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挤满了小学生,但医生并不喜欢搭理年轻抑郁症患者

安尔法 2024-06-03 11:22:44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之前有相关统计《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有个触目惊心的数据: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到总人数的30%;

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50%是在校学生。

后来,视频平台有个妈妈爆出自己孩子班级中50人,居然吃抗抑郁药物的就有29人。这些孩子压力非常大,晚上经常失眠,同学之间还会借水吃药。

北大六院的儿童精神科,早上10点,医生门口就围满了等待叫号的医生。

直到晚上六点,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哭哭等待就诊。

虽然这样,但很多精神科医生并不愿意直接参与小孩子的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处理。至于原因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

孩子的问题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首先,很多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后,第一反应会觉得问题是孩子自己本身的。

毕竟谁生病,谁来治疗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精神病院的日程安排

知乎曾有个灵魂拷问:

“为什么精神科医生不愿意搭理年轻抑郁患者?”

当我翻阅后,有个回答非常戳动我的内心,如果你去北京的精神病院挂号大厅就会发现。

大部分孩子试着使用插卡机器时,如果孩子不是很顺利操作,换来的就是没有耐心的父母不断的埋怨和指责。

“你怎么不会插卡?”

“把钱拿出来”

“卡没放正”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放正。”

“都说了XXX”

“你为什么不XXX?”

看似孩子自身出现了各种症状,可事实真正生病的很可能是整个家庭,即便医生帮助解决孩子的临床症状现象,可依旧无法真正从家庭这个根解决。

再加上,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烦恼,所以即便带孩子去看病也是非常不情愿的。

例如之前贵阳有个13岁的男孩患上抑郁症,对很多事情都丧失了兴趣。

因为学习压力患上严重抑郁症后,妈妈却在旁边絮絮叨叨说道:

“你有啥好抑郁的,我们挣点钱,全都给你花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

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啊,你还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李玫瑾曾说:“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替父母背下的锅。

有精神科医生就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儿童和青少年在经历系统药物和住院治疗后,情绪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但很可惜的就是,哪怕他们按时服用药物,出院后不久就又不行了,还要回来治疗。

医生追问,就发现大部分孩子回家后又被刺激了。家庭就像一个系统,单独针对孩子的治疗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正如心理专家徐凯文教授的那句喟然长叹:

“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都送到我这里了!”

很多医院现在为了更准确评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精神科医生会要求父母共同完成心理测评,这并不是医生为了多赚钱采取的多余检测手段,而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青少年会因为生病继发性获益

孩子在经历各种心理症状的过程中,其实除了痛苦之外,还会获得很多好处。这个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继发性获益”。

他们可能会在家中突然情绪爆发,焦虑、愤怒、或是表现出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其实这是代表整个家庭来表达一些问题。

因为孩子往往在潜意识中对父母和家庭是非常忠诚的,哪怕他看上去很逆反。

我做过上千小时的案例中,几乎每个人来到我这里都会哭诉抑郁焦虑的痛苦,但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症状给ta们带来的益处。

例如前段时间,我有个来访者被医生确诊焦虑抑郁。

但他第一反应居然是“解脱”。

因为过去,每次自己讲自己难受的时候,家长都会觉得他无病呻吟。

被认为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借口,但现在好了,被确诊了抑郁后,父母开始无限包容自己,再也没人说他是逃避责任了。

“我妈说,如果她早知道我得了抑郁症,不会那么逼我,她真不知道我生病了。”

就像《循环提问》的作者弗里茨.B.西蒙写的:

“绝大多数症状,对于他们的创造者都蕴含着矛盾的内涵:

想要摆脱症状,就意味着可能要放弃那个功效不错的自我保护机制。”

生病能改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了我们困境中的“无奈之策”。

在解决症状的时候,最一开始其实有经验的医生会知道,很快拿掉那些他们讨厌的症状并非是一个明智之举。尤其那些习惯呆在症状这个“保护壳”里的人,那么快的拿掉他们的症状很可能会让他们手足无措。

例如我在《曾经精神心理症状保护了你,你为何拼命要解决它?》这篇内容中说过,

在你没有朋友的时候孤独难耐,是讨好人格让你收获了友情(虽然不是那么完美的关系);

在你被父母不断逼迫自己学习必须成为全班第一名的时候是抑郁症让你可以停下来休息;

在你拿着一本好看的书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时,妈妈因为没有耐心不愿意陪伴你,于是你开始自我关注,学会了自我欣赏甚至自恋。

......

你只看到它让你痛苦的一面,你没有看到,症状曾经保护了你。

在网上,看到这样个故事,有个小哥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和女朋友,在南方一个城市随便租了个房子,家长不理解,后来就抑郁焦虑了,来到医生那里,医生表示我可以给你开药控制症状,可现实那些生活问题,并不是靠药物就能解决的。

很多时候,这也是医生的无奈,更是现实的残酷。

2 阅读:729
评论列表
  • 2024-06-04 14:51

    所以,无解……

  • 2024-06-26 13:30

    做父母最不需要什么门槛,所以投胎看命

  • 2024-06-26 10:06

    有什么好抑郁的,全部去打螺丝,每天干十小时就下班睡觉。

  • 2024-07-04 12:18

    因为美国白皮主导的精神障碍研究,是为了毁灭

安尔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