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错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6-23 13:24:37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一直以来饱受一线老师争议,因为再会教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送进大学。然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啊,如果这句话错了,那么,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把教育人放在首位?

所以,这句话没有错,错误的是以统一标准衡量人才的教育作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有短处。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成绩却很差,放在今天的教育体制里妥妥的后进生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也介绍了自己受教育的经历:自己擅长英文写作,讨厌拉丁文和数学,而且成绩很差。用今天的中高考眼光来看,也是后进生无疑。高中都考不上,又怎么可能读大学?

长久以来,以综合成绩排名来选拔人才的做法使得教育走进了一个极端:门门功课都要学好,直接导致门门功课都学得很肤浅,学科精神更是停留在文本做题,而且,随着学科逐步增多,学生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同时,学不好的也就越来越多。可以说,国内教育的宗旨不像是在培养人才,更像是用极端苛刻的标准去淘汰人才。

纵观古往今来各行各业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追求的不是门门精通,之所以能取得超越普通人的成就,往往只是沉醉在某一个学科的某一方面成就。王羲之出名,只是因为执着行书;李白只是擅长写诗,未见其辞赋小说成就,更没听说过李白有什么样的科学发明和创造了;贝多芬和莫扎特等可有文学作品或者科学发明存世?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可有其他方面成就?

诚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如果把心思用到文学作品创作上未必不能有所成就,然而,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用在了对自己喜欢领域的全身心投入。

也正是懂得了全身心钻研自己喜欢的领域,投入比正常人更多的热情和时间,才让他们的成就超越了正常人。

反之,语文让人学好,数学也要人学好,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也要让人学好。当前这种追求综合成绩排名都要靠前的做法,恰恰忽视了让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投入更大的专注与热情。

正是这种看起来是在追求卓越的做法,让中国的受教育者迷失了自己的治学方向,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其实只要把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长、爱好发挥到极致即可!要求越多,受教育者在喜欢领域内投入的时间就越少,国外的孩子只要专注于学好一门或者几门自己胜任的学科即可,国内的孩子却要同时把精力分散到七八门学科精神已经变质的考试学科,国内的孩子再聪明,投入精力再大,能培养出国际一流的人才吗?

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确实没什么毛病!同时,如果教育的人才培养价值观发生了错误的话,所有的语文老师教不出一名文学思想人才,所有的理化生老师也教不出一名掌握科学实践探索的人才,音美老师也教不出一名富有创作精神的艺术家,是不是就说明所有老师都不会教?

还有一句更值得大众深思:或许不会教的老师,只是因为错误的高考价值观、错误的人才评价导向!

0 阅读:0

踏浪乘风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