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让放炮,就觉得没了年味?这是2700多年的文化

锁燕文化 2024-03-19 00:04:45

我们中国人的年俗,大多有地域之分,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然而,过年时燃放鞭炮,却似乎不分大江南北,是众多年俗里最有存在感,也最热闹的。

尤其近年来,各地禁放鞭炮。

很多人这时才发现,过年要不放几个炮杖听几声响,别说年味了,简直一点意思也没有。在我们中国人心里,为什么过年放鞭炮,有这么深的执念?

这就要从2700多年前说起了。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诗经·庭燎》

爆竹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叫作庭燎。所谓庭燎,就是在院子中生一堆火,然后搞点什么仪式。

据此计算下来,距今已有2700多年。

实际上,早在上古时期,为了保留火种、驱赶野兽,人们就有在住处燃篝火的习惯。当这种习惯成为一种仪式,也就是庭燎之后,人们逐渐发现烧竹子时的爆裂声,更符合节日的热闹气息。

于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新年开门第一件事,便是爆竹。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

——《荆楚岁时记》

隋唐时期,火药被发明了出来。到了北宋年间,便有了用火药充填的爆竹。当时的人们,还用纸筒和麻茎裹上火药,然后编成串,称之为编炮。

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的东京汴梁城,在除夕夜的晚上:

“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

——《东京梦华录》

火药爆竹的出现,使得不产竹子的地区,在除夕这一夜,也可以燃放爆竹。于是,逐渐不分大江南北,大家新年开门第一件事,便都成了生一堆火,然后燃放爆竹。

就这样,到了清朝的时候:

“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

旭日当窗,爆竹在耳。”

——《燕京岁时记》

过了午夜12点,爆竹声此又起,彼还未伏,满夜空烟花缭乱。一直到天光放亮,爆竹声还在响个不停。

这才叫过年,这才叫热闹。

一大家子人,亦或街坊四邻,生一堆火,放几串炮。一边烤着火,一边看空中的烟花,絮叨些家长里短,自有一番热闹的情味。

等到天光大亮,打开门走出去,空气里四处弥漫着硫磺味,比喷洒多少消毒液都更杀菌。所以说,中国人过大年,为什么热衷于放鞭炮?

图的就是一份喜庆,图的就是一份热闹。

此外,还有源于对火的崇拜,从而沿袭2700多年的庭燎习俗。光就这一份传承,岂是旁的什么人能够理解的!所以,借口防火防灾,甚而防止空气污染等由头,禁止过年燃放鞭炮,根本就如因噎废食般可笑。

这种行为,不能简单的说是在愚民,却也难免有亡我文化之嫌。

大家说是不是?

本文为“索彦读诗书”原创,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并转发。

0 阅读:0

锁燕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