

山河四省在第一野战军开国将军大比拼中,河北似乎是稳占上风,毕竟另外三个省一共才出了15个开国少将。

可如果把徐帅也考虑进去,河北就只能甘拜下风了,毕竟徐帅是战神般的存在,他身边的警卫员,后来都被授予中将军衔。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刘伯承元帅的第二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下辖10个军,截止到1965年,共有252人被授予少将及以上军衔,分别来自于全国17个省份。

在第二野战军中,湖北先拔得头筹,出了一位大将,5位上将,10位中将,还有41位少将。

紧随其后的是湖南,出了一位大将,两位上将,5位中将,还有9个少将。

湖南这个亚军拿的有些勉强,如果只按上榜人数计算,湖南只能勉强排到第7位。

第二野战军一共出了8位开国上将,剩下的一个席位,被陕西拿走了,另外陕西还出了两位中将,和8名少将,如果按上榜人数排名,陕西就要排到第10位了。

安徽排名第四,中将三人,少将24人。

排名第五的是江西,中将三人,少将21人。这个排名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因为在另外三大野战军中,江西籍的将军人数,都是霸榜般存在的。

第二野战军一共出了25位中将,除了上文已经叙述的以外,还有两个席位,被四川和山东拿走了。

这也是山河四省在第二野战军中,唯一的中将,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孔庆德,山东曲阜人。

另外山东还有10名少将,如果按上榜人数计算,山河四省中,山东是人数最少的。

四川除了一位中将外,还有25名少将。

河北的发挥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20名少将。少将的数量,比紧随其后的山西多了8个。

福建有七人,广东、浙江、江苏、广西、甘肃、上海也都有一人上榜。

在山河四省的第2次比试中,山东和河南难分秋色,山西在河北面前,就只能甘拜下风了。

第二野战军下辖10个军,番号从第10军到第19军。这些部队都是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二野是山河四省的主场。

第十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

1938年3月下旬,八路军第129师骑兵连,以及385旅的一个步兵连,转战来到冀鲁交界的南宫县,与当地抗日武装组成东进抗日纵队,建立了51个县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并迅速组建了三个主力旅,下辖9个战斗团,统称为冀南纵队。1945年10月初,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

这个纵队中虽然以河北籍战士居多,但是河北籍的将领并不多,因为纵队组建之初,上级就向冀南纵队派遣了西路军编余干部400多人。

第二野战军第11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

1937年12月,八路军385旅第769团7连冯连长,说服了昔阳、邢台、榆次(晋中)三个抗日游击大队,加入八路军。正式组建385旅独立游击支队。

一个月后,八路军赞皇独立营和临城独立营也编入独立游击支队,然后这支部队改成385旅独立团。

随后独立团进入冀南抗日根据地补充兵力,一个多月后,独立团总兵力已经达到8000多人,被重新命名为新385旅。

新385旅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壮大,日本投降时,这个旅已经有9个团,并正式改名为太行纵队。上党战役后,太行纵队正式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三纵队。

第十二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

六纵的情况有些特殊,平型关战役以后,八路军第115师688团的两个营,分别在武安和滑县补充兵力,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就有武安独立营,滑县抗日支队,晋豫抗日游击支队等,三支规模比较大的抗日武装补充进来。

115师的两个营,以及刚补充进来的部队,被正式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一旅。

1938年初,河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军第2师,与藁城独立营合编,组成平汉抗日游击纵队。

1939年年底,新编第一旅和平汉抗日游击纵队,正式划拨归129师指挥,到日本投降时。这两支抗日武装,已经发展成三个支队15个团。

为了进行上党战役,这三个支队被正式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

第13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949年2月,隶属第四纵队的第10、13两个旅,在河南郾城,与豫西第三军分区第164团,第六军分区的第39团、40团,合编组成第十三军。

第13军中,以山西和河南籍的战士为主。

第10旅是由386旅772团,在山西夏县一带发展起来的,第13旅所属部队,来自于是南阳独立团和宜阳独立团。相比较起来,在这个军中,河南籍的战士更多一些。

第14军的情况,和第13军差不多,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下辖四个旅,以第10、第13两个旅为基础,组建了第十三军。剩下的第11 、12两个旅为基础,组建了第14军。

14军的这两个主力旅中,绝大多数都是山西籍战士。

第11旅的前身,是在沁源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第12旅的前身,是由稷山、荣和、万全、曲沃四县的抗日武装合编而成的“山西新军第212旅”。

淮海战役期间,廖运周阵前起义。

1949年2月14日,起义部队5000余人,和第11、12旅,合编为第14军。

第15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

第九纵队可能是二野10个主力纵队中,情况最复杂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由活跃在榆次、太谷、阳泉、寿阳、和顺、昔阳等地的抗日游击队组成的“晋豫边区游击支队”。

第二部分,由范子侠起义部队改编成的新编第十旅。

第3部分:沁河独立团、邢台独立团、安阳独立团、辉县独立团、修武独立团、武安独立团、博爱独立团。这些独立团的编制大小不一,多的有2000人,少的只有五六百人。

在第九纵队中,来自于河北、山西、河南三地的战士数量相差无几,上级首长也有意,按地域区分,编为三个独立旅。

第九纵队改称15军后,三个独立旅也改为师的编制。

第十五军在上甘岭战役上打得非常出色,很多人认为,这支部队里的战士,来自于西南某省。这其实是不了解15军的历史造成的。

第十六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

这支部队是115师的老底子,343旅的两个营,在平型关战役以后。进入鲁西地区,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运河支队,仍然属于115师管辖。

后来运河支队与山东八路军教导七旅合并为 115师第二纵队。

1940年第二纵队南下,在微山湖以西开辟了湖西抗日根据地。湖西根据地与晋冀鲁豫根据地毗连,从此第二纵队划拨第129师编制。

日本投降后,二纵奉命赶赴东北,不知道什么缘故,部队已经到了蓟县,却接到原路返回的命令。

其时被国民党军收编的伪军队伍,已经控制了津浦铁路,部队无法按原路返回,只能先沿大运河南下,一直到了济宁,才转向西行,顺利的回到湖西根据地。

第16军中,山东藉战士竟能达到六成以上。

第十七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这个纵队完全是由山东、河南和河北地方抗日武装组建而成。

其中包括东平基干队,郓城反攻营,阳谷基干大队,东阿基干大队,聊城基干大队,汶上县大队,以及冀南军区特务团。

纵队组建以后,又补充了滑县基干团,长垣县大队,以及有长清、博平,齐禹(齐河、禹城)三个县大队合编成的第3团。

第十八军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宿县和萧县一带,跟山河四省的关系不大,所以在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二野19军,其实算是14军的小弟,和14军的发展如出一辙,19军的战士,绝大多数都是山西籍的。

第三野战军简直堪称山东的主场,下辖17个军,有349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

大将两人,湖南和广东各占其一,其中张云逸大将是海南省文昌县人,当时文昌县尚属广东管辖。

三野有上将11人,湖南5人,湖北两人,河南、广西、福建、四川各一位。

中将38人:湖南和江西各9人,湖北八人,屈居第二。

安徽5人,广东两人,福建、河南、广西、山东、陕西各一位。

三野一共有少将295人,江西籍少将62人,高居榜首。山东籍少将39人排名次席。

湖北36人,河南28人,安徽26人,湖南25人,福建22人,四川14人,河北9人,江苏八人,广东和浙江都有6人上榜,陕西和山西都有4人,广西和辽宁都是三人。

山河四省的第3场较量,河北和山西彻底沦为看客,在将军的数量上,河南比山东少了10位,但是许世友上将的出现,让山东这点微弱的优势化为乌有。

第三野战军下辖17个军,包括第20军到第35军,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

第2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这个纵队是在江苏涟水组建的,来自于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第四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

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也曾接到赶赴东北的命令。但是部队行进到泰安,大汶口时接到命令:任务终止,原地待命。并于1946年1月7日,改称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事实上这个纵队中山东籍的战士很少。

1947年2月,部队正式改称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

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在山东峄县(峄城)合编而成。1947年2月,新四军二纵和九纵在山东郯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

第二十二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这支部队由山东军区第八师和山东滨海警备旅合编而成,所部战士绝大多数都是山东子弟。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抗战时期,山东军区管辖的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也称沧南军分区,属河北省管辖。

在沧南地区成立的津南支队3000多人,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

解放战争时期,第22军冒雨战金塘,牺牲了144位战士,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河北籍的。

第23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由新四军第1师改编而成。

一师首任师长是大将粟裕,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1947年1月下旬,在山东临沂大官庄,第1师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

第24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由新四军第6师改编而成。

第25军前身是华野七纵,由新四军第7师改编而成。

第26军前身是华野八纵,这个纵队是由山东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三、第四、第九师整编组建的。

纵队司令孙继先,曾经在沧南军分区担任津浦支队支队长,1938年7月,他率领津浦支队4000人进入鲁中地区,所以在第26军中,也有大量的河北藉战士。

第二十七军的前身是华野九纵,这支部队是山东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第六师,和警备第四旅组建而成。

这个纵队的战士,几乎都是山东藉的,第27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血战长津湖,一战成名。27军也是三野17个军中,山东籍将领最多的。

第28军的前身是华野10纵,日本投降以后,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大部分渡海去了东北,剩下的六个团,整编为第七和第11师,其中第11师的三个团,都是在沧南军分区组建的。

华野十纵能攻善守,当时战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排炮打不动,必定是十纵。

后来因为金门战役的原因,十纵将领们授衔都普遍比较低。例如代军长肖锋,抗战时期就是八路军旅长了,可1955年只被授予大校军衔,军长尚且如此,别人就不要说了。否则山东和河北籍的将领,还可能多出几个。

第29军的前身是华野11纵,由新四军苏中军区的6个团整编组成。这个军似乎一直转战苏北,在山东没有参加过太大的战斗。

第30军的前身是华野12纵,这个纵队是由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和盐城起义部队合编而成,12纵一直在苏北一带作战,始终没有进入山东。

第31军的前身是华野十三纵,这个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胶东地方部队组建而成,第31军山东籍战士最多,没有之一。

第32军是从第31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兵员也来自于胶东半岛。

第33军是淮海战役以后,由起义部队和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合编而成。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番号就被撤销了。

三野的第34军、第35军两支部队,情况和第33军差不多,由地方部队和起义部队合编,不久以后番号被裁撤。

第三野战军的特种兵纵队,下辖6个团级单位,包括骑兵团、榴炮团、野炮团、工兵团、战车营和汽车大队。

特种兵纵队的武器装备,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有的时候碰到先进武器不会操作,就到俘虏中去挑。所以这个纵队全国各地的战士都有。

接下来山河四省终极对决,第四野战军来了,在这里,山河四省还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东北三省。

第四野战军下辖20个军,出了519位将军,将军的数量,比一野和二野加起来还要多。

四野的将领,分别来自于全国24个省份,也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多的。

四野有三人被授予大将军衔,三个人都是湖南籍的。

有19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中湖北4人,江西和湖南都是三人,在其他三大野战军中,不显山露水的辽宁,突然异军突起,一下子出了两个上将,吕正操将军和周桓将军。

还有7位上将,分别来自于福建、广西、贵州、四川、安徽、陕西、内蒙古。

看到山西和内蒙古,让河北和山东顿时五味杂陈。

四野一共有57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湖南17人,江西15人,湖北6人,福建、广东各三人,安徽、山东、河南、四川各两人。辽宁、广西、云南、陕西各一人。“

”河北,快醒醒,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先说坏消息”。

“在山河四省的终极比拼中。你已经提前出局了”。

“好消息呢”?

“河北终于出了一个中将,但是……”

“但是什么?”

“倪志亮中将是北京人。”

第四野战军一共有411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其中江西籍的少将83人,湖北54人,湖南46人,四川32人,安徽31人,河南30人,福建27人,山东26人,河北26人,辽宁22人,陕西19人,广西7人,浙江6人,江苏5人,广东、黑龙江、甘肃、吉林各有4人上榜,山西三人,内蒙古、海南各有两人。贵州和云南也都榜上有名。

四野下辖的20个军,包括第38军到第55军,第58军和两广纵队。

第三十八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这个纵队的三个主力师分别是山东一师、山东二师、还有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改编而成的东北挺进纵队。

一纵成后,在辽西补充新兵5000多人,全纵队兵力达到2.6万人。1948年1月,辽北军区独立第10师也补充进东野一纵。

部队入关时,全纵队兵力已经达到5.9万多人,其中以山东和辽宁籍的战士最多。

第39军的前身东野二纵,这支部队三个主力师分别来自于,新四军三师的第八旅,第十旅以及独立旅。

新四军三师去东北,是从苏北出发的,但是这个师的江苏籍战士并不多。

新四军三师是由八路军115师344旅改编而成。

344旅是红军老部队,平型关战斗时,全旅5000多人,随后在冀南扩充新兵1万多人。

后来344旅在淮北,与新四军第6支队汇合,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后来又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

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总兵力2.5多万人。

日本投降后,新四军三师奉命赶往东北,当时全师统计兵力为3.25万人,部队准备补充2500名新兵。但由于战况紧急,新兵没有补充到位,部队就出发了。

部队一路北上,天气也越来越冷,部队发生了严重的伤病及逃亡现象。

新四军三师抵达热河时,总兵力只剩下不到2.8万人了。

二纵成立以后,兵力略显不足,于是西满独立师也被编入二纵,1948年11月,东北独立第七师,也划拨给二纵建制。

部队入关时,39军总兵力已经达到5.9万人。其中东北籍战士占绝大多数,另外河北籍战士也不少,除了原344旅的老兵外,西满独立师,也是冀中八路军改编而成的。

四野第四十军的前身是东野三纵。

三纵的三个主力师,分别来自于山东三师,鲁中警备第五旅,还有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的第21和第23旅。

其实所谓的冀热辽军区,有点扯虎皮,做大旗的意思,他的前身是八路军冀东根据地,活动范围是冀东22个县,分为十四至十八5个军分区。

三纵人称“旋风纵队”,这个纵队的战士,主要来自于山东和河北。

第41军的前身是四纵,这个纵队的三个主力师主要来自于山东五师的两个团,山东六师,以及山东军区4个独立团。

山东六师的战斗力堪称强悍,他的主力去往东北以后,留在山东的部队编成华野九纵,也就是第三野战军中第一王牌主力27军。四纵在塔山战役中一战成名。

这种现象,放眼四大野战军绝无仅有。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二师,调归东野四纵编制。辽沈战役尚未结束,第四纵和第11纵组成先遣兵团先行入关。

入关时,四纵兵力已经达到6.4万多人。

四野第42军前身是东野五纵,东北野战军12个主力纵队中,五纵是组建最晚的。

其所辖三个师,是辽东军区三个独立师整编而来的。所以这个军辽宁级战士很多。

四野43军的前身是东野六纵,六纵是东北野战军12个主力纵队中,战斗力最强的,这个纵队拥有第16师和第17师两个王牌师。

第16师前身是新四军三师第七旅。

第17师是由冀鲁边区的6个团,和冀东部队19旅合编而成的。17师的攻坚能力,是东野中最强的,被人称为“攻坚老虎”。

纵队中战斗力稍弱的第18师,是冀东部队第20旅和第21旅合编组成的。

第六纵队刚组建时,总兵力2.3万人,其中将近六成战士是河北籍的,还有4成多战士,来自于山东。

第44军的前身是东野七纵,纵队的三个师都来自于河北冀中军区,番号多达十几个。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冀东军区主力进军东北以后,由詹才芳负责接任冀东军区的工作。

詹才芳精明强干,不但冀东根据地22个县寸土未丢,还从蒋军手中收复了18个县。

冀热辽军区的部队,在一年多时间里,从1万多人扩充到十万大军。

1947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结束。

东北民主联军虽然站稳了脚跟,但是敌众我寡的形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为了弥补东北民主联军兵力上的不足,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原先隶属晋察冀军区的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

冀热辽军区所属主力部队8万多人,被相继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第九、第十一纵队,这三个纵队中,河北籍战士占到80%以上。

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也正式成立,所辖三个师,两个师由359旅改编的,这个旅的战士,大都来自于河北平山,还有一个师是东满独立第1师。

第四十九军的前身是东野12纵,三个独立师都是在北满剿匪时成立的,这个师的战士,大多都是黑龙江人。

四野第50军是起义部队改编的,云南籍战士居多。

两广纵队以广东籍战士居多。

山河四省的终极对决,以河北惨败而结束。

本来河北没理由输的这么惨,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1 阅读:95

乐蓉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