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肠炎系和滴虫性肠炎的分型治疗

恬恬说健康 2024-03-27 05:28:13

昨天谈了溃疡性结肠炎,今天谈谈霉菌性肠炎系和滴虫性肠炎。

霉菌性肠炎系慢性消化道疾病,易反复发作。临床症状有腹痛,尤以少腹痛为多见,便后腹痛减轻。大便稀溏,每日1~10次不等。多数病人大便中夹有白色粘液,少数患者有便秘或便秘与大便稀溏交替出现。伴有腹胀,食欲差。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霉菌++~+++,无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均有白色念珠菌生长。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以白色念珠菌致病为最多见,常因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滥用广谱抗菌素导致肠道内正常菌群生长失调所致。

霉菌性肠炎属于祖国医学“下痢”、“泄泻”范畴。发病原因以脾胃湿热内蕴和感受寒冷侵袭为多见。治宜清热燥湿,解毒杀虫。

方一:苦参粉2克,云南白药1克,共拌匀,为一次量,每日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

方中苦参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的作用,中医常用于治疗肠蕴湿热及血痢热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苦参有抗皮肤真菌及滴虫等作用。本病常缠绵难愈,久则生瘀,故配用云南白药祛淤止病。

方二:苦参30克,白头翁12克,秦皮10克,千里光30克。水煎服。

方三:黄柏60克,青黛40克,肉桂10克,冰片2克。共研成极细粉末,加300毫升温开水再加热,使药粉溶于水,作保留灌肠20分钟。

滴虫性肠炎又称肠毛滴虫病,是常见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脐周压痛),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黄色稀溏,或黄色水样便,或脓血粘液便,日泻4~10次,大便常规(连续几次)检查可见满视野肠滴虫,脓细胞、红细胞++~+++。

本病常按肠炎治疗而忽视肠滴虫的存在,因此,进行实验室检查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以免延误治疗。

滴虫性肠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虫泻”范畴。系湿热毒邪侵滞肠腑。若滴虫感染日久,还可损伤脾肾之阳。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方一:鸦胆子6克(研粉吞服),葛根3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莱菔子10克,薤白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方二:苦参30克,槟榔12克,苦楝皮10克,石榴皮10克,乌梅15克,百部10克。水煎服。

方三:仙鹤草45克,白头翁45克,广木香12克,辣蓼20克,凤尾草20克,铁苋菜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方四:仙鹤草45克,白术10克,草果仁10克,木香10克,吴萸10克,补骨脂10克,法半夏10克。水煎服。

注:仙鹤草能杀肠道滴虫,故方3、方4均重用仙鹤草。

方五:雷丸12克,川楝根皮12克槟榔12克,仙鹤草30克。用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待降温至40℃后,作保留灌肠,每日一次,保留灌肠时间,可由2小时逐渐延长至10小时。

加减:肠胃湿热偏重,加苦参、白头翁各30克;湿浊偏重,加草果6克、厚朴12克;脾肾阳虚,加蛇床子30克。

方六:蛇床子30克,白术12克,苍术12克,黄柏10克,甘草3克,干姜10克,苦参15克。水煎服。

注:蛇床子性味苦温,能杀虫治癣,驱风燥湿,壮阳补肾,治疗滴虫性肠炎有效。

0 阅读:43

恬恬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