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题西林壁》中的哲学思考

宇宙视角 2022-11-02 23:09:53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宋代诗人苏轼被贬汝州,赴任与友游庐山著,庐山绵延逶迤,怪石嶙峋,峰峦起伏,远近而景异,苏轼有敢而著。前俩句描写了现象界庐山的实景,后面俩句描写了意识界庐山的面貌。

我们在这里需要考察:“庐山”和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论据:三座庐山

诗人的概念里面有三座庐山

第一座:理性中观念的山,就像你从来没见过落叶林,当你看到了,你也知道它树。

第二座:想象中的山,虽然你没去过庐山,但是你可以想想一下山的风景。

第三座:眼中的庐山,用眼睛直接去看到的庐山

论据:不识庐山真还是假

不识庐如何是真。何以可能?是因为诗人把眼中的庐山和想象中的庐山做了还原,诗人本身对庐山拥有自然意识和历史意识的,他的不识就是否定了这俩种意识。然后把庐山还原到想象中。

论据:此山是何山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是上一句的因,却是整首诗的果。在现象界,你在山里肯定看不到一个全面的山。所以是原因,但是在意识界,你通过理性把山的样式放入了脑海中,用理性的反思,把庐山的全貌揭示了出来。从而把想象中的山和现象界的山,形成了同一。

结论:苏轼的庐山真面目指的是第二座,想象中的山。通过眼睛的观察和理性的反思,苏轼揭示了出来了真的庐山。(这里面的真,也具有真理的含义。)

感慨:

生活中,人很难纯理性去生活,始终会面对感性理性一起对象产生纠葛,不妨这个时候,你反思自己,像苏轼揭示庐山一样,排除与思考无关的事,让真的东西在思考中揭示出来。

1 阅读:32

宇宙视角

简介:我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差异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