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婚姻是一面镜子,疗愈内在小孩,你会遇见焕然一新的自己

楚然谈情感 2024-02-10 21:53:53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在婚礼上,我们都曾发下誓言,无论对方生老病死,我们终将不离不弃。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正如温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则》里说的一句话:再恩爱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离婚的念头,以及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这种体验:以前对方最吸引人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你讨厌他的证据;他和结婚前完全是两种人;他事事都会和你作对……

本以为亲密无间的两个人总是发起战争,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这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痛彻心扉。

产生感情的矛盾,不禁让我们怀疑是不是爱错人?

然而,家庭心理治疗师纳皮尔曾说过,我们都不是轻易选择一个伴侣的,一对男女之所以会结婚,是因为他们有意无意感到对方会引发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不会爱。

婚姻是一面镜子,爱情是童年关系的轮回。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恋爱关系是我们小时候与重要亲人相处模式的一个重现。

我们会对一个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就是因为对方某些地方特别像我们的父母,从而带给了我们一种奇妙的熟悉感。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贾宝玉看到林黛玉的第一眼就已经心动了,他还对别人说他感觉和林黛玉:“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红楼梦》给这个“见过”的解释是“前世姻缘”,而武志红认为,所谓“前世”之感觉是源于脑海深处的童年记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所谓的命运其实就是心理的强迫性重复,而这一切模式重复的根源就是童年。

武志红在其著作《为何爱会伤人》一书当中提到:“恋爱实际上是个体童年关系的一种轮回,为了能够重温童年的美好,并且修正童年的错误。”

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

例如,一些习惯于在关系中扮演照顾者的恋人,大多数都源自于TA在原生家庭中,处于本末倒置的原因。

孩子无法好好地做一个小孩,为了家庭和睦,为了调和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去承担父母一方缺席后的情感补位。

把自己放在了“扮演父母恋人”的位置上,不断地给情感受伤的父母一方提供情绪价值。

但却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期望被爱的孩子,却过早地承担起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于是在这种缺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会习得一种擅长在关系中做“补位者”的习惯。

成人以后,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也会继续重复相同的构建关系的模式。

如果你不幸福,换人也没有用。

曾在网上看到一段很火的对话。

有人问一位老奶奶:“为什么您和爷爷的感情可以维持60年之久呢?”

奶奶回答:“以前那个年代,东西坏了都会想要修,而现在只想着换。”

所有婚姻的痛苦,都未必是找到了不对的人,有时可能恰恰相反,正是与这个人的关系才能引发出埋在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创伤,恐惧,和渴望。

如果婚姻是一张试卷,错误的答案正反应的是自己不足的地方。

伴侣就如同是一面镜子,它能照见我们的内心,反映出我们所有的正面或负面的特质。

看见即是疗愈内在小孩的开始。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若是无法觉察内在的情境,它们就会变成外在的命运。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看见即是疗愈。

触发了自己小孩子的模式,我们就能够感受内在自己的创伤,然后接纳自己的所有的不足。

而此时,疗愈已经发生。

正如武志红所言,内在小孩并不是我们的问题,只是我们的状态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见它,感受它,接纳它,然后整合发展出更具创造力的自己。

例如,当我们看到自己是控制性创伤,我们要做的只是对那个内在小孩说:你不需为我做什么,我依然是爱你的。

这一个简单的行为,就已经引发深深的疗愈。

当我们看见了创伤所在,了解了它给自己带来的内耗,才不会继续被这种执念所裹挟,才会真正地想要去改变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观。

伴侣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未知的自己。

婚姻就是一个道场,夫妻双修,婚姻中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给的,不接受自己的人是抗拒照镜子,自己改变,周围一切都会改变。

0 阅读:0

楚然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