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被撤职后,老战友纷纷对他避而远之,只有一位元帅肯出手相助

近现代史源 2024-06-02 15:26:32

1977年,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被撤职审查,直到1982年才有正式结论:他被认定为“两案”从犯,但免予起诉、开除党籍并退出现役。丁盛在1976年8月与上海造反派头目有过牵连,延安饭店的一场面谈之后,丁盛再也难以洗刷嫌疑。1982年后,丁盛夫妇被安置在江西南昌的一处干休所居住。

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丁盛,不久后突发心脏病,昏倒在南昌街头,经过及时救治恢复了意识。老将军醒来后嚎啕大哭,认为自己已到晚年,最要紧的是恢复声誉、特别是党籍,为此他开始寻求帮助。但社会形势刚刚稳定下来,丁盛的案件在军内无人不知,哪个老战友肯不避忌讳地帮他申诉呢?几乎所有人都避而远之。

丁盛向组织解释:76年会见马天水等人,是为帮助廖汉生同志安排上海住院事宜,出于礼貌在当地短暂接待了他们,但自己并未有任何越界言行。然而延安饭店的那次会面过程,没有其他人能够给丁盛作证,马天水、徐景贤他们早在审查初期就供出了丁盛,说丁盛让上海造反派“防备60军,早做准备”。所以丁盛本人的辩解缺少证据支撑,组织上难以采信。

为了证明清白,丁盛甚至写信联系当事人之一徐景贤,希望他能澄清当年在延安饭店的事情,帮助自己平反。将军的想法有些过于简单:徐景贤被关押多年后能获得自由,也是非常艰难的,要让他自己推翻之前的供词,岂不是又会陷入风波、结果难料?事实上在丁盛几次去信之后,徐景贤不光没有答应帮他作证,甚至连一封回信都没有写,显然他已经不想再牵扯到敏感事件中了。

1982年丁盛申诉时,只有一位开国元帅,很仗义地为他讲了好话,还专门批了张条子,安排相关部门尽快落实。这位元帅就是“厚道人”聂荣臻。聂帅是丁盛在晋察冀根据地战斗、工作时的老上司,彼此有交情;丁盛进京寻求帮助,很重要的一个拜访对象就是聂帅。当然,这并不是说聂荣臻会念着私人情分,不管真相如何就去帮丁盛的忙,老帅一向是公私分明的。

聂荣臻非常了解丁盛,但七十年代丁盛被查前后,聂帅远在北京,无法对事情给予评价。在给总政治部的批条中,聂荣臻指出:丁盛战争年代能力强、战功高,尤其对印反击战时有贡献,应当依据政策给予适当照顾,并认真调查相关经过。条子批得很严谨,聂帅虽然要求“照顾”丁盛的生活,却没有给他打包票,老帅的言行还是很公道负责的。结果在一番运作后,丁盛的生活补贴确实有了提高,并且被给予正师级干部医疗待遇,这跟聂荣臻的“关照”有很大关系。

不过丁盛的党籍和名誉,始终没有恢复。这个案件太敏感,六、七十年代受到相关集团打击迫害的干部众多,并且丁盛当年身处高位时,不太擅长维护上下级关系,有意无意地得罪了一些人,导致“出事”后个人处境非常艰难。那聂帅为又什么愿意管这件事,并且一定程度上帮到了丁盛呢?

一方面是老战友的感情在那里,聂荣臻向来爱惜下属,尤其是对待老晋察冀的同志,他不愿看到丁盛晚年如此落魄;另一方面,八十年代还健在的开国元帅已经不多,同时聂荣臻还是德高望重的中央军委副主席,他的做法自然有其道理,老帅批示“适当照顾丁盛”,党内军内也没什么人敢指摘。

丁盛晚年的生活待遇好了很多:先是被安排到条件更好的南京居住,后来又在广州分到了固定住房。丁盛在1973年之前,曾担任过广州军区司令员,那里老四野的人很多,丁盛有归属感。他本人十分喜欢在广州生活,感觉就像回到了军政生涯的高光时刻。另外,他也有更多时间和自由去各地转一转,看看祖国的河山,并见到了许多昔日下属。

跟顾虑较多的高级干部们不同,下级官兵对丁盛的态度还是十分敬重的。有些同志甚至主动向丁盛敬军礼,热情称呼他为“将军”、“老首长”、“司令员”,一切就跟从前一样,这令丁盛感动得老泪纵横。1999年10月丁盛病逝后,有数百人自发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画圈摆满灵堂。一生功过应当由历史来评定,但在战争年代,战将丁盛的贡献确实是非常大的。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阅读:1293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