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心理恐艾,艾滋病学术大会传来消息,窗口期判断以国标为准

恐艾干预心理 2024-05-15 21:49:39

第九届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百花齐放,今年出了大量的成果。相对于艾滋病感染者的治疗关怀和艾滋病毒的研究,艾滋病恐惧症在艾滋病广泛领域只能算是一个极其小众的部分,因其干预周期长,前期见效慢,又属于交叉型学科,专业从事艾滋病恐惧心理方向研究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目前参与艾滋病恐惧支持的志愿者大多由有既往恐艾史的恐友兼任。绝大部分恐艾症患者都需要一对一的个案化介入,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恐艾波动期这一个难点上对咨询者和提供咨询服务的医生,老师和志愿者都有较大的精神内耗,用以脱恐的恐艾干预指导技术并非是网络上大家所认为“做一个绝对保证”,类似的支持性技术,如何提高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的恐艾干预经验和多种对应脱恐指导策略,避免大家只会进行简单保证,是我们将在今明两年继续进行恐艾干预研究的重点。

个体很重要,每一个恐艾者都需用心关爱

上一篇文章发布在公众号和官网以后,有好几位艾滋病恐惧咨询者朋友关注到了文章中阐述的艾滋病的社会窗口期问题,有的能够对社会窗口期进行理解,知道可能不是对个人个体来谈论的说法,而有的恐友一看怎么又多了个说法,就开始脑袋疼,并且追问那么艾滋病检测判断标准应该以生理窗口期为准呢,还是以社会窗口期为准,陷入了两难境地,让自己内心出现了冲突。那么张老师先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澄清,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就算是一篇文章,同样的文字,可能看文章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心态,以及当下所处的境地不一样,都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其实所谓“社会窗口期”是一种相对于“心理窗口期”的近似说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作个体进行艾滋病检测排除感染的时间节点,它其实更像是国家建议每一个有高危史的个体都能在一周左右采用核酸合并四代的方式去检测,就能知晓自己有没有感染,而不是没有艾滋病高危防范意识,没有检测概念,高危有可能导致自己被感染后,继续再次高危,从而导致艾滋病毒持续传播。如果一个人高危以后,一周内不再高危,一周后再去检测,发现问题积极治疗,那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将可以完全被切断,社会层面就不会再有新发感染者出现了。

金标准的推行者,艾滋病检测领域的大咖

所以针对恐友个体有意义的窗口期,生理窗口期是大家需要知道的唯一用作评估个体艾滋病高危感染风险的窗口期,每一个具有艾滋病高危感染风险的恐友以国家诊断手册上的标准为准就行了,一旦在高危行为后1-3周左右,采用具体的方法进行检测可定大局,即基本排除艾滋病的感染风险。而心理窗口期是恐友们自我设置的一个预期排除时间节点,有部分恐友可能心理相对健康,结合自身情况,参考专业医生在详细了解自己行为以后,给了具体的结论设置一个时间跨度并不那么长的心理窗口期。但有部分恐友可能天生谨慎,有完美主义倾向,他非得给自己设置一个半年的检测节点作为自己最终排除的节点,我们认为站在他的个人人性的角度,他有自己选择艾滋病检测节点的自由,只是站在艾滋病防治工作者的角度,我们觉得将心理窗口期无限延长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伤害,一方面既可能保证到排除率,另外一方面也不至于心理持续应激导致心理创伤的形成。

张老师个人认为,心理窗口期更多是艾滋病恐惧恐艾咨询者给自己的一个安全强迫仪式感,有的艾滋病恐惧恐友“故意”将自己的心理窗口期设置的过长,或许和他自身对自己做过一些行为有着极大的负罪感和愧疚感,想借此惩罚自己,承受更多痛苦,吸取教训,力图让自己卧薪尝胆,今后再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同于恐艾干预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无意识反应属于恐艾心理干预评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是所有艾滋病恐惧恐友想彻底脱恐,需要利用学习精神分析方法进行改善和解决的。

阳光正好,中心实地咨询室的温馨一角

这一篇文章重点反馈了艾滋病恐惧恐友们阅读上一篇文章形成的一些误区,大家还有什么在脱恐道路上对恐艾认知出现的错误,都可以积极反馈,希望张老师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能够被正确的理解和消化,促使大家成长,减少因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出现反复性的波动。下一篇文章,咱们将继续讲艾滋病学术大会上一些值得艾滋病恐惧恐友关注的信息点,祝各位越来越好,中心作为实体脱恐机构,永远是大家脱恐背后最值得托付的靠山。

0 阅读:1

恐艾干预心理

简介:优秀防艾组织 专业脱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