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地名来历

山雁说过去 2024-06-21 12:21:31

齐齐哈尔城1699至1911年,为清朝黑龙江将军府所在地。民国年间,为黑龙江督军府所在地。伪满时期,为龙江省政府所在地。1945年10月到1954年秋,为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政府所在地。1954年秋黑龙江、松江二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后,划归成省辖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中心。

齐齐哈尔是清初康熙年间启用的官用名称,又名卜奎,现又称鹤城。为了防御沙俄侵略势力南下,清中央早有修筑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等三道防御工程计划。据《锡伯族档案材料》记载,为修筑齐齐哈尔城,于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初奏请清廷当年七月二十三日正式批文下达·由当时任齐齐哈尔副都管的达斡尔族人马布岱率一千该族民工施工,于1692年竣工交付使用。

建城前,江西齐齐哈尔屯是总管办公的所在地,是北方政治中心。齐齐哈尔是齐齐哈尔屯名的沿用。

齐齐哈尔一词,是达语“齐齐仁"和“哈日”两个词干相加而成,达语正称应为“齐齐哈日”(QIEQHAAR)。“齐齐仁”指陡峭或高陡之意,是表达高度的形容词,指齐哈尔屯东、屯西及化木屯东的高岗。“哈尔”是达语“哈日”(达语无“尔”音),指“阻拦物”,属名动词。当年畜群夜晚在岗坡一带设的木栅栏里过夜,这种野外搭起的圈畜场称为“哈日”。“齐齐仁哈日”即“陡岗牧圈’之意。因当时外族官员将“齐齐仁哈日”音变为齐齐哈尔,达斡尔人也顺应官方称呼简化为“齐齐哈日”成为来龙去脉不清、不明其意的名称。

从达语语法讲,“齐齐”是表达高陡含义的形容词根,“齐齐”后附“仁”就变成形容名词,“哈”是个长元音,是表达“阻拦”的动词根,“日”是不表意的附属词,“哈”后附“日”,动词可变名动词。因此,固有的“齐齐”和“哈”的基本词根属于达语,这是无可非议的。

齐齐哈尔的别名叫卜奎(或卜魁)。史书记的“布枯”或“卜魁”,源于当时齐齐哈尔屯总管府的博克(《嫩流志》又记为百克:同属一人),曾任佐领和副总管等职。布枯、布库、卜库接近达语称呼,李克,百克、学苦、卜魁等,与达语称呼较远。卜魁是达语称呼“卜库之城”时的接连词“卜库衣”讹变所致。

布枯、布库、卜库本意是对摔跤能手大力士的尊称.又表达物体坚固之意,卜魁、博克、百克、李苦即布枯,都是源于齐齐哈尔副总管人名。

当清康熙皇帝暂缓中原用兵而顾及北疆抗俄之际调遣齐齐哈尔屯总管府博克率族丁东渡嫩江,为准备雅克萨反击战而修复旧驿站并备马备粮,迅速打通茂林至墨尔根的驿站递送,并逐步通往呼玛尔十九站。博克率丁驻扎的江东地方,后世称为卜魁村,他们边营驿站边农垦自给““布枯耕于此”来源于此。卜魁村早于齐齐哈尔木城之前就存在,卜魁存名约有310年的历史自清代修筑齐齐哈尔木城以来,达斡尔人不但是受命筑城而且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城,尤其是当时城中给养大都是依靠嫩水两岸的达斡尔村屯供应,齐齐哈尔城与达斡尔人的鱼水之情,一直传代延续至今日。从史记的“达呼里兵丁占半”,从楚勒罕到北关集市,一直到后世的城乡贸易、生计互补的历史,都是上述史实的明证。

民国年间,齐齐哈尔城居住着达斡尔社会各阶层人士,有清代八旗官员嗣裔,如庆同普、苍和忠、敖匡久、乔树人、海伦坡、双章京、孟定恭等,有躲避胡匪抢劫的大粮户及绅士,如鄂范五、金寿有、敖瑞增、鄂铁民、吴尉邦等,也有从事车店业的乔立本、李龙德等,还有从事出租马车拉脚的若干户百姓,城内达斡尔族住户约 40 余家。

解放后达斡尔族住城人口不断增加,现有2000余人。

0 阅读:6

山雁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