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藩镇跳梁弄乱第一人田承嗣:狡诈如狐,堪比曹操的一代枭雄!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06 21:20:36

说起中晚唐的藩镇之祸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收官安史之乱的仆固怀恩,正是他的请封“河北三镇”才使得安史余孽在河北重新生根发芽,成为以后百余年抗衡长安的中坚力量。

而另一个人就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正是他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肇端,才使河北三镇“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历史学家白寿彝语)。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安史急先锋

田承嗣的故事,要从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说起。那时候,安禄山还是大唐最负盛名的将军。一天,他冒着纷飞的雨雪巡视诸军,来到了田承嗣的大营。让他惊讶的是,偌大的营盘寂静无声,犹如无人一般,但当来到中军大帐,翻出花名册开始点名,兵士披甲列队,却又一人不缺。

营盘肃静,是行军中最紧要的事。看到田承嗣治军如此之严,安禄山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田承嗣出身雁门田氏,是地地道道的赵人。燕赵多豪士,田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史书说其父祖以豪侠闻名辽碣,世代为卢龙军裨校,田承嗣更是精通骑射,骁勇善战,曾多次击败奚人和契丹,在军中颇有勇名。

所以,安禄山造反以后,他就成了叛军前锋的不二人选,出任前锋兵马使,入洛阳、破南阳、进襄阳,马不停蹄地横扫大河上下。

时降时叛

田承嗣将是能将,但操守却是卑劣,安禄山被弑后,郭子仪收复洛阳,他就见风使舵,举旗而降,但一听说史思明卷土重来,“神风之役”大败唐军九大节度使,他又竖起反帜,挂前锋印,再下洛阳和雎阳,依然是叛军中风头最劲的悍将。

当史思明也死在儿子手中,老谋深算的他终于明白,大势已去了,于是再次随风摇摆。

当时任诸军节度,天下兵马副帅的仆固怀恩于洛阳一战中大败史朝义,歼敌8万余人,收复东京及河阳,并一路追击,将叛军最后的一支主力堵在了莫州。

田承嗣随史朝义困守孤城,一筹莫展,又知其不肯投降,于是便诓骗他说:“少主先突围,回老家幽州再图后事,老臣断后,定不让仆固怀恩破城。”

被感动的史朝义紧紧握住他的手,洒泪而别,然而就在他凄凄惶惶地踏上逃亡之路后,刚才还在顿首流泪、慷慨激昂的田承嗣转头就绑了史家满门一百余口,向仆固怀恩投降。

仆固怀恩也非常够意思,当即就替他请封雁门郡王(其实也不得不如此,因为田承嗣除了竖起降幡,重金贿赂他以外,城门紧闭,一兵一卒也未交出)。

唐廷无远虑,竟然轻易的答应下来,如此,田承嗣摇身一变,不但成了大唐的魏博防御使,赐誓书铁卷,占据着富甲河北的魏博六州,坐拥十万悍卒猛将,还招募了最剽悍的子弟组建起一支“父子世袭,姻党盘互”的魏博牙军。

跳梁弄乱第一人

但这一切,无法填满他的欲壑。

773年,田承嗣为了争取军心,为安史父子建祠立堂,尊为“四圣”(可见河北胡化之深,安禄山在叛军中的威望),唐代宗为了笼络其心,竟采取绥靖政策,不但将魏州升格为大都督府,拜他为检校左仆射、守太尉、同平章事,还将永乐公主下嫁其子田华。

为了求得魏博镇的安分,李豫可以说是连底裤都不要了。

不过这些都是徒劳,真正能让敌人消停的,只能是拳头,而不是卑声下气。

见唐廷如此软弱可欺,田承嗣愈加放肆。

775年,田承嗣引诱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驱逐节度留后薛崿(同时受封的河北四镇,昭义军节度使、安史余孽薛嵩之弟,薛仁贵之孙),率部归附,然后以救援为由,袭取相州。

李豫告谕他恪守本境,他却拒不奉诏,仍派大将攻取洺州、卫州,还诱使卫州刺史薛雄投降,在被拒绝后又将其家小屠戮殆尽。

不久,田承嗣便占据相卫四州之地,收其精兵良马,自任官吏,不纳贡赋。

李豫终于忍不了了,诏命成德、淄青、河东、幽州、淮西等八道兵马一同征讨魏博。

狡诈如狐

征伐大军如乌云压顶,如狼似豺的田承嗣却表现出了狐的黠狯。

田承嗣虽然彪悍能战,但双拳难敌四手,魏博大将霍荣国在磁州投降淄青节度使李正己,裴志清在冀州投降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卢子期在清水被昭义军节度使李承昭(刚被任命的唐朝宗室)俘虏后斩于京师,田承嗣之侄田悦也在陈留兵败,德州、卫州相继被官军攻取。

眼见形势不妙,田承嗣开始装孙子,他遣使奉表,哀求要“束身入朝”。

而在此时,唐代宗又出昏招,他派来劳军的太监马承倩索贿太过,李宝臣送其锦帛百匹,他却嫌礼太薄,掷于道中,还肆意辱骂。大怒的李宝臣在兵马使王武俊的怂恿下,开始消极作战。

田承嗣厉害就厉害在,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他压力一减,就意识到有机可乘,在探知李宝臣的想法后,他立刻派人秘密在范阳境内埋入一“谶石”——“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预言李宝臣将在一姓田的协助下成就帝业,然后“无意”中让李宝臣“侦知”。

李宝臣武人无识,见之大喜,田承嗣又趁机游说:“您攻取沧州,也归朝廷所有,如果您放过我,就把沧州献给您,还愿一起攻取范阳。您以精骑为前驱,我以步军殿后,取天下易如反掌。”

就这样,李宝臣轻易着了道,暗中与田承嗣联络,化敌为友。

摆平了李宝臣,接下来就是唐军的另一主力——淄青镇。

对付李正己更容易,田承嗣派人送上自己辖地内的户口、兵甲、账册,然后卑辞言道:“吾今八十有六,时日无多,诸子不肖,今后还得承您庇佑!”

一番作态之下,李正己大为受用,于是也按兵不进,田承嗣得以解除南顾之忧,得以专心应对北方。

不久,李宝臣又偷袭“友军”——幽卢节度使朱希彩麾下大将朱滔,朱滔大败而逃,李宝臣趁机要求田承嗣按照约定一同进兵范阳。

田承嗣自然不肯,于是四处宣扬:“石上谶文纯属杜撰,是我戏弄之语”,李宝臣被弄了个灰头土脸,又惭又愧之下,被迫退兵。

其他各道见此,也不敢独自进兵,于是各自退兵,各归本镇。

见时机已到,田承嗣再次上表请求入朝谢罪,李豫见劳师无功,又得了面子,也就就破下驴,下诏赦免田承嗣,而对于其入朝的事则遗之脑后,再也不提了。

但仅仅过了数月,田承嗣又把贪婪的手伸向了汴州和宋州。

776年,汴宋留后田神功病死,都虞侯李灵曜作乱,李豫命李宝臣、李正己与河阳三城节度使马燧、永平军节度使李勉等前去讨伐。

田承嗣野心不小,他的目标就是让魏博成为既不听调亦不听宣的独立王国,任何有此行为的都是他的同盟。当时同为河北三镇的幽卢、成德以及最强的淄青镇都不敢罔顾皇命,只有他义无反顾的派出了自己的侄子田悦前去救援李灵曜。

但是不久,田悦先胜后败,只身逃走,李灵曜被俘斩。

回过神来的李豫又下诏讨伐魏博,田承嗣又故技重演,再一次送来了谢罪的表文。而诸路人马也因为各怀鬼胎,出工不出力,被多次愚弄的代宗也只好悻悻然地咽下了这口气,煞有介事地下诏,特许田承嗣不必入朝觐见。

首开先例

按照旧例,每隔几年,节度使们都要回长安,当面向天子和宰相述职,狂妄如安禄山,也曾多次入觐,在寒冬里冷汗淋漓地接受质询。

安禄山为什么会如此惧怕李林甫?每次有使者从长安归来,必先问“十郎何言?”如果只是安慰或问候,他就会手舞足蹈,如果李林甫说:“大夫须好检校!”他就会吓得面色惨白,说:“我死也!”

因为拥兵自重的安禄山担心李林甫会借机将他留在长安,或者把他另行派往不熟悉的藩镇。

多年来,这些雄踞一方的藩帅们战战兢兢的在帝京度过了漫长的清冷时光。

“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虽然他们不愿,但也不敢。

而这一切,随着田承嗣被特许不必入朝,改变了。

诗人郎士元曾开玩笑似的点评过当时的三位名将:郭子仪不懂欣赏古琴,马璘不懂喝茶,而田承嗣不懂入朝觐见。

节度使们也许是真的不懂琴和茶,可狡黠的田承嗣玩弄天子于股掌间,他们却都看在了眼里。和田承嗣一样,他们也爱上了不回长安的感觉。

继田承嗣之后,李宝臣、李正己、朱滔、李希烈等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也开始公然拒绝再入朝述职,疲惫不堪的唐廷鉴于魏博镇的故事也不再强求,自此藩镇更加尾大不掉。

明智的后嗣选择

田承嗣在众多的节度使中是年龄最大的,他与安禄山是同辈,同为安史叛军的李宝臣、李怀仙都是安禄山的养子,田承嗣在忽悠李正己时虽然不是他自己所说的八十有六,但实际也有七十有二了。

但他又是最有雄心壮志的。

李宝臣热衷于于神仙之术,李忠臣沉湎于白皙丰腴的女体,而李正己、李希烈只知道逞一时之勇,兵痞一个,毫无政治远见。唯有田承嗣到死都保有一颗觊觎天下的心。可惜,比起他的雄心,他的身体太苍老了,不得不将手中的权力托付给下一代。

但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下一代人来说,他们没有见过,潼关陷落时填满堑壕的尸体、收复长安时香积寺前的陌刀如墙,更想象不出相州城下的鲜血成河……

所以,“立嗣”并不是简单的将权杖传给儿子。

知子者莫若父,连李宝臣都不相信生性暗弱的儿子李惟岳能控制住局面。所以,他亲手为儿子除掉了二十多个潜在的对手。但造成的结果就是,承德镇成为第一个被消灭的藩镇,平庸的李惟岳被侥幸没有被“处理掉”的大将王武俊用三尺白练缢死在了在辕门外。

颇有远见的田承嗣自然不屑于李宝臣之流的愚蠢做法。尽管膝下有很多儿子(有史可查的就有11人,)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节度使之位传给了侄儿田悦。

田悦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给了平卢军的一名戍卒,年幼时,流落至淄青一带。等田承嗣寻访到他时,他已经十三岁了。流落江湖的经历,使他比田承嗣锦衣玉食的儿子们多出了几分历练。

史书记载,田悦不仅剽悍善斗、勇冠三军,在军中还有轻财重施、朴素节俭的口碑,深得将士们的爱戴。

对这个早年离散的侄儿,田承嗣也是青眼有加。他早把田悦看成自己的衣钵传人。这个被史书称为“老而黠”的人物希望,十三年的底层生活能让田悦学会生存的智慧,来阻止家族命中注定的溃败。

虽然,这种苦心安排不被他自己的儿子所理解,最终酿成了“手足惨祸”——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田承嗣的六子田绪带着心腹逾墙而入,潜进节度使府邸,亲手杀死了睡梦中的田悦。

但是,田悦节度魏博五年,不仅是唐朝第一个子孙承袭的藩镇,度过了六镇讨伐的最艰难时刻,还联合幽卢、成德二镇将大唐搅了个天翻地覆,最后甚至僭位称王,着实风光了一把。

从这一方面来讲,田承嗣的选择不但没有错,反而甚有远见,有大智慧。

可以说,论武勇狡诈、政治智慧,中唐乱世枭雄中,没有人能与田承嗣比肩。

0 阅读:3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