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极易中风,记住这10个中风微妙信号,免一生遗憾!

经络技巧 2024-06-06 16:08:00

随着渐入盛夏,天的阳气愈发炽烈,此等时节,人体气血运行易受天地气影响而变得不那么稳定。在此等状况之下,中风危险性亦会随之而升。中医理论认为,中风之发生,多与外感风邪、内生火邪、痰湿阻滞以及瘀血内停等因素有关,导致经络受阻,脏腑功能失衡。为了帮助您更早地识别和预防中风,以下是10个中风的微妙信号。

信号一:晕眩突袭

晕眩突如其来,可能暗示着肝风内动或痰湿中阻。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化火生风,扰动头目,导致晕眩;同时,痰湿阻滞也会使气血难以上达头部,引发晕眩。此时,应调理肝气,化湿祛痰。

信号二:头痛欲裂

头痛突然加剧,可能与肝火亢盛、气血上逆有关。若肝火旺盛,便会打破平衡的气血,致其逆乱无序,直冲巅顶,进而触发剧烈头痛。治疗时应以清肝泻火、调和气血为主。

信号三:半身麻木

半身麻木,特别是面部、胳膊和手指的麻木,可能是气血瘀阻、经络不通的征兆。“气推血行,血养气生”,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而血液则能滋养气的生成,血瘀则经络不通,导致肌肤麻木。治疗时需通络化瘀,益气活血。

信号四:眼前一黑

眼前骤然一黑,或视线模糊不清。此症状或与肝肾阴虚息息相关。肝肾阴亏虚,则目睛失却濡养之源,易显诸般视觉异常。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上注于目,方能明视万物。倘若肝肾阴虚,精血自然不足。此时应滋补肝肾,明目养血。

信号五:白天嗜睡

白天嗜睡与脾虚湿困、清阳不升有直接关系。“脾主运化”,若脾虚衰,则运化之职失守。水湿不化,易聚而成湿邪,内困于体中,阻滞气机。清阳之气若不能上升于头,则头部失其濡养,故而嗜睡。治疗之法,当以健脾利湿为先,辅以升发清阳。

信号六:饮水呛咳

饮水呛咳可能与风痰阻络、咽喉不利有关。“痰”是体内病理产物,若风邪与痰浊共存,阻滞经络,则咽喉之通畅受阻,进而引发呛咳。治疗时需祛风化痰,利咽通络。

信号七:哈欠不断

哈欠不断可能是气虚血瘀、脑失所养的信号。“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之力衰微,血液因之而瘀滞不行,致使人精神不振,哈欠频频。此时应益气活血,养脑安神。

信号八:舌根僵硬

舌根僵硬、说话不清与心开窍于舌、心神失养有关。若心神失养,则舌根转动不灵,语言含混不清,此为心神不宁,影响口腔及语言功能。

信号九:手臂无力

手臂无力可能是气血亏虚、筋脉失养的信号。中医认为,“肝主筋”,气血亏虚则筋脉失养,导致手臂无力。此时应益气养血,柔筋健骨。

信号十:常流鼻血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常流鼻血与肝火旺盛、血热失度有关。中医认为,“火性炎上”,“火”的属性本就具有上升之性,肝火一旦亢盛,便会引发血热无序的状况,进而致使鼻部血脉破裂出血。治疗时应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以上是对10个中风微妙信号的中医理论解读。每个信号都反映了身体内部的某种失衡或病理变化。通过了解和识别这些信号,我们可以更早地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中风。

0 阅读:232

经络技巧

简介:穴位、经络、技术、手法、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