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约会的逻辑

冯仑风马牛 2024-06-03 11:08:14

封面图 | 《庆余年 第二季》剧照

冯叔的新书《人生的逻辑》初稿已经完成。出版之前,书稿中的很小一部分内容,以及部分未收录进新书的文稿,会陆续在公众号发布。此前,我们推送了《骗子的逻辑》《自杀的逻辑》《大哥的逻辑》,今天再推送一篇。

文|冯仑(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1

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记得住、数得清自己一生之中有多少次约会,但是,人生的道路却因为一次次主动或被动的约会,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有时候,一次约会就使人走上了岔路,有时候,约会又会给人生创造奇迹。

谈到约会,我首先想到的是,约会这件事本身所透露出来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

不管是约同学、朋友,还是哥们儿、兄弟、闺蜜,吃顿饭,喝顿酒,或者喝下午茶,说点事,呼朋引伴时,都有一种特别自然,特别舒服,特别轻松愉悦的心情。

相聚之前会有期待,约会的过程也是一次快乐的时光,有时候,一场欢快的约会,能记忆很久,多年以后还会留下很好的回忆。

情人之间的约会同样是一种快乐的记忆。而且,情人之间的约会更频繁,约会时的心理过程更加微妙,有期待,有焦虑,有担忧,有愉悦,也会有失望,有嗔怒,甚至冲突,以及释然,等等。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写过一本《恋人絮语》,书中就详细描述了情人在约会时的一些行为及情绪。他对情人约会的过程有详细、准确的描绘。

商务活动中,也会有频繁的约会。这种约会往往跟钱有关。约会的结果,要么赚钱,要么赔钱,要么爆发或者解决与钱有关的纠纷。

商务约会总想要个结果,一次没结果,那就两次、三次。我记得在纽约做「中国中心」项目的时候,律师告诉我,「你不能着急,我们一起工作,会开很多很多的会,每次开会就会形成一个文件。当这些文件摞起来跟你一样高的时候,这件事情差不多就做成了。」

商务约会还有一个特点,它真的是约会,先要约,再开会。开会的各方,天然有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约会,叫故人相见。比如多年不见的发小,毕业后各奔东西的老同学,偶然相聚,或者,十年八年没见的老友,突然登门。故人相见,聊起往事,聊起共同的老师、朋友,聊起各自的境遇,总会有说不完的话题。所谓「夜半客来茶当酒」,故人见面,聊得愉快时,往往能从夜晚聊到天亮。

当然,故人最重要的就是「故」,故人跟你现在的事情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能超脱于你当下人际关系里的利益纠葛,而只有纯粹的友谊。故人的意外重逢,这样一种没有约的相会,是一种奇特而美妙的经历。

也有一些约会是被动的约会。比如说,跟敌人的约会,其实你不想见他,但是因为某个原因,你要去引诱他犯错误,甚至要和他决斗,于是约到一个地方进行谈判或者是较量。

很多江湖电影里描绘的约架,就是这种类型的约会。

和敌人约会,虽不情愿,但要英勇向前。关云长单刀赴会,其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就被无数后人称颂。这种被动的约会,一般人在一生当中碰到的机会并不多。

还有一种被动的约会带有某种偶然性,那就是梦里的约会。

有时候,我们会在梦里碰到一些人。睡觉前,我们并没有想到要见谁,也不可能和这些人事先有某种约定。但是,梦里见到了,这就是一种被动的相见。当然,也可能,你想见某个人,白天没见到,在梦里见到了。

这种「约会」,实际上,在醒来之后,人会有淡淡的回忆,甚至在那么一瞬间里,会有一种非常浓烈的情绪。但是,这种回忆或者情绪,很快又会消失掉,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后,梦境里的故事和情绪都会被忘掉。所以,梦里的约会是一种很容易被忘掉的约会。

还有一种被动的约会,那就是被召见。你没有主动去约,但是别人招你去,而你又不得不去,这就是被约会。

主动的约会往往是一种平等、愉悦的约会。被动的约会则未必。被召见时,你必须听领导讲。有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产生一些错觉,被召见后你自己主动去讲,或者领导给你机会讲但你没讲好,最后,这个约会对你而言算是失败了。

我在机关时,经历过两次特别的被召见。

一次是在中央党校硕士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我们二十多名硕士毕业生被当时的总书记召见。我们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听总书记讲话,总书记对我们谆谆教导,殷殷嘱托。

我们作为被召见者,是不说话的,只是听,听完回来,要写感想,谈体会。

还有一次是被一位部长叫去谈话。部长叫了两个人,我和我的一个同学。部长说想听听我们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如何推进改革的看法,他想了解年轻人的意见。

那时候我们二十多岁,想着领导召见我们,应该是想听我们的真实想法、真知灼见。于是我们两个人讲了一堆自己看到的社会问题、改革当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认为的今后应当怎么办。我们都有一肚子话,还抢着说。说了半个多钟头,领导说,「你们就说到这吧,我给你们做一个总结。」

领导一发话,我们就闭嘴了。随后,领导总结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而且坚决照做。哪三句话呢?

第一句,他说,「年轻人,你们讲了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你们着急,我们更着急。我们是坐在椅子上的人。万一这些问题大了,椅子被掀翻了,我们比你们还惨。」

第二句话,「你们知道,我比你们还知道。」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那个年代,地位决定了人的信息量。这位部长在关键岗位上,掌握的信息比我们多得多,尤其是他还掌握很多我们没有机会接触的内部信息。所以,我们说的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他都知道。

第三句,「你们说了很多,教我怎么干。但是,我想告诉你们,你们就照着我说的干。」

这个约会,一下子挫掉了我当时的冲动和锐气,对我而言,是当头棒喝,或者说是醍醐灌顶。

后来我发现,他讲的这三句话,是年长的位高权重者与年轻人的交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表达。

第一,你知道,我比你更知道。第二,你着急,我比你更着急。第三,你教我怎么干,我要你跟我干。

这次被约见之后,我似乎变通透了。之后被大领导召见时,我再也不夸夸其谈了。我始终有一个想法,「他知道的比我多,我跟着干就好。我不说了。」可以说,这次被约会重新塑造了年轻的我。

总之,大多数普通的约会,约会双方是平等的。你约他,他有事,就可以不来。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比如被召见,约会的双方是不平等的。领导召见,你就必须见。

2

事实上,由于约会双方的地位以及关系的不同,约会的场所也不同。比如,我们被召见,地点当然就在领导的办公室、会议室。我们被总书记召见,地点在中南海怀仁堂,更显庄重。

朋友之间的约会,地点就比较灵活。哥们儿、兄弟、狐朋狗友,约会主要都是饭局,在餐厅比较多。当然,哥们儿、兄弟、闺蜜之间,也会在家里约会,喝点小酒,吃点东西,然后非常放松地聊天。

商务约会当然要在会议室、办公室里,也有一些在比较正式的餐厅里。

不同的约会形式,对场所的要求是不同的。场所是否选对了,对约会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比较穷,男女朋友之间的约会,往往选择去公园。那时候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一起去一趟公园,两个人的感情就能升华。

现在,能够自由选择的地方很多,谈恋爱时就未必会去公园,可能去酒吧,去餐厅,或者一起旅行、运动,滑雪、打球,等等。但不管去哪,约会场景的选择,对情感的升华与否是有影响的。

商务约会的地点则要讲究一些。尤其是有一些不想被外人听到的事要谈,就希望约会的地点相对私密。有时候,约会的双方之间还不那么熟,存在请托的关系,或者还有第三者居中介绍的时候,尤其是如此。场所既要相对私密,环境还要能让谈话的氛围放松。我们又习惯于在饭桌上谈事,所以,饭店的包厢就变得很重要,都不愿意在大厅里。也就是说,中国的商务活动对包厢的依赖比较大。但是在西方,他们在吃饭的时候不怎么谈这么多正事,也不强调要遮人耳目。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3

除了场所,约会的人数不同,效果也不同。

情人约会当然就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多数时候,被领导召见往往也是人数比较少的事。领导特定地召见你,你就特定地向他汇报,表达你的意见,或者是听听他教诲。

朋友相聚,其实也有一个最佳的人数,那就是三五个人。七八个相聚时,说话就会出现互相照顾不到的地方。

十个人以上的聚会往往容易生是非。一来,人多了,就会三三两两地说话,不聚焦。二来,人越多,人与人之间就有可能存在纠葛。有可能两个不想见的人意外碰上了,也有可能朝思暮想的人在这见到了,但又不方便说话。

所以,通常情况下,朋友之间约会,或者说聚会,人数以三五个人为佳,这样子的话,大家的交流会比较透彻。七八个人是上限,不要太多。

4

我还曾经历过几次很不一样的约会。由于对方的处境比较特殊,进了监狱。和他们约见时,就会有一些格外不同的经历。

好些年前,我的一个熟人因为一些问题,在武汉的一座监狱里服刑。我就约了时间去看他。

见到他的时候,他还有一些诧异,说,「你怎么来了?」

我心说,「我这不是提前打过招呼,约了时间的嘛」,但心想着是不是监狱里边哪个环节没沟通好,就打了一个哈哈,把这个话题跳过去了。

后来又有一次,我去北京的一座监狱看望另外一个熟人。办了手续,进去之后,看到一个篮球场。我往里边走,迎面就看到监狱管理员带着我要看望的熟人。他拿着一个大茶缸子,还带着一支笔,一个笔记本。

我跟他打招呼,他也有点懵,问我,「唉,大哥,你怎么也进来了?」

他一下子把我问乐了,心说,「我提前约好了来看你,你怎么还以为我也进来了?」

看到他身边的管理员也在笑,我瞬间想起之前在武汉监狱看人的经历,明白过来,跟犯人约会,监狱不会提前把有朋友要来看望的信息告诉给服刑的人。

不告诉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担心这会干扰对他的改造。

第二,犯人在监狱里,他总在,随时都要服从管理,所以是否提前跟他说,都不影响接下来的安排。他能不能见谁,什么时候见,都不由他决定,这是由狱警决定的。

由于这两次探监的经历,我才知道,原来有一种约会是不需要告知对方的。这种约会,我是主动的,他们是被动的,而且是不得不见我的。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约会。

5

约会还涉及买单的问题。

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约会目的,决定了买单的方法,以及由谁来买单。

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叫谁求人谁买单。比如,我想找某个朋友帮忙,请他吃饭,这顿饭当然就是我买单。如果他来买单,那就会让人觉得我不懂事。

另外,情人之间约会,通常一开始都是男方买单,在中国,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文化。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情侣之间也有AA制的了。

如果是更多的人约会,也可能是AA制。

至于被领导召见这样的约会,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通常就不涉及费用了。当然,你来的交通费你自己解决,领导也会给你准备茶水。

商务约会的成本,一般是谁发起、谁主动,谁买单。

有时候,通过买单,我们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状态,或者说咖位。尤其是多人聚会的场合,地位高的人通常是不吱声的,求人办事的,或者是这群人里的下位者,往往在大家没察觉的时候,就悄悄把单买掉了。如果聚会结束,你还在慌里慌张地掏钱买单,那说明你在道上、在商场、在社会上,地位还不是那么显赫。

敌人意外相逢的约会,谁来买单?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两个互相不对付的大哥在餐馆不期而遇。A大哥趾高气扬,吆五喝六,对B大哥一通嘲讽。等他吃完饭准备结账的时候,跑堂的悄声告诉他,B大哥已经把您的单买了。这个时候,A大哥一脸错愕,气势也跟着弱下来了。当然,B大哥的地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也显得更强势、更自信了。

当然这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方式,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心理博弈。在现实中,买单的方式确实能反映不同人之间的地位高下。

另外,朋友聚会时,也经常会出现抢着买单的情况。这一般是熟人、朋友之间,表达情谊和诚意的一种做法。

6

我们与人约会,总会实现某种目的,或者说获得某种收益。

哥们儿、朋友、同学、闺蜜、故人约会,吃吃饭、聊聊天,获得的是情感上的收益。大家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互相信任、依赖的关系会在一次次的约会过程中得到升华、沉淀。

过去几十年下来,我也有一群经常聚会的朋友。大家会时不时地聚一聚,吃饭、喝茶、聊天,天南海北地聊,有时候可以聊非常久,然后带着非常愉悦的心情回家。

我觉得,这种约会,带来了友谊的积累、情感的愉悦、知识的拓展、眼界的开阔。这种约会是最快乐的。

在现实中,还有很多目的性非常强的约会。商务上的约会都是想收获利益的。都希望通过约会,增进沟通与交流,进而推动事情的发展,项目的推进,实现商业利益。

此外,我们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时候,约会的目的就是要办事,而且往往办的是难办之事,要通过约会来请托,来交易。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种文化上的陋习,或者说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一些不太熟的关系,通过约会、吃饭,然后进行一些灰色交易,实际上就是把约会变成了一个交易,把不可变通的事给变通了,把原来不能办的事想办法办了,把可以小办的事给大办,最终获得一些特殊的利益。

这样的约会目的性强,又伴随着灰色的交易,往往会给人招致一些特别的是非,而这些是非可能会毁掉约会参与者的一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约会不可避免。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在约会时增进友谊,提升见识和眼界,同时也正常、正当地获取利益。而对于那些可能给自己招致祸端、落入深渊的约会,一定要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1 阅读:11

冯仑风马牛

简介:翻牌“冯仑风马牛”,与冯叔一起酒后听段子,行走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