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志愿军伤亡加大,毛主席看出苗头不对,点名让一人火速去朝鲜

近现代史源 2024-06-08 08:47:28

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连战连捷,不仅把战线成功推到了三八线以南,更是歼灭了联合国军大批有生力量,战役交换比方面明显占据优势。但从1951年的第四次战役开始,我军伤亡逐渐加大,尤其第五次战役:原本是我方组织的主动进攻作战,结果志愿军歼敌约6.7万人,自身损失却高达7.5万,这引起了志司和北京方面的高度重视。

再这样按部就班地打下去,就会越发显现出颓势,朝鲜半岛的局势可能将再次凶险起来,这无疑是中朝两国不愿看到的。为什么前三次战役打得那么好,越往后越难打呢?其实是有必然性的:就硬实力而言,联合国军的军兵种及装备水平,远超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这是客观事实。

前三次战役能够取得巨大战果,也是有具体原因的。联合国军早期情报不准,对于中国军队的出兵规模有着严重误判;而在此前的历史上,美国人没有与擅长机动战法的我军交战的先例,对于志愿军的迂回包抄非常不适应,一度损失惨重。但在第四和第五次战役中,反应过来的美国人,战术打法上已经颇有心得,再加之敌人固有的火力和空中优势,导致志愿军部队变得吃力。

毛主席曾评价过,美军装备占优但战斗意志不如志愿军;我军的特点则是“气多钢少”。伟人的看法,很中肯。1951年对于战场形势的变化,毛主席有着清晰的判断,想要成建制地消灭美军,难度非常大,接下来战局很可能将向着阵地战发展。而要在火力不对等的条件下打好阵地战,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主席当即想到一个人,要求他火速入朝。

这名得到毛主席钦点的干部,名叫王耀南。跟那些动辄指挥十几万兵马的前线大将们比起来,王耀南似乎有点名声不显;单纯论军事能力,他也指挥不了那么多部队。但就是这个王耀南,却有着多数将帅所不具备的特殊本领,毛主席对他印象极深。此时的王耀南正担任绥远军区参谋长,虽挂名“参谋长”,但他真正的才能并非出谋划策,而是阵地战所最需要的“技术”。

在人民军队里,王耀南被誉为“工兵之王”。他从小出自矿工家庭,跟着父亲在实操工作中了解地质知识和爆破技术,对这一类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16岁时的王耀南,爆破水平已经非常了得,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担任爆破队副队长。随着革命经历的深入,王耀南对于坑道战法的研究越来越深:既可以用来攻城爆破,也可以用在阵地防御战上,还能保障地下后勤补给线。

借助王耀南的特殊本领,抗战黄崖洞之战,八路军300人顶住鬼子6000人;解放战争打运城,徐帅的队伍在几乎没有重炮的条件下,靠土工作业顺利破城。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王耀南是各战区抢着要的奇才,能够大大降低作战难度,取得奇效。建国后对付联合国军,王耀南的能力同样是敌人难以限制的。朝鲜战场要打阵地战了,怎么能少得了他?毛主席钦点王耀南去前线。

1951年-1952年间,王耀南带领志愿军工兵,挖空了朝鲜半岛三八线附近的山体,美军的155毫米榴弹炮和203毫米榴弹炮,以及空军战机的航弹,在这样的强大工事面前只能盲目轰炸、浪费弹药,对志愿军有生力量的杀伤有限。可以说王耀南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抹掉了敌人的武器优势:我的装备不如你,但你的装备对我没用。也正因为阵地战能够相持住,谈判过程中我们才有底牌,无论战场还是谈判桌上,都坚守住了三八线,最终赢得这场“立国之战”。

1955年王耀南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虽然军衔不算突出,但军界都知道他的厉害。后来他继续深耕工程兵领域,研究成果斐然,曾出任过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职务。很多读者小时候都看过《地雷战》、《地道战》,这两部经典老电影,当年拍摄时都是请王耀南将军来当专业指导,国内没有人比他更懂这一类打法。有这位我军工程兵鼻祖把关,难怪影片拍得真实而精彩。1984年11月,我军传奇将领王耀南病逝。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4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