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说:男人是没有爱情的,男人说:谁对她好,她就跟谁走

只千古心理 2023-08-25 12:01:33

伴随着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强,人们思想越来越独立,结婚不再是当代人的必修课。每4个单身的人就有1个可能是不婚者,他们学历高、收入高,思想独立、严于律己,在享受单身的同时又不排斥恋爱,形成一种“单身者自洽”的状态。

从个人角度而言,不婚大多是出于对婚后琐碎和感情变质的恐惧。

然而爱情本就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感情,美国康奈尔大学爱情心理学教授坦尼尔·伊露女士用了3年的时间研究发现,男女之间产生真正爱情的时间只能保持18-30个月。

所以说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 ,实际上,相互熟悉、新鲜感的消失,才是爱情的坟墓。

新鲜感与婚姻相矛盾。婚姻生活使夫妻间更熟悉彼此,新鲜感逐渐消失,再加上生活中充满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人的耐心也逐渐被磨平。

古人并不是不知道爱情是美好的,不然也不会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关于爱情的诗句流传至今。

但与家族的延续、 社会的稳定相比,他们选择抑制爱情,选择把爱情转化、升华为 “敬” (相敬如宾) , 因为古人认为这样婚姻、家庭才能稳定。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逐渐从维系社会稳定、延续社会财富的制度慢慢演变为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体现,我们已经不再愿意为家族“牺牲”而抑制爱情。

既然不再抑制爱情,为何当今社会单身率越来越高?结婚率越来越低?

其实不婚者并不拒绝爱情,也并没有完全拒绝婚姻,“得一良人”“经济独立”是他们步入婚姻的敲门砖。相敬相爱、忠贞不二是他们心目中婚姻的理想状态。

男性理想的另一半是温柔、贤惠的,而女性追求的另一半是上进、有担当的。颜值高、性格好是双方共同的诉求。与其搭伙过日子,他们更想再等一等,等到那个完全契合的人。

可事与愿违,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节奏让我们很难等到那个完全契合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爱情还没发芽就被遏制了。

青少年时期,萌发的爱情被斥责为早恋;大学时期的爱情又要受毕业分配、考研工作、异地的威胁;工作了的爱情又受到婚配、经济、住房的挤兑。年轻时爱情美好,可随着年龄渐长,眼中所见的也变了味。

可以说,我们纯纯真真、无牵无挂地投入爱情的机会几乎是很少的。社会呼吁大家独立,家里又催婚催的很急。

仿佛我们一毕业,国家就给分配一个与我们性格、爱好、甚至基因都和契合的对象一般,可以让我们跳过遇见、心动、经历、选择、磨合这些过程就直奔婚姻。

而关于爱情,我们又被大众、网络灌输了太多的矛盾观点,要么是被现实怂恿得和物质挂钩,要么是被洗脑的言情影视剧教唆成为爱挖野菜的“王宝钏”。

他们说:男人很理性,只会在能选择的范围内,找个了最符合他择偶标准的,只要不付出代价,男人时刻都想出轨。

他们又说:女人是没有爱情的,只要谁对她好,她就跟谁走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男男女女开始站在了各自的对立面。网络上只要是带了“男”、“女”字样的标题,下面就会自动站成两队,开始一场又一场的“辩论赛”。找对象也是如此,一群男生在找女朋友,另一群女生在找男朋友,他们各找各的,互不打扰……

就这样,我们一边渴望着爱情,一边又亲自迎来了爱情的荒漠时代,在矛盾中应付生活。

0 阅读:48

只千古心理

简介:专注亲密关系、人际交往与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