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有载人登月实力,为何要推到2030年?我们比美国考虑更深远

佑渊爱奇闻 2024-05-30 02:55:10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在广袤月球表面留下了永恒的一步。

然而,自此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再无国家能够实现载人登月壮举。

直到如今,中国正稳步推进探月工程三部曲,即无人探测、载人登月和最终建立月球基地。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载人登月的核心技术!但是,为何要将这一宏伟目标推迟到2030年之后?背后有着更为深远和系统的部署考虑。

探月工程三部曲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拉开序幕,便按照"绕、落、回"的总体部署,分为"绕月飞行"、"着陆探测"和"样本返回"三大阶段逐步推进。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绕月飞行,成为中国首个拓展进入地月空间的航天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月球探测的初步能力。

随后,嫦娥二号于2010年再次绕月飞行,并对月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摄影,获得了月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宝贵数据,为下一步选择登陆区域提供了参考。

2013年12月,继绕月飞行取得成功后,中国又向着"月球着陆"的目标发起冲锋。

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着国内自主研制的"玉兔号"月球车,从运载火箭的最后一级上成功分离,经过近14分钟的精确制导和缓冲下降,终于在预设区域完成了世界首次"空间撞击式"软着陆。

这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首个探测器在地外天体成功着陆,彻底摆脱了"绕行者"的局限,向着月球表面发起了有力的尝试。

软着陆一直被视为登陆任务的最大技术难关。成功突破这一瓶颈,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全面实施月球探测的关键能力。

嫦娥五号于2020年11月成功发射升空,肩负着实现中国乃至世界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的重大使命。

这一次,探月工程的难度再次被举至新高度。

嫦娥五号不仅要完成地外天体软着陆和采样挖掘,更需要在月球无大气环境下实现月面起飞。

最终将月球样品运载至距地球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轨道与返回式飞行器对接,然后安全返回地球。

就连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未曾实现如此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如此之高的航天壮举。历时23天后,嫦娥五号最终圆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中国不仅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自主完成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未来实现载人登月奠定了坚实基础。

收获丰硕的同时,也为中国航天人上佳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留下了有力印证。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开启了载人登月的关键部署。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作为中国航天史上最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已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在2028年左右就可实现首飞。

它单次运载能力达到140吨,将全面满足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的需求。

此外,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和月球着陆器"揽月"也已经确定研制计划,将最终承担起把中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的重任。

相比之下,美国新一代"阿耳特弗斯"登月计划进展缓慢,其"猎户座"载人飞船在技术实现上屡遭质疑,距离真正"重返月球"仍有较大距离。

为何推迟到2030年?

中国之所以将载人登月目标推迟到2030年,并非技术上的原因,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系统考虑和长远规划。

登陆月球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周密部署、循序渐进。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各项配套系统研制,再到模拟演练、应急救援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雕细琢,缺一不可。

中国航天人深知这一点。他们沉着冷静,不为短期进展而心浮气躁,而是踏踏实实地将每一个环节打理妥当,任何细节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就决定了登月工程必须分阶段渐进推进。

在嫦娥五号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并未急于宣布载人登月时间表,而是先将精力集中在新一代航天器的研制上,确保一旦立项,就能一气呵成。

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满足登月工程对资源要素的需求,包括技术保证、人才储备和经费支持。

从技术层面说,中国已取得突破,但离彻底满足载人航天仍有差距。新的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和月面作业系统等,都需要进行研发和测试验证,缺一不可。

同时,要培养和选拔合格的登月航天员,从身体机能到心理素质都需要长期挖掘和锻造。不仅如此,还需要大量地面支持团队、应急救援人员等大军人马的保驾护航。

这些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批技术人才,还需要配备与之匹配的资金投入。

据估算,仅美国当年的阿波罗计划就耗费了上百亿美元。因此在确保各方面均已准备就绪前,贸然行动无疑是鲁莽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并非单纯将航天员送上月球拍几张照片就了事。

他们的目光从一开始就放在了更远、更宏大的宇宙目标上——那就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科研基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月球进行长期驻留式探测,研究月球资源利用、建设月球基地、部署载人定居等。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航天重大工程,需要长期持续地规划和投入。

美国五十年前的阿波罗计划只是单纯将宇航员送去踩了几个脚印,并无更多行动。相比之下,中国人的月球梦想无疑更加宏伟和持久。

正是考虑到此,2030年的时间点才成为登月工程合理的选择。届时,月球基地建设的物资储备、能力部署等也都将初具规模,为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必要保障。

与美国登月计划的本质区别

半个多世纪之后,美国重新"重返月球"的脚步却显得颇为蹒跚。其"阿耳特弥斯计划"推出多年,但进展甚微,面临着重重挑战。

首先是预算投入问题。虽然美国政府每年拨付NASA数十亿美元预算,但远远无法满足耗资巨大的探月工程需求。

其次是技术路线存在争议。新一代"猎户座"载人航天器屡遭质疑,存在设计缺陷和技术风险,距离实用化仍有一定距离。

而为配合其服役,航天器发射系统也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更新改造。

第三个难题是缺乏顶层设计。阿耳特弥斯计划只是松散设定了2025年重返月球、2030年建立月球基地的目标。但具体如何实现?如何部署?整体框架规划仍显单薄。

比之中国已展现出更为系统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令美国倍感压力。再加上俄罗斯退出国际空间站合作等因素的冲击,美国重回月球的进程备受影响,前景黯淡。

中国之所以能在这一领域取得骄人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不渝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嫦娥工程就是最好的印证,从研制工艺到技术攻关,体现了强烈的自力更生精神。

通过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受制于人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解锁了无数"不可能"完成的技术难关,在世界航天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美国阿耳特弥斯计划唯恐落伍之际,中国航天人早已在酝酿下一步行动,新一代运载系统、载人航天器和月面作业平台等都正紧锣密鼓地研制开发中。

一旦就绪,整个月球计划必将水到渠成。

单纯登陆vs长期驻留

不仅在航天工程本身,中美两国的月球理念上也存在明显分歧。

美国探月热情虽盛,但从未超越"上去走一遭"的单一想象。阿波罗计划只是让航天员短暂地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串脚印后就返回地球,纪念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即便是今天的阿耳特弥斯计划,其提出了建立"阿耳特弥斯基地",但实际上也只是搭建一个简单驻地,用于中转加注和短期科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月球基地。

相比之下,中国航天人意识更加超前,志存高远。他们明确将自己定位为"行走太空的智者",意在开拓人类活动的"新高地"。

因此,建立月球科研基地一直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终极目标,而非简单留个纪念而已。

中国航天人希望在月球上进行长期驻留和持续开发利用,以月球为试验田,最终培育出从容走向深空的能力。

中国载人登月进程 按照现有部署,未来五年,中国载人登月进程将加快推进。预计2028年前后,长征九号重型火箭将实现首飞,解决运力瓶颈问题;

2024年确定命名的"梦舟"载人飞船和"揽月"月球着陆器也将陆续面世,整个登月系列装备将全新亮相。

一切顺利的话,2030年前后,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

结语

中国载人登月绝非一场"与美国的赛跑",而是服务于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长远目标。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伟工程,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步伐稳步推进,书写人类月球探索的新篇章。

面对广袤的宇宙,中国航天事业必将放眼长远,力争上游,不断突破极限和边界,最终造福全人类!

信息来源

中国政府网: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登陆月球

央视新闻:中国探月工程立项20年 回顾“嫦娥”奔月之旅

央视网:中国星辰|中国人登月如何实现?

0 阅读:0

佑渊爱奇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