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之谜:权力糜烂狰狞面孔下挚友阋墙前景恸哭,国家陷入动荡

保言包语 2024-03-23 22:54:37

和开国皇帝做发小是什么感觉?卢绾:可以直接封王,但是无法善终

卢绾被封燕王的真正原因

公元前202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长安城的皇宫中,正和群臣商议一件要事。当时,燕国的燕王臧荼刚被诛杀,燕王之位空缺。刘邦征求大臣的意见,看谁最适合出任新的燕王。

很快,大臣们就推荐了几个人选,比如曾在讨伐臧荼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绛侯周勃。但更多的大臣则毫不客气地直接将太尉卢绾的名字说了出来。

从表面上看,刘邦好像在虚心征求大臣的意见。但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他早已将燕王之位预定给了卢绾。那么,刘邦为什么要优先考虑卢绾这个功绩并不突出的人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卢绾与刘邦是老乡好友,感情之深厚可以说是出于私交。两人自小就是无亲无故的好朋友,一同长大、一同逃亡、一同打天下,可谓是生死与共。对于刘邦来说,卢绾比兄弟还亲,是最亲密的知心人。

从这个角度看,封卢绾为燕王其实是刘邦对挚友的一种重用和嘉奖。燕王虽非最高爵位,但在诸侯王中已属上乘,地位仅次于太子。可见刘邦对卢绾确实是全心全意的重视和信任。

另一方面,卢绾本人其实也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过一些功劳。比如在征讨臧荼的战役中,他以将军的身份随军出征,尽管只是打了小小酱油,但毕竟算是参军有功。

更重要的是,卢绾一直跟随左右刘邦,担任过太尉、长安侯等要职,可以说是刘邦最亲密的心腹之一。从帮扶刘邦逃亡漂泊到雄踞中原,他都陪伴在左右,贡献虽不能与功勋戚赵相提并论,但在精神支持上恐怕更为刘邦所钟爱。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封卢绾为燕王也是一种对其忠心耿耿、多年追随辅佐的奖赏。既体现了刘邦私人好感和情谊,也是对卢绾对汉朝有功的嘉许。

不过,如果单单从功绩来评判的话,刘邦封卢绾为燕王无疑会显得有些突兀。毕竟一些大功臣如曹参、樊哙、韩信等人的战功赫赫,为汉朝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地位似乎应当更高一些。

所以有评论认为,刘邦此举其实是因为私交而有些铺张挥霍,将禄位分得有些不太公平合理。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刘邦的一种亲信用人,对心腹们有些过于重视和迁就了。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封卢绾为燕王的做法,虽然出于私人友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公正性,并埋下了后患。正所谓物极必反,这一做法最终却为卢绾的悲惨结局添砖加瓦。

总的来说,卢绾被封燕王是出于刘邦对其私人友谊的重视,以及对其多年追随辅佐的奖赏,并非单纯依据功绩大小。这虽然体现了刘邦对朋友的珍视,但也不免有些主观武断、铺张挥霍之嫌。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反思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统治者颁赐爵位完全

可以凭个人好恶,权力过于集中,极易滥用。相比较而言,现代的制度设计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爵位应该严格依据客观功绩、能力评判,而不是出于私人好恶施加。

张胜使命的争议性

在卢绾被封燕王后不久,燕国内部便发生了一些波折。当时,刘邦征讨韩王陈豨的叛乱已进入尾声,陈豨见大势已去,只得求助匈奴以图翻盘。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卢绾的耳中。

作为燕国的燕王,卢绾当仁不让,决定派遣一位名叫张胜的亲信前往匈奴,希望能劝阻匈奴不要插手陈豨的叛乱。可是,张胜一路跋涉到达匈奴之后,却发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直接改变了整个局势的走向。

根据史载记载,张胜在匈奴并没有见到当时的冒顿单于,而是遇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自然对汉朝心怀怨恨,他向张胜诉说了一些离间卢绾和刘邦关系的话。

臧衍的大意是,卢绾此时能被重用,完全是因为刘邦想利用他来对付陈豨、防范匈奴。一旦陈豨的叛乱平定,卢绾就会像其他异姓诸侯王那样被刘邦除掉。所以,张胜和卢绾现在如果不想被祸及池鱼的话,就应该暗中勾结陈豨和匈奴,共同反抗刘邦的统治。

张胜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但臧衍的话却像是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张胜开始觉得臧衍说的这些未尝不可能发生,于是他便改变了主意,开始在卢绾、陈豨和匈奴之间牵线搭桥,暗中勾结了三方力量。

按理说,张胜本应履行卢绾的委托,争取劝阻匈奴不要插手陈豨的叛乱。但他却被臧衍的一番话说动,开始做一些出乎卢绾意料的事情。究竟张胜是完全出于私心,还是真的被臧衍的话说动了?这就存在一些争议。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胜背信弃义,把卢绾的委托抛诸脑后,开始混水摸鱼、做起了幕后黑手,确实存在某种私心。他本可能是希望借此机会获得匈奴的重用,在匈奴那里谋求一个更好的出路。

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臧衍的离间确实在张胜心中播下了恐惧的种子。作为刘邦的心腹之一,张胜深知刘邦除掉异姓诸侯王的做法。他没有把握卢绾是否也难逃这一命运,而且一旦卢绾倒台,自己的下场也要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他的做法,也可能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无论如何,张胜背信弃义,对于卢绾和刘邦的关系已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他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匈奴插手汉朝内乱,使得陈豨的叛乱进一步扩大,对汉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冲击。

从这一点上看,张胜显然是罪无可恕的。他完全可以坚持卢绾的委托,耐心等到陈豨被平定,再向刘邦解释自己的担忧和疑虑,而不是擅自做出这种危及国家安全的事情。

不过,张胜的这一做法,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汉朝内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臧衍作为战败方,为什么能够轻易接触到张胜并进行离间?汉朝高层对异姓诸侯王采取严厉镇压的做法,是否也埋下了后患?这也引发了一些有关当时政局的争议和反思。

总的来说,张胜这一使命的确存在一些争议性。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被蛊惑,他都做错了事,并为后来的事态恶化推波助澜。但这也折射出了当时政治局势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卢绾与陈豨、匈奴的关系之谜

在张胜出使匈奴并被臧衍离间之后,整个局势开始出现戏剧性的反转。按照张胜的调停,卢绾、陈豨和匈奴三方似乎开始勾结在一起,暗中反对汉朝中央的统治。

从表面上看,卢绾率领燕国军队奋勇出击,与陈豨的部队遭遇激烈战斗;与此同时,匈奴也开始在边境骚扰,不断对汉朝的军队发动进攻。一度看似卢绾、陈豨、匈奴三股力量相互勾连、令人防不胜防。

但实际上,这场看似激烈的战斗,损失却都不是特别大。更让人费解的是,无论汉朝朝廷如何出兵征讨,都无法彻底剿灭卢绾、陈豨和匈奴的势力。

这就使得很多人开始怀疑,卢绾是否真的与陈豨、匈奴勾结在一起,暗中谋反?还是仅仅被人诬陷了?围绕这一问题,史家们的论述也存在较大分歧。

有的史家认为,卢绾作为刘邦的心腹知己,对汉朝抱有深厚的感情,绝无可能真的背叛和谋反。他之所以会卷入这场争斗,很可能是被外人诽谤陷害,成为了牺牲品。

另一些史家则持不同观点,认为卢绾的确与陈豨、匈奴暗中勾结,准备对汉朝中央政权发动反击。因为当时汉朝已开始废黜和镇压诸侯国王,卢绾作为异姓王也怀有极大的危机感,所以才会选择联合别的异己力量,寻求保护自己地位的机会。

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单从史料上看,确实存在一些矛盾和疑点。

比如张胜作为卢绾的亲信,就是他最先背信弃义,暗中勾结陈豨、匈奴。卢绾后来是否也觉得信任不足,由此被张胜彻底拉下水?

再比如,汉朝一度派出大军准备征讨卢绾,那是否就说明中央已掌握了卢绾叛乱的确凿证据?但如果真有叛乱,为什么损失都不大?

还有一种可能是,双方其实都在演戏,迷惑彼此。卢绾是在试探汉朝的态度,看看中央是否还信任自己;而汉朝则是在佯装出军,试探卢绾的忠诚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谨小慎微、心存疑虑,才导致矛盾一发不可收拾。

从现存的一些史料记载来看,刘邦本人其实是相信卢绾的。当有人前来说卢绾勾结外族的时候,他并未轻易被说服,还曾亲自派人向卢绾确认情况。直到最后,他都在等待卢绾能亲自给他一个解释。

这从侧面也说明,卢绾与陈豨、匈奴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只是一些无心之过、误会之举,并没有到达叛乱的地步。两人之间也只是产生了一些隔阂和猜忌,并非不可弥补的裂痕。

不过很遗憾的是,后来吕后插手此事,将原本可能只是一些小矛盾彻底放大、引向了难以回转的地步。这才造成了卢绾最后不得已远遁匈奴,与刘邦渐行渐远的结局。

总的来说,卢绾与陈豨、匈奴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一些不可抵赖的事实,也存在着一些瞎传和无心之过。双方之间的猜忌、隔阂以及一些第三方的推波助澜,才使得整个事件一发不可收拾,难以回转。这值得我们冷静反思和深思。

审食其在卢绾事件中的作用

在卢绾事件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个人物扮演了关键且值得质疑的角色,他就是审食其。作为吕后的心腹亲信,审食其无疑是代表了吕后的意志和利益在其中介入操作。

从史料记载来看,审食其曾两次被派遣前去传达刘邦的旨意,让卢绾速速前往长安觐见。而卢绾却以身体"有疾"为由,拒不赴召。这让刘邦对卢绾产生了极大的猜疑和不信任,为后来的事态恶化导火索。

当时,审食其为什么会被派遣传旨?吕后是否存在什么目的和企图?这就需要我们回溯一下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据史料记载,当初汉朝获知卢绾可能与匈奴勾结的消息,是来自一些遭匈奴俘虏的汉朝将士。这些俘虏显然是有意无意地在污蔑卢绾,以此混淆是非、离间朝野。

但刘邦作为昔日的老友,本来是不愿相信这些流言的。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吕后的亲信审食其被派遣前往燕国召见卢绾,结果见卢绾拒不前来,使得刘邦对卢绾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从这一点来看,审食其很可能是在有意中伤和离间刘邦与卢绾的友谊。他或许在传达旨意时故意吓唬、威胁卢绾,导致后者不敢前往长安;又或者在向刘邦回禀时故意渲染和夸大卢绾的一些"疑点"。总之,审食其的这一行为让矛盾白白激化升级。

而吕后为什么要这样做?从野心和私心来说,吕后想要稳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先除掉刘邦身边这些心腹重臣。作为刘邦最亲密的知已,卢绾无疑是吕后必须除去的障碍之一。

所以,吕后很可能是希望通过审食其的这一行为,成功离间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制造嫌隙和裂痕,为日后除去卢绾曲线铺路。

不仅如此,史载还记录了审食其曾遇到一个自称卢绾的门客,对方说出了一些对刘邦不满的话。很明显,这个所谓"门客"就是吕后为了诽谤卢绾而安排的,审食其作为吕后的心腹自然是在这场阴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这一系列操作来看,审食其显然是在刻意渲染、放大矛盾,从中制造分歧和对立,为吕后除去卢绾扫清障碍。他本该客观中立地完成传旨任务,却被私心和野心冲昏了头脑,做出一些千古罪过的事情。

当然,审食其的所作所为也折射出了吕后这个人的心机算计和权术熏心。她为了权力,不惜利用这种卑鄙手段,离间君臣、拆散朋友,实在是可憎到了极点。

正所谓一人难虚万人心,审食其之所以会做出这些事,很大程度也是受了吕后的影响和蛊惑。但无论如何,他终归是亲身参与者,扮演了绝对的罪恶角色,也因此在史书上遗臭万年,被世人所不齿和唾弃。

总的来说,审食其作为吕后的亲信,在卢绾事件中所做所为极为值得质疑和批评。他在关键时刻刻意渲染和放大矛盾,让本可以化解的隔阂变成了难以弥合的鸿沟,给汉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动荡。我们不能不对这种虚伪、阴险的品行予以谴责。

吕后介入的动机与手段

在卢绾事件的演变中,吕后无疑是推波助澜、罪魁祸首的关键人物。作为汉朝开国皇后,吕后原本应该体现出妇德淑操、助纣为虐的高尚品德。但她却展现出了极为世俗化的一面,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最终酿成了大祸。

吕后插手卢绾事件的根本动机,就是她对权力的极度渴望。自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来,吕后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力图掌控朝政大权。而身为皇帝知心好友的卢绾,无疑是她肃清异己、夺取政权的一大阻碍。

从某种程度上说,吕后介入卢绾事件纯粹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私心在作祟。她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将刘邦和卢绾撕破脸,让后者万劫不复,以此打垮刘邦身边最后的心腹重臣,为她今后的一统朝纲扫清障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吕后采取了一系列非常卑劣的手段,可以说是穷凶极恶、罄竹难书。

首先,她安插了亲信审食其前去"传话",故意渲染卢绾"有疾不能觐见"的嫌疑,让刘邦对卢绾产生猜忌。这是最直接导火索,使得矛盾白白激化升级。

其次,吕后又安排了一个所谓"卢绾的门客"去污蔑诋毁卢绾,说他对刘邦心怀不满等等,从而进一步刺激双方的裂痕。

再次,吕后可能还暗中挑拨、支持匈奴一方,让卢绾看上去更像是与外族勾结作乱的罪人。这使得原本可以化解的矛盾变得无解,走向了决裂的地步。

从这一系列阴谋诡计来看,可以说吕后是出尽了洪荒之力,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除掉卢绾这个心腹大患。她的做法完全是违背了仁义道德,是一种罔顾国家民族利益的纯粹私欲行为。

更为严重的是,吕后的这些做法直接影响和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基础,给朝政带来极大动荡。

毕竟,卢绾作为刘邦最亲密的知心人,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他一旦倒戈相向,勾结匈奴作乱,汉朝就将分崩离析。即便卢绾最终选择远遁匈奴,这种大臣背叛、离间朝野的局面,也给汉朝的权威和统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从这一点说,吕后完全是把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她的所作所为无异是在极大地削弱和破坏汉朝这个当朝政权。可以说,她的祸国殃民之罪,是难以饶恕的。

当然,吕后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她在当时的特殊地位。作为刘邦的皇后,她地位超然,受人拥戴。加之刘邦当时正忙于馆陶事务,朝政自然落入吕后一人之手,她更是如鱼得水、为所欲为。

总的来说,吕后介入卢绾事件绝非什么无心插柳,而是有着一种扭曲的、令人发指的动机和野心在内。她为了夺取朝政大权,不惜利用卑劣手段离间君臣、拆散挚友,其所带来的危害对汉朝而言是致命的。我们有责任为此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0 阅读:36

保言包语

简介:从历史中窥探生活,从生活中回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