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为什么要为叔叔朱祁钰平反?是以德报怨还是政治需要?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3-09 20:58:47

堡宗朱祁镇和兄弟朱祁钰的恩怨一直是千年来人们非常乐意讨论的一个话题,二人上演的剧本也确实足够精彩曲折。

宣德十年,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在太皇太后张氏以及“三杨”的辅弼下,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小朱祁镇也被看护的很死。

但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朱祁镇也如笼中鸟彻底放飞自我。正统十四年,瓦剌进犯大同,一直以父祖为榜样的热血青年朱祁镇在大伴王振的撺唆下,御驾亲征。

谁料,土木堡一役,大明二十万精锐尽丧,朱祁镇也被瓦剌虏去。

为免瓦剌借皇帝之名骗开关防,更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与孙太后决定,拥立郕王、监国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瓦剌太师也先见阴谋破产,大怒之下携英宗扣关,于谦带领京城军民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朱祁镇的价值大幅缩水,也先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自认倒霉,为了最大限度的压榨大明前皇帝的价值,决定送还英宗。

朱祁钰在危机存亡之秋继位,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自然不希望皇兄返京,于是一拖再拖,不愿“回收”朱祁镇。

谁料,被派往瓦剌刺探情况的大使杨善或许是会错了意,或许是立功心切,竟然迎回了太上皇。

对于朱祁钰来说,太上皇这个烫手山芋他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于是将皇兄软禁于南宫七年。

在这七年之中,朱祁镇确实过得很苦,朱祁钰不仅将南宫周围树木全部砍伐,门上灌铅,禁止任何人探视,还时不时短缺太上皇吃穿用度一下,以至于钱皇后都不得不拿出做姑娘时的手艺,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

但朱祁钰没有让皇兄“意外”一下,还是让人大跌了眼镜,从这一方面来说,他并非一个坏人。

朱祁钰比较让人诟病的一点是,没有按照约定,百年之后传位给侄子,景泰三年,他就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这其实也算不得多大的恶迹,毕竟自己有儿子换太子很正常。

然而,朱见济却没有当皇帝的命,被立为太子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了,年仅八岁。

朱见深胆战心惊的过了一年,就重新成为皇太子的不二人选,虽然在随后的四年之中,没有重新被立为太子,但时不时的被拿到朝堂上争论一下,“备胎”的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

朱祁钰之所以没有下定决心复立其为太子,还是存着一丝对自己“能力”的幻想,毕竟当年“易储风波”自己贿赂大臣的窘态还历历在目。

可惜他自己的“能力”相当不争气,在此后的四年内再无所出。

总体来说,朱祁钰对待朱祁镇父子还是说得过去的,甚至是心存良善的。

但朱祁镇可不会这么想。

景泰八年,朱祁钰患了重病,一帮投机分子如石亨、徐有贞之流,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辟。

朱祁镇一登皇位,即展开了对朱祁钰“一党”的清算,于谦被暴杀于市,朱祁钰也死得不明不白。

朱祁镇还不解恨,不仅抹黑皇弟“不孝、不悌、不仁、不义,人神共愤”,还废其帝号,罢其皇陵,赐谥为“戾”。

跟一个死人“较劲”,朱祁钰的肚量可见一斑。

对于朱见深来说,既有先帝的“怨恨”在前,又有自己深受其害在后,按理说,是不可能给叔叔平反的,至少是不能在他这一代,然而成化十一年他就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重修其陵寝,为之平反。

是他以德报怨?还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兼而有之?

小编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政治需要

朱祁钰、于谦对大明是有大功的,这一点不仅朱祁镇父子清楚,天下臣民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但民心无疑是站在朱祁钰一边的,即便朱祁镇极尽抹黑之能事。

朱见深是需要于谦和叔叔这两块政治招牌的。

朱见深登基后,西南西北荆襄就先后爆发了叛乱,这时需要一件事来稳定民心。

给景泰那些旧部平反无疑是最有用,也是见效最快的,于是他先是祭奠了于谦,又召于谦之子于冕回朝任职,并迅速平反,赐谥号“肃愍”。紧接着,范九畴父子、陈循、范广等也陆续平反。

这些人都是朱祁钰时期的大臣,怎么也绕不过朱祁钰这个结。

成化三年,湖北一个地方官,率先为景泰帝喊冤,朱见深虽然以“先帝之事不宜妄加评价”为由拒绝了,但并未对喊冤之人施以任何惩罚,他的“冷处理”无疑加剧了这股“风潮”。

随后几年,更多的大臣上书为景泰帝平反,特别是一些刚刚平反的被石亨、曹吉祥迫害的大臣,都强烈要求给朱祁钰一个公正的评价。

于是给朱祁钰平反也就水到渠成了。

成化十一年,明宪宗下诏,景泰帝朱祁钰“勘难保邦,奠安宗社”,赐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

虽然比起其他皇帝的17字谥号,朱祁钰的7字谥号略显寒碜,但已经相当不错了。

朱见深的这一手也为他加分不少,“仁宣之治复见”就是对他最好的赞誉。

第二、内心肯定

对于朱见深本人来说,对于叔叔的感情是复杂的。

没有朱祁钰,他很可能不会被立为太子。

朱祁镇共有九子,朱见深虽为长子,但并非嫡子,他母亲是周贵妃,并非皇后。朱祁镇出征前,是孙太后强烈要求立朱见深为太子,作为交换才同意让儿子出征的。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又是皇太后以朱祁钰百年之后传位给朱见深为政治交易,才拥立朱祁钰为帝的。

如果没有朱祁钰这一杠子,变数就多了。

比方说,没有朱祁钰这个“长弟”,朱祁镇未必能“御驾亲征”。

没有朱祁钰,于谦和满朝文武很可能会花大代价将皇帝“赎”回来。

如果没有朱祁钰在位的八年,朱祁镇会不会再生几个嫡子?会不会废立皇后呢(无后为大,钱皇后无子,若非南宫囚禁患难与共,被废是大概率事件)?新皇后又生了嫡子呢?

封建王朝,子以母贵,朱见深能保住太子之位吗?

朱见深如果心里有数就应该知道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帝王哪有那么多的亲情,皇权高于一切。

他唯一的合法性来源就是他叔叔立他为太子,虽然储位曾失,但也让他在十年内成为朝堂上的“显眼包”,在“易储风波”前后,那些支持他的大臣日后成为他能够稳固太子之位的最大保障。

另外,朱祁钰这个叔叔对他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起谋害之心,留下了他这个对儿子储位最大的威胁。还在朱见济夭折后,数次有复立他的想法,尤其是在临死之前。只不过,他的身子太过于拉胯,年纪轻轻就病倒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人发动了夺门之变。

不过,朱祁钰让这个事多次在朝堂上争论“发酵”,无疑是保护了朱见深,也为他日后能够坐稳太子之位积攒了不少人脉。

再加上朱祁钰确实拯救了大明,朱见深对他是内心肯定,甚至感激的。

三、对父亲未尝没有怨怼

与对朱祁钰的感激相反,对于父亲朱祁镇,朱见深是有意见的。

对朱见深来说,叔叔无子,即使父亲不发动“夺门宫变”,皇位还是由他来继承,朱祁镇这个便宜老爹所有的儿子都威胁不到他。

而老爹插这一杠子,反而让自己白白耽搁了8年,还接了朱祁镇的一手“烂牌”,你说他能高兴吗?心里不骂老爹就不错了。

而这仅仅是其一。

复辟之后朱祁镇也有换太子的想法。

据《明史》记载,朱祁镇临终前曾问过内阁首辅李贤一个很操蛋的问题——一定要让太子继位吗?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

——《明史》

《明英宗实录》记载的更为详实,说朱祁镇将朱见深召到文华殿,给他看了几封奏折,历数他的种种过失,扬言要废掉他。

朱见深犹如五雷轰顶,连忙跪地解释。此时,内阁大臣李贤也求见为太子辩解,他义正严词的道:“陛下传位于太子,乃祖宗幸事,有佞臣离间陛下父子之情,实则另有所图”。

但朱祁镇还不满意,沉吟不语,李贤见状便“扶太子令谢”,朱见深便抱着英宗的双腿痛哭流涕,“抱帝足泣”,朱祁镇见太子如此孝顺,才算确定了他的继承人地位,“谗竟不行”。

几句谗言就能令朱祁镇对太子产生怀疑,可见在这八年里他和儿子的关系如何。

所以,对于违背父皇的旨意,为叔叔平反,朱见深是乐见其成的,至少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

不过,吝于孝道,他还是为父亲做了一番辩解,说先皇二次临朝时,有奸臣贪图功名,胡乱编造谣言和阴谋,所以才导致撤销了叔叔的帝位,后来先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每每感到遗憾和后悔,并按律依法处置了那些奸臣,但不幸的是,他还未来得及纠正这些错误,便驾崩了。

先帝未竟的遗愿,就由我朱见深来完成吧。

既为他父亲正了名,也为叔叔平了反,用心不可谓不深,朱见深也不容易。

0 阅读:57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