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是天之骄子,世之凡人

山雁说过去 2024-06-10 12:45:45

欧力德/文

乾隆皇帝离世距今已经二百余年。在乾隆驾崩50 年后其统治时期的很多事件仍是人们的谈资,并且也为各种传记、私家所修史书及笔记记载。1840 年英国坚船利炮的到来则让乾隆时期的余晖日渐暗淡,英国人通过武力获得了40年前马戛尔尼努力想赢得的外交和经济让步,终结了乾隆皇帝建立起的贸易制度。1851 年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这一世界史上最猛烈和血腥、规模最大的内战,使得前代的辉煌成就最终成为历史。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民国的民主试验很快于1915 年遭到失败,之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日本入侵、国共内战等,让整个国家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这些意味着在 1915 年之后的75 年中,乾隆皇帝这个曾经在东亚大部分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变得与现实格格不入,看上去已经完全丧失了他的历史地位。可以肯定的是,教科书中确实提到了乾隆皇帝,但是其形象要么是一个心胸狭隘而又有迫害情结的暴君,是向中国文坛投下一枚炸弹的恶棍,是让中国陷人落后的历史泥坑的人;要么就是地主阶级的朋友,其本人及其亲信贪婪地聚敛财富,在数十年中大肆地对农民和部民进行盘剥,残酷地镇压那些违抗其意愿的人。正是乾隆放任了腐败横行,是他的自大关闭了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忽视了对现代武器的需求。简而言之,乾隆皇帝总体上代表了满洲人的统治、列强的入侵以及目光短浅和自私,代表了民族主义的现代化的汉族人所痛恨的充满屈辱的近代史上的一切。1928 年,正在乡间劫掠的孙殿英的部队甚至盗掘了乾隆墓。他们在洗劫陵墓时,粗暴地将乾隆的遗骸弃置一地。

乾隆遗体

20 世纪末,乾隆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地改变了中国人对 18世纪和乾隆帝60 余年统治的看法。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恢复了中国在东亚的支配地位;此时,人们可以回眸一下此前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最后时刻,即乾隆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同样拥有强大的军队、政治局面较为安定、民众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其文化为很多人所羡慕,因此,在大众媒体上,对这一时代和这个人物第一次出现了积极的评价,并且在旅游文学作品和博物馆的说明文字中重新以一种赞同的色彩对其进行了书写。在新的学术成果的影响下,20 世纪80 ~90 年代的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将乾隆尊崇为一个不知疲倦的统治者,他创建了近现代中国的地缘政治蓝图,聚集了世界上最为精美的艺术品。乾隆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地方,包括饭馆、游艇、宾馆、KTV 俱乐部、茶叶、白酒、饮料、中药、陶瓷、抛光砖、地板砖、玻璃纤维等,人们都希望能够将帝国辉煌发扬光大,或是宣扬自己的宏伟事业或优质产品。

乾隆大阅图

乾隆皇帝重新受到的这种欢迎并不局限于中国。自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的博物馆举办了很多有关乾隆朝的展览,游客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乾隆时期的文化的重要性和视觉的辉煌。而数百万前往北京故官及其周边景点的游客无论如何都免不了要面对乾隆的影响。虽然“乾隆”这个名字在西方还不是家喻户晓,但是正在逐渐为人所熟知。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能够全面透彻地认识乾隆及其时代并非易事,困难之一在于衡量标准。根据他的经历,可以将乾隆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乾隆的年少时期,1711~1735 年。在这一阶段,他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并作为宝亲王做好了登基的准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诚的年轻人,充满了抱负,大清国的未来在他手中。由于前景逐渐明朗,所以弘历认真地学习;他渴望像记忆中的祖父那样成功,因此努力从书籍和父亲手下那些官员的经验中吸取可能的教训,以得出他自己的指导原则。

年轻时候的乾隆

第二个阶段从他1735 年登基一直到1748 年富察氏离世,这也许是乾隆统治最为乐观的一个时期。新皇帝清理了雍正的遗产,有效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打造了一种更为宽容而非恐怖的氛围。朝廷发布了大量的谕旨,劝告大家要关注国计民生,切勿骄横。对新政权的基本评价是,所有人和这个年轻的君主一样,对一切日常事务,如降雨、收成、粮价和市场状况等,都充满了激情。富察氏的去世不仅使乾隆失去了一个亲密的伴侣,也让他在随后揭出的包括其儿子在内的很多上层人物并未遵循合乎体统的哀悼礼仪事件中,受到了彻底的打击。他好像突然认识到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样深切地关注着王朝的大业。

这种经历让他变得更成熟,这是1748~1776年第三阶段的突出特征。在第三阶段,乾隆显得精力充沛而充满自信。他是一个孝子,还享受到了与一群精明能干的文武群臣进行合作的乐趣。正是在这一时期,乾隆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功。他在中原腹地开始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巡游,与当地文化精英交往,并在江南名胜中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公共工程得到改善,他本人的书法作品悬挂于千年园林的门帽上,沿途留下6000 多匹皇家马匹的足迹。东到曲阜和泰山的朝圣之旅巩固了他对儒家传统的影响,而西到五合山的巡游则让他得以融入千年以来的转轮王的世系之中。为了恢复满洲人的精神并保持自己的良好状态,乾隆每年都要进行木兰围猎,并让其成为清帝国日历中的要务。他把这些与在西北边疆地区的进取政策结合在了一起。在消除了准噶尔的威胁、击败了和卓兄弟并把数十万平方公里领并入清朝版图后,这种政策的效果达到顶点。灵活的外交、创造性的制度建设和决定性的军事行动帮助清朝扩大及巩固了在蒙古西戴和西南边疆的主权。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帝国扩张的这样一个时期,乾隆及其臣民当然也不例外。

晚年乾隆

在乾隆统治的第三个阶段,他对文化事业的资助也达到了顶峰。在这方面,他的行为就像一个典型的 18 世纪的君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群天才艺术家,乾隆让他们创作了很多有关国家日常生活的视觉材料,这些都成为他统治时期的生动记录。清帝国的作坊制作的绘画、雕刻、瓷器、家具和各种古董充斥于宫廷的每个房间。因为缺乏足够的房间他又建造了更多的宫殿,其中一些官殿甚至是西方建筑风格的。每件物品都被编目并贴上标签。他对收藏的热爱也让他拥有了无价的古董和书法作品,乾隆皇帝本人也亲自展示他所喜爱的藏品。武英殿的印坊无法满足他想要印制大量古代经典、佛经、艺术品目录、则例以及卷铁浩繁的历史、哲学作品和包括其本人作品在内的诗作的需要。而且,即使是皇家印坊,也无法印制乾隆的史诗般的《四库全书》,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

随着1774年山东叛乱的发生,1776乾隆任命和坤为军机大臣,以及 1777 年乾隆母亲之死,乾隆的生活步入了第四阶段。频频发生的叛乱和不断揭露出的政府腐败现象,使这一时期成为了一个逐步异化和恶化的时期,以1795年乾隆退位和1799 年驾崩而告终。乾隆作为“太上皇”的四年标志着这个令人不安的统治时期的奇异终结在此期间,将这样一个多样性的帝国整合在一起显然面临着很多棘手的困难。在上层,帝国的权威在道德与政治层面都遭到削弱,与此同时,在底层,村落和家族制度也受到破坏,暴露出了整个政治、社会系统的脆弱。物质需求和官员的贪婪,意味着许多人都会趁机牟利和贪污,只有少数人认为应该保卫正统秩序所依赖的原则。

乾隆朝服像

作为18世纪生产和扩张的驱动力,人口前所未有的翻番同样也是社会日益不安的原因之一。许多人,尤其是那些甚至没有机会成家立业的单身男性,看到自己与家族的纽带变得松弛,便转向新的秘密会社或是民间宗派(官方称之为“邪”)以求得生存及结识同伴。更为绝望的人则从赌博、酒精中,后来又越来越多地从鸦片中寻求对现实的逃避。因此,在日趋衰落的乾隆统治的这一时期,社会开始解体,经济开始出现退,这种有害的联结将会对 19 世纪的中国社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我们不应把乾隆过分地浪漫化,以免混淆了传说与历史。因为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总会存在大量或好或坏的评论,而且很多评论看上去是互相矛盾的。谴贵乾隆帝的暴行与赞美他的成功一样容易。更难的是在其时代背景下对乾隆的成败得出一种均衡的理解,明白它们的长期意义。下面谈及的乾隆的五个悖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乾隆的统治或许也有助于阐释18 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乾隆强调驯服蛮夷并在边疆殖民的重要性,以增加可耕地的数量去养育其治下快速增长的人口;但他这样做,造成了环境的退化,对汉族和非汉族土著后代的生活反而产生了消极影响。

乾隆射猎图

第二,乾隆郑重地谈到要关心普通民众的福祉,在他统治之下,生活水平总体上提高了,人们在遇到危机时能够依靠国家的救助;与此同时,在他统治下,有二十多年却是历史上官员腐败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些官员的财富正是来自普通民众。

第三,乾隆毕生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也就是少数满洲精英的狭隘利益与多数汉人士大夫的要求之间的平衡,他一直强调一视同仁、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但是,他的行为却一直都是有利于满洲人和满洲官员的。

第四,乾隆在雄心勃勃的文化事业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其成果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享用;然而,应该认识到这些工程也毁灭了成百的文学与历史作品,乾隆还大量地删去了很多作品中不符合他利益的观点。

乾隆行猎

第五,乾隆竭力创造一统,并努力对他所谓的帝国重组施加控制,当时很多人都为这一成就而欢呼;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成干上万的人死去或是被杀,还有数以万计的人被俘,失去土地,他们的文化也遭到了劫掠。

所有这些以及其他一些悖论都是真实的。其中一些明确与乾隆个人做出的选择相关,而另外一些,乾隆则没有多少直接的责任。无论如何,它们都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正如本书所示,其中很多问题都需要乾隆及其群臣考虑:

第一,如何评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成本?

第二,如何将才俊纳人政府部门,同时还要保持官员的诚实可靠?

第三,如何在帝国某些族群的特殊利益与普世天下的帝国的关系之间取得平衡,以使之成为包罗万象的政体?

第四,在文化保护也导致了文化破坏之时,应如何评估包容性与全面性?

乾隆刺虎

第五,如何评估帝国统一的成本?

在这些问题中,并非所有问题都必然是乾隆统治下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已经为之努力了数个世纪。但是,这些问题在清朝暴露得非常突出,同时,这些问题在近代早期的欧洲各国也有凸显。在今天的中国(也不仅仅是中国),类似问题同样突出,只是形式各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或许可以称乾隆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统治者。

然而,乾隆本人毕竟不是一个近代统治者。想想乾隆的统治及其为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而付出的努力,我们一定要记得乾隆是一位皇帝,而非一位总统或是首相;他并不能代表人民的政治意愿。他的合法性并非来自选民或是公众的选举,而是来自上天。对他而言,这意味着他一方面不对任何人负责,同时又要对所有人、所有现象负责。作为普天之下的主宰,他认为是上天让他去掌控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乾隆自负地将自己装扮为儒家圣人、士绅文人、艺术鉴赏家、老于世故的精明政客,以及历史上永垂不朽的中国帝王的合法继承者。同时,他又将自己塑造为满洲勇士的典范,精于骑射,不畏惧任何人和猛兽;还把自己塑造为转轮法王,一个掌握部分佛教教义智慧的虔诚者。这些他都做得非常高调,却又令人信服,他还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向世界传播他的这些形象。然而,乾隆希望对帝国许多机构制度的运行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的热情让他总是无法理解在追求一个目标时,可能会影响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但即使自相矛盾,他还是要坚持寻求二者的和谐;有时他成功了,有时则失败了。

作为天下之主,乾隆帝当然对包括君王应该如何统治在内的所有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我们插入最后一个悖论,这就是他继承自父亲雍正的强化了的皇权,在他统治时期又遭到了削弱。尽管他遵守神圣的道统,也强调君主对先祖及尚未出世的后代的责任,但是,他遗留给儿子的皇权却日益削弱。应该说,乾隆最大的失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原有的统治实权日益流人大小官员之手。官中奏折制度日益失效让这些官员重新拥有了特权,他们得以检查皇帝的信件,并控制他的消息来源。皇帝偶尔也还能找到别的渠道得到他想要的信息,却并不能完全掌控那些讨厌的官员。另外,他对人的鉴别能力越来越差,导致错信了很多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和坤,其行为严重削弱了皇权。我们确实可以说,在这二十年中,政府高层中普遍存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和作风,国家的典章和制度再未恢复。这不仅使乾隆帝,也使他以后的嘉庆帝再也无法激励人们去无私地实践清朝前期的那些政治理想。就此而言,必须承认乾隆帝不只削弱了皇权,也削弱了国家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公平而言,中央权力的丧失并不完全能由乾隆个人掌控。至少,部分原因在于出现在大一统国家中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永恒张力。自公元前 3 世纪开始,中国各个王朝的中央势力总是不得不与地方势力展开竞争,这些地方势力寻求一定程度的自治,或是远离中央的统治。就像月相-样,有时侯中央的拉力较大,有的时侯则较小。在很大程度上,这有助于说明统一和分裂的模式缘何不断重复。这种动力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与清朝差不多大的统一政体,因此对清朝具有非常密切的认同。

我们先把这些成就、形象、矛盾和紫绕于胸的疑虑搁置一边,最后的一个问题是:乾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本书(欧立德《乾隆帝》)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答案:他聪明、勤奋和尽责,虚荣、冲动和易怒。他忠于家庭,尤其是他身边的女性。他热爱戏剧、音乐和大型庆典。他慷慨地奖赏英勇和尽责之人并特别敬重艺术天才。他会原谅判断失误和过失,尤其是对那些功臣,但是不能容忍愚蠢、怯儒或背叛,因此交替表现出纵容与严惩。除此之外,他也许还是个空想家,他相信历史一定会为他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并竭尽所能地(也许有些过于执着地)实现它。

有一个故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乾隆的人格。乾隆晚年时,将他做宝亲王时期曾经住过的重华官变成了一个小的博物馆。他令人将这里按照 1730 代前半期他与富察氏起居住的房间原貌进行布置,甚至将当年她的嫁妆之一一个大柜子搬到了这里。周围摆着他未登基时用过的各种物品:中间堂屋的东边是康熙皇帝赐给小弘历的礼物,而西边有两个柜子,展示他父母赏给他的各种东西。1795 年,乾隆下谕:

皆联潜邸常用服物。后世子孙随时检视,手泽口泽存焉,用以笃慕永思,常怀继述。是则孝之大者,正不在多为崇奉,以致蹈礼烦则乱之戒也。

我们或许会觉得,乾隆建立自己的纪念堂,放置那些私人的、对他个人有重要意义的物品,可能显得过于自负。不过,这个地方并不是为了标榜乾隆的伟大成就,而是为了表达他对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的怀念和敬意。还原重华宫之意,主要还是让他幻想时间可以永远停止在那个美好的时代,让他能够缅怀年青时代的美丽岁月。似乎唯有在这个特殊的地点,乾隆才可以告诉子孙那些无法留存史书的留恋话语:“假如你们真的想认识我,请到这里来,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东西都集中于此,都来自这些亲人,我是为了他们而奉献了一辈子的心血。”这也提醒我们,一个王朝,哪怕像大清王朝这样成功,毕竟还是一个家庭的事务,而一个皇帝哪怕像乾隆这般富有雄心,毕竟也还只是一个凡人。内容来自欧立德《乾隆帝》

1 阅读:27

山雁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