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的博弈:从同学未回礼的热点事件看中国式应酬的文化与应对

楚然谈情感 2024-01-30 07:31:22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古语有云:“礼尚往来”。

近日,山西太原的一位女士遇到了一个令她感到困扰的问题。

她的研究生同学在2017年结婚时,她送上了500元的礼金。

然而,当她自己结婚时,这位同学却以孕期为由拒绝出席,并且没有主动随礼。

这让女子感到十分不快,她认为礼尚往来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因为对方不出席婚礼就不还礼。

于是,她拿出当时的转账记录,霸气地要求对方归还500元礼金。

“后面也问过共同的朋友,她也没有给别人回礼。”

这位女士觉得“这种人是应该治一治的”,并建议说:“以后像这种明明没有什么联系,结婚还叫你的,可以直接不用随礼了,省得后续出现麻烦,反而落得自己不是。”

深以为然啊!

在《中国式应酬》这本书中,关于份子钱的表述是:“在中国,人情往来是常见的社交现象,而随份子钱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随份子钱的数额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它代表的是一种心意和祝福,而不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唯一标准。”

此外,书中还提到,如果因为随份子钱而引起矛盾或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在随份子钱时应该注重心意和真诚,而不是追求数额的大小。

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对于一些人来说,最怕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问候:“最近过得怎么样了?”

没聊几句,就发来电子请帖:“诚挚邀请您来参加我们的宴会。”

新人举办婚礼、拜年时,亲朋好友送上红包,这既是习俗也是礼仪,能够增添喜庆气氛,也表达了对新人、小孩和老人的美好祝愿。

但是,随礼逐渐被功利之心所绑架,给压岁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祝福方式,而成为了一种显示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指出:“面子很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份子钱和红包水涨船高,原本美好的祝福反而成了一些人的负担。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包的金额也在持续上涨。

现在,50元已经变得罕见,取而代之的是几百元甚至上万元的红包。

笔者听说有些人为了给孩子和老人发红包,甚至省吃俭用、四处借钱。

这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中国式应酬》这本书提到了过年红包时说:红包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寓意着祝福和吉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包的金额也水涨船高,甚至成为了负担。同时,红包也成了一些人攀比和敛财的手段,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红包,既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过分吝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方的关系来决定发红包的金额。同时,也要注意红包的礼仪和技巧,避免因为红包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烟雨认为,我们过春节要量力而行,给长辈和小孩发红包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决定。

如果经济状况好,可以多给一些,如果经济状况不佳,可以少给一些。

切忌为了面子而过度消费,甚至借钱来发红包,这样只会让自己承受不必要的负担。

与其过于注重面子问题,以至于自己陷入经济困境,不如默默努力。

沉浸在无用式社交,不如提升自己的实力。

对此,周国平的一段话一针见血:“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对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强大的人深谙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早早地放弃了“无效社交”。

许多人总是害怕“不合群”,他们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为了融入群体而融入,匆匆忙忙地赶赴一场又一场的热闹与繁华。

然而,强大的人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酒桌上应酬,去结交一些无关紧要的“朋友”,去应付面和心不和的“亲戚”,不如学会如何与自己和睦相处。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的能力越强,你的人脉就会越广。

与其沉迷于无用的社交,幻想别人拉你一把,不如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猛兽总独行,牛羊才成群。”

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加广阔。

社会是靠实力说话的。

与其费尽心思与人搞好人际关系,通过随份子钱、包红包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不如专注于自我提升,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交中获得一席之地。

无用的社交可以避免,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实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0 阅读:1

楚然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