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大婚,省主席送贺礼,桂军总司令登门道贺;岳父问他什么来头

乐蓉说过去 2023-11-18 16:19:17

1930年1月15日,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大同社村的瑶王府内张灯结彩,瑶王冯荣保满面春风的站在大门口,招呼着络绎不绝的宾朋。

瑶王的女儿冯慕仙年方二八,花容月貌,知书达理,自幼被父亲视若掌上明珠。

入赘到瑶王府的黄云焕,是个小学教员,浓重的书卷气中,透着一股勃勃英气。

冯荣保感觉黄云焕前途不可限量,就有意将女儿冯慕仙嫁给他。前提是需要黄云焕入赘到冯家。

都说读书人腰杆硬,可这个文质彬彬的黄云焕,竟然见色忘义,爽快的同意了冯荣保的要求。

此刻黄云焕正跪在地上,听一个长胡子老人装腔作势的吆喝:小子无能,改名换姓,从此世上再无黄云焕,赐名冯元章。

黄云焕脸臊的通红,可他还是跪在地上,老老实实的给冯荣保磕头谢恩。

最令人难堪的一幕,终于熬过去了,新婚夫妇开始给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们敬酒。

“郎才女貌,真是天生的一对。”在场的人都由衷的感叹道。

就在这个时候,瑶王府门前一阵喧哗,然后就听到有人朗声喊道: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送上贺礼一份。

冯荣保吃惊的站了起来,竟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他虽贵为瑶王,可管辖的范围,也只不过是十八山的那些瑶寨。身份、地位跟黄旭初根本没有可比之处。

送来贺礼的人,是黄旭初的副官,他的贺礼,是一幅当时很少见的镜屏。镜屏上龙飞凤舞写着:贺元章同志,慕仙女士新婚䄊禧。

冯荣保封了100个毫洋,给黄旭初的副官做回礼,但副官只是笑了笑,没有收钱,喜宴都没参加,就带着两个随从扬鞭而去。

冯荣保百思不解,不知道宾客中,谁有这么大的面子。他斟酌再三,目光还是落在他的赘婿黄云焕身上。

冯荣保正打算将黄云焕叫过来问个究竟,又有人慌慌张张的跑进来报告说:桂军总司令李宗仁,亲自登门道贺。

冯荣保急忙出去迎接,由于太过激动,一向沉稳的瑶王,竟然都忘记了先迈哪条腿。李宗仁的贺礼是毫洋一万元。当时一元毫洋可以买14斤米,许多穷苦人,一辈子都赚不到一万元。

李宗仁和冯荣保寒暄几句,就告辞而去,临行前,他诚挚的邀请冯荣保,黄云焕、冯慕仙三人去南宁做客。

冯荣保受宠若惊,送别了李宗仁,回到瑶王府,就绝口不提入赘的黄云焕,改名换姓的事了。

冯荣保带着女儿、女婿来到南宁,受到超高规格的接待。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桂系高官,摆宴为冯荣保接风。

当地新出版的报纸上,更是煞有介事的称“瑶王携公主、驸马畅游南宁”。

冯荣保一家在南宁

李宗仁和冯荣保相谈甚欢,两个人惺惺相惜,李宗仁最后提出,要与冯荣保义结金兰。

冯荣保出生于1887年,李宗仁比冯荣保年龄小了四岁,理应尊称冯荣保一声大哥。

冯荣保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知道这大哥可不是随便当的,年龄大不一定管用,于是坚持这个大哥由李宗仁来当。

李宗仁之前是很有几个结义兄弟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蒋瑞元。

李宗仁很看重与冯荣保的这份兄弟情,说什么也不肯做大哥。十八的罗成二十的子,罗成因为坏了规矩,因此折了十年的寿命,李宗仁可不想犯罗成一样的错误。

眼看这件事就要泡汤,冯荣保灵机一动,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

冯荣保改姓李,从此变成了李荣保,与李宗仁同宗,这样李宗仁再称他一声大哥,就顺理成章了。

冯荣保改姓李,他的女儿也变成了李慕仙。李慕仙在迎娶黄云焕之前,充其量就是个小家碧玉。嫁人后摇身一变,成了万人瞩目的公主。

这段经历实在太八卦了,很快就有导演找上门来。根据李慕仙和黄云焕的经历,弄出一部轰动一时的爱情故事片《瑶山艳史》。李荣保也因此成为知名度最高的瑶王。

《瑶山艳史》剧照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炒作,所有的环节,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

为什么李荣保能脱颖而出,一来是因为他才能卓越。其次才是他在瑶山巨大的影响力。

瑶山分为大瑶山和小瑶山,南北宽约200多公里,东西纵横100多公里,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历史上大瑶山还被称为大藤瑶山,因为大瑶山里有一个大藤峡。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大藤峡是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最频繁的地区。

明朝时期,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崇祯皇帝,二百多年时间里,大藤峡的农民起义就始终没有间断过。

朝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也是煞费苦心,其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朝大将韩雍,率明军16万,大破广西大藤峡。

起义军领袖候大苟被俘后遭凌迟处死。韩雍将一批俘虏押回京城,这些俘虏中,有两个人,成功改写了大明王朝的运程。一个是西厂的创建者大太监汪直,另一个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生身母亲孝穆纪太后。

到了清朝,大藤瑶山的百姓,继续他们最热衷的农民起义。爆发在大藤峡附近的金田起义,差一点终结了满清朝廷的统治。

瑶山的紫荆山下东王冲,就是东王杨秀清发迹前烧炭的地方。而瑶王李荣保发迹前居住的横冲村,距离东王冲只有咫尺之遥。

李荣保出生时,杨秀清才死了31年,肯定对这个老乡有所耳闻。

其实这两个人还是有颇多相似之处的,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都靠烧炭维持生计。此时的李荣保,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当地的瑶王。

虽然大瑶山里的瑶王很多,可是最出名的还是十八山的瑶王。

十八山位于大瑶山南端,扼守黔江的咽喉,黔江俗称北江,也被称作大藤江,全长虽然只有122公里,但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著名的险滩就有29处。

大名鼎鼎的大藤峡谷,就是黔江勒马滩到弩滩的这段水道,峡谷长44公里,有滩险十几处,河流水深85米。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大瑶山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而横穿大瑶山的黔江,就成为桂北连通桂南的天然捷径,虽然路途险恶,可往来江上的船只,还是络绎不绝。

几乎每天都有遇险的船只,倾覆的船只和船上的船工,顷刻间被河水吞噬,踪影不见,因为河水太深,水流太急,也根本不能打捞。

千百年来,悲凉的纤夫号子,回响在黔江岸边:上七下四中间三,自从盘古称恶滩。水急如箭多凶险,龙王过滩亦胆寒。

大藤峡里险滩多,可是比险滩更可怕的是土匪,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甚至十八山的瑶王,都不被土匪们放在眼里。

为了保护自己和族人,瑶王也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石牌兵。当地百姓大多不识字,瑶王就把下达的命令,以图案的方式刻在石牌上。让士兵们轻而易举的就能看懂。

李荣保十七八岁时,已经是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了,老瑶王盘成,对李荣保青睐有加,招募他做了石牌兵。并很快成为石牌兵中的头目。

在大藤峡附近有座白马山,山上的匪首王亚峰也是个桀骜不驯的人物,他带着二十多个土匪,平时靠绑架人质,勒索赎金过活。

不知这厮怎么想的,竟然把主意打到了老瑶王盘成头上。带人将老瑶王的妻子和女儿给绑上了白马山。并向老瑶王索要100元毫洋做赎金。

这简直是欺人太甚,老瑶王怒不可遏,拒绝支付赎金,并暗中命令李荣保,带人乘着夜色杀上白马山。

此时王亚峰还做着发财的美梦呢,根本没有意识到大祸临头。话说石牌兵的武器装备也真是寒酸,每人只有一把砍甘蔗用的柴刀。

李荣保知道土匪们手里有几支快枪,如果强攻,兵力上不占优势的石牌兵非吃大亏不可。

不过李荣保也真有办法,他派几个人在土匪们的并经之路上,布置了许多捕兽夹,这玩意儿威力挺大,牙齿般锋利的钢圈,能够轻易的把老虎腿夹断。就更不要说人了。

李荣保把一切布置妥当,然后乘着夜色来到后山,一马当先攀上陡峭的悬崖,杀了土匪们一个措手不及。

二十几个土匪,尚在睡梦中就丢了脑袋,还有几个反应快的,打开寨门逃走,却都落在李荣保布置的陷阱里。

王亚峰不愧是匪首,右腿被捕兽夹打断后,他还凭借一条左腿继续奔逃,结果又踩到了第二个捕兽夹,这才消停下来。

李荣保成功的将老瑶王的妻子、女儿营救出来,同时获救的一共有三十多个人。

李荣保在凯旋的路上,又顺手牵羊,将双腿折断的匪首王亚峰也生擒活捉。

王亚峰声泪俱下连连求饶,李荣保心乱不已,直接从山崖上,将王亚峰丢入黔江中。

李荣保一战成名。老瑶王更是喜笑颜开,从此对李荣保更是格外器重。

老瑶王没有儿子,他在弥留之际,将瑶王的位置,传给了李荣保。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荣保坐上了瑶王的宝座,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训练整治石牌兵。

从前的石牌兵十分散漫,根本没有战斗力,十八山匪患猖獗,大大小小的匪首,都没把石牌兵放在眼里。

李荣保剔除了石牌兵中的老弱病残,然后补充了一批年轻力壮的青年。

剿匪是个名利双收的好营生,李荣保因为剿匪,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赚的盆满钵满。

首先成为李荣保剿灭目标的,是紫荆山下的大河尾,从广东流窜来的匪首李四和吴六,选择大河尾村做匪巢,平日里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

李荣保没有发迹前,没少吃这伙土匪的亏。

现在李荣保兵强马壮,就先拿这伙土匪来小试牛刀。

大河尾村依山傍水,进可攻,退可守,地形更是易守难攻。李四和吴六在大河尾村经营多年,在村后的山坡上,用石头砌成一座高大结实的山寨,四十多个土匪,以及他们掠夺来的财物,也都存放在山寨里。

李荣保之所以先要拿下大河尾村,因为他知道土匪的山寨里没有水源,土匪们吃水,都要出了山寨,去往不远处的水潭里去取水。

李荣保故布疑兵,先是拿出一副要强攻山寨的假象,暗中却派人将通往水潭的小路上,挖陷坑,布置捕兽夹,还在取水的小路上,埋满了竹钉。

所谓的竹钉,就是将竹子削成锋利的竹签,然后把竹签用滚油炸透,此时的竹签,变得异常坚硬锋利。最后再把这些用油炸透的竹签,放进人类的粪尿中浸泡。

最后被这些竹签尖头向上,埋在小路上,土匪们穿得都是草鞋,只要踩在竹签上,就会被轻易的穿过鞋底,刺透脚掌,让人痛不欲生。

即使把竹签拔下来,伤口也会被感染,并且无药可救。

李荣保这个计策很厉害,土匪们只要离开山寨,基本上就没有生还的希望。

好在一场及时雨,让土匪们又坚持了一个多月,可坐吃山空,那点可怜的雨水,很快就消耗殆尽,老天爷也没有再开恩下雨,最后土匪们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们将两个匪首五花大绑,送给李荣保做投名状。

李荣保没费一枪一弹,就顺利的将大河尾村的土匪剿灭了。

谁也不知道李荣保这次剿匪贪墨了多少私货。单是山寨里存放的粮食,就有二十多万斤。

李荣保旗开得胜,意气风发的他再接再厉,又把目光投向紫荆山腹地的一伙土匪。

这伙土匪的两个匪首,一个叫陈五,一个叫陈七。

这两个匪首和大河尾村的李四、吴六一样,本来都是有名字的。

可李荣保老奸巨猾,深知这些土匪之所以敢横行多年,在官府一定有靠山。

李荣保剿匪,一旦官府怪罪下来,他就可以推说这是个误会。

陈五和陈七都是资深的土匪,他们做了二十多年土匪,从来没有失手过。

这兄弟二人心狠手辣,桂平县的金田、江口,武宣县的东乡一带的普通百姓,都饱受荼毒。

土匪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被他们绑架走的人质,即使缴纳了赎金,土匪们也会把人质弄成残废。美其名曰留个记号,不至于下次再被抓上山寨。其实就是不给人质留报仇雪恨的机会。

陈五和陈七不但爱财,还非常好色,凡是被他们看中的女孩,很少能有人逃出魔掌。

此时的石牌兵,已经有了三十几支快枪,虽然在兵力上不及土匪多,可火力却让土匪们望尘莫及。

当地百姓对陈五、陈七股匪恨之入骨,听说石牌兵来剿匪的消息后,当地百姓纷纷赶来助战。

李荣保故技重施,先是切断了土匪水源,然后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术,向匪巢步步紧逼。而退入深山的那条路,却一个人影也看不到。

土匪们当然不会放过这大好的突围机会,他们放弃坚固的山寨,开始向深山转移。

结果刚出了寨门,不远处就响起密集的枪声,李荣保手下战斗力最强的快枪队,都事先布置在这里,恭候多时了。

陈五和陈七被当场击毙,剩下的一百多个土匪见势不妙,就割下两个匪首的人头做投名状,向李荣保投降。

李荣保仅用了四年时间,大藤峡一带数百年屡剿不绝的匪患,就被他给收拾的干干净净。

石牌兵剿匪出了名,也让李荣保发了财。

1928年3月,桂平县和武宣县交界处,爆发了匪乱,匪首“猪三朗”和匪首蓝亚光夫妇联手,集结了300多个土匪,到处为非作歹,劫掠过往的客商。

官府屡次派兵前来剿匪,结果都是铩羽而归。情急之下,有人提议请石牌兵前来剿匪。

对这个建议,当地主管治安的官员是很有微词的,正规军都没完成的任务,你一群石牌兵怎么能成,退一万步讲,万一石牌兵真把土匪给剿灭了,你让正规军的脸面往哪儿搁。

可时势比人强,土匪们越闹越厉害,整个黔江下游都无法航行,往来的客商,遭土匪毒手的不计其数。

没有客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大家怨声载道,谴责官府剿匪不力。最后那些高官,不得不放下身段,来求李荣保,高薪聘请石牌兵出兵剿匪。

李荣保欣然应允,但是他说要七天后才能出兵。高官搞不懂李荣保弄什么玄虚,就只得先告辞走了。

高官刚走,李荣保也带人出发,此时的他不但有五六十条快枪,还有一挺机枪。

李荣保让十几个精明强干的弟兄,把枪藏在船舱里,伪装成过往的客商,乘船出现在黔江下游。

土匪们发现船只后,开始威吓船工,尽快把船靠岸,船工不听土匪的号令,反而把船驶向对岸。

土匪们恼羞成怒,开始向船上的客商开枪,客商们拿出枪,跟土匪对射。双方隔着黔江,一时间杀得难解难分。

土匪们做梦也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他们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对岸的那条船时,李荣保早就居高临下,带着手下的石牌兵从土匪们背后杀上来。

土匪们腹背受敌,顿时溃不成军,可他们却无路可退,最后只得乖乖的投降。李荣保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活捉了“猪三朗”,蓝亚光夫妇等17名匪首。

李荣保先斩后奏,17名匪首,都被他枪杀后丢进了黔江。

后来有人问李荣保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兵行诡道,土匪们战斗力不强,可为什么官军总吃败仗,理由很简单,官军中有土匪的卧底。

我不告诉他们准确的出发时间,就是担心走漏了风声,让土匪们有了戒备,仗就不好打了。

把活捉的土匪头目都杀掉,一来是为了震慑其他土匪,其次这些土匪勾结官府,我把活捉的土匪交给官府,就等于放虎归山,这些土匪对我们恨之入骨,只怕瑶山从此永无宁日了。

李荣保的狡诈、圆滑、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李荣保还有个秘密,不能当众讲出来,石牌兵剿匪是拿了巨额佣金的,土匪们被剿灭以后,他们到底有多少财富,也许只有匪首知道,李荣保杀掉匪首,这笔不菲的财富,也就神不知,鬼不觉的落进李荣保的口袋。

反正不管怎么样,黔江上的土匪,对李荣保都是闻名色变。

过往的客商,只要从李荣保那里领到一块有特殊标记的石牌,就能在黔江上畅通无阻。不但土匪们不敢招惹,就连当地的官府,也会网开一面。

匪患是大藤峡数百年来难以根治的痼疾,没想到李荣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瑶王,竟然奇迹般的给根除了。

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注意。十八山位于广西腹地,当地猖獗的匪患,也是桂系军阀的心腹大患。

一定要不惜代价,将李荣保拉拢过来。可是如何拉拢李荣保,却是个让人头痛的难题。

李荣保是一代枭雄,对他不可不用,也不能重用,他的影响力,就是在瑶山一带,所以李荣保注定一辈子也不能离开瑶山。另外李荣保在瑶山混得风生水起,也不会主动离开。

白崇禧还担心,会有其他军阀捷足先登,将李荣保收入麾下,那就等于在广西心窝子上钉了一根钉子,内忧外患,桂军从此将永无宁日。

要拉拢李荣保,首先要摸清他的脾气秉性,然后再对症下药。

于是白崇禧亲自委派以黄云焕为首的六个心腹,以办学为名,进入十八山。

可是瑶山的日子太苦了,没过多久,就有五个人知难而退,最后只有黄云焕留了下来。

黄云焕是广西扶南(现扶绥县)人,1911年出生。小伙子一表人才,能文能武,但黄云焕要想接近李荣保,还是困难重重。

李荣保是德高望重的瑶王,黄云焕虽然不俗,可毕竟只是个小学教员,二人地位相差太过悬殊。正常来说,他俩能走到一起的机会,实在是微乎其微。

但是转机很快来了。李荣保剿匪之所以百战百胜,是因为他读过几年私塾,熟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因此李荣保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他的小女儿李慕仙,出生于1916年,当时李荣保还没有发迹,家境贫寒,所以李慕仙直到12岁,还没有开蒙。

黄云焕在十八山办学,李荣保没有犹豫,就把女儿送进学校读书。

桂系军阀穷兵黩武,那几年总吃败仗,本来资助黄云焕办学的钱,也经常被拖欠。

黄云焕有时穷得揭不开锅了,还靠李荣保的资助,才渡过难关。

李慕仙虽然开蒙比较晚,可她聪明伶俐,上学前就识的不少字了,所以在诸多同学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榜首。

黄云焕很喜欢李慕仙,倒不是因为她是瑶王的女儿,主要还是李慕仙能平易近人,和同学们关系处的很融洽,学校勤工俭学,她也背着竹篓,上山去砍竹笋。丝毫没有富家小姐的骄娇二气。

不过黄云焕对李慕仙,此时也就是单纯的欣赏,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二人能举案齐眉。

三年后,李慕仙已经15岁了,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人称“十八山第一美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除了出众的容貌,窈窕的身材,李慕仙的举止中,还有一种淡淡的,读书人才有的忧郁。

李慕仙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地民风淳朴,瑶王府屋后的山坡上,每天都有多情的男孩,唱着撩人心弦的情歌。

可是李慕仙不为所动,直到有一天,她勇敢的向父亲提出,她想嫁给老师黄云焕。

李荣保虽然精明,但涉及到儿女私情,他就三个头有两个大,不知如何是好了。

李荣保知道黄云焕有才华,可他毕竟只是个穷教员,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尤其是在瑶山,当地人更崇尚战无不胜的英雄。而不是整天舞文弄墨的文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李慕仙寻死觅活,发誓非黄云焕不嫁。李荣保拗不过女儿,只能同意了这门亲事,但有一个条件,黄云焕要改名换姓,入赘到瑶王府。

说实话,黄云焕是不愿给人当上门女婿的,可为了尽快接近李荣保,黄云焕接受了这个近乎苛刻的条件。

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也知道黄云焕在这件事的受了委屈,可成大事不拘小节,他们承诺,一定在婚礼现场,让李荣保收回入赘的要求。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李荣保在南宁游玩数日后,终究还是不习惯整天迎来送往的生活,便找李宗仁告辞。

临别前,李宗仁。又以个人的名义,送给他这个结拜大哥步枪100支,子弹1万发,毫洋15000元。

李荣保回到十八山,将李宗仁给他的钱,都分给了当地的老百姓,不但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还落了个仗义疏财的美名。

白崇禧和李宗仁略施小计,就消除了大藤瑶山的心腹大患。

李荣保在女婿黄云焕的协助下,石牌兵的战斗力,更是得到显著的提升。

1944年冬天,日寇侵占桂平,李荣保率领石牌兵勇猛出击,在古东一举消灭日寇170多人。这也是李荣保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11 阅读:1451

乐蓉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