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史上十六次西征:哪一次最远?哪一次又最难?(上)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5-25 11:30:40
一、李广利两征大宛

为了断匈奴右臂,以及扩大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前104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6000骑,以及“各郡国顽劣少年”数万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走天山北路,西征大宛。

这次西征由于西域并不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所以一路之上历经艰险,在匈奴的策划下,沿路小国纷纷连兵以拒汉,不但不供给粮秣,还据城自守,汉军得而食之,攻之未下,则绕道离开。

等到李广利领着疲惫的汉军到达大宛边城郁成城时,就只剩下几千饿卒羸兵了。

所以,李广利在首次攻城不利后,就引军东还。

这次西征历时两年,仅用于路上的时间就有一多半,饥寒而死的士卒更是达到了十之八九,等回到敦煌时,人数就只剩下了不到出征时的十分之一。

有鉴于此,当两年后,武帝再次命李广利西征时,做了充足的后勤准备,他让善于理财的桑弘羊负责军需,组织了一支由三十万匹军马、十万头牛骆,以及五十万只羊组成的辎重大军,另外,武帝还特意派了几名水利专家同行,用于破坏大宛都城的水源。

至于兵士,则调用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还在酒泉一带屯驻了一支18万人马的大军,以为支援。

在这样的全副武装下,最终李广利血洗轮台,杀大宛王,另立新王,并带回了三千匹汗血马,此后诸国震恐,纷纷遣子入长安,西域开始臣服于中原王朝。

李广利两征大宛,是汉人王朝第一次翻越帕米尔高原作战,也是路线第二远,难度第二大的一次。

二、陈汤灭郅支单于

前60年,匈奴五单于争位发展到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相互攻伐,至前53年,呼韩邪单于依附于汉,并在汉军的帮助下,击败了郅支单于,占领了整个匈奴故地,称东匈奴,而郅支单于则西逃至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称西匈奴。

前44年,康居王因数为乌孙所困,欲联合西匈奴击乌孙,郅支单于乘机引部众至康居东筑城而居。此后,郅支数击乌孙,又勒索大宛等国,逼令四方小国来附,还斩杀了汉使谷吉。

汉朝三次派使节到康居,索要谷吉等人尸体,郅支非但不给,还羞辱汉使说:“要回尸体可以,拿皇子来做人质!”嘲讽傲骄到了极点。

前36年,西域都护副都尉陈汤深忧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说服”了都尉甘延寿,矫诏发西域城郭兵及汉屯田士共四万余人分六校西击康居——三校从南道越葱岭,经大宛至康居;另三校由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

最终,陈汤率三校人马奔袭2000多里,斩郅支于郅支城(郅支在康居所筑城池),然后将其首级悬于高杆之上,传首四方,康居兵万余不敢战,其他西域诸国亦闻风而降。

事后,陈汤上表自承娇诏之罪,在奏折中写就了那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西征康居是从西域都护府治所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出发,跨越2000多里的沙漠戈壁到达康居,论路线长短、所过之难,在历次西征中并不算什么,但其耗费之少,取得的成果之大却是历次西征中首屈一指的。郅支死后,西匈奴便崩溃,不知所踪,而东匈奴也因畏惧汉朝威力,自愿求娶汉宫女王昭君为阙氏(皇后),百年不敢南下牧马。

三、吕光西征

吕光原为前秦将领,后成为十六国之一后凉的建立者,曾与前秦名将邓羌联手阵前活捉“拽牛倒行”的猛将张蚝。

苻坚统一中原以后,便有心经营西域,恰好此时车师前部王弥寞、鄯善王休密驮前来长安朝见,“乞依汉置都护故事”,统治西域,并请为向导。

于是,苻坚任命吕光为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与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并四府佐将,率十万步兵、五千铁骑征讨西域。

383年正月,吕光从长安出发西行,当行至高昌时(今吐鲁番东南),正值淝水之战前夕,于是便打算停下来等待进一步指令,经部将杜进劝说才继续西行。

前秦军在茫茫戈壁和沙漠中行进三百多里,皆无水草,不久又下起大雨,平地涨起三尺水。将士们恐惧,不愿前行,在吕光拿李广利的例子做动员后才勉强西行。

经过近一年的跋涉,前秦军终于十二月抵达焉耆国,当时焉耆已经通过兼并周边小国,成为地区大国之一。但焉耆王泥流见秦军来势凶猛,且素闻秦军横扫中原,勇不可当,于是率附近属国主动投降。

接着,吕光又挥军逼向龟兹。龟兹作为号称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里的西域强国,自然不屑不战而降,于是龟兹王帛纯据城以抗。

经过半年的鏖战,龟兹人终于筋疲力尽,不得不重金向狯胡求救。狯胡惑于财货,又深感唇亡齿寒,于是联合温宿等国,组成联军,号70万,援救龟兹。

双方在龟兹都城屈茨西(今新疆库车)展开决战,最终吕光大获全胜,斩杀一万多人。帛纯携宝出逃,三十余王公请降。后吕光又经过一年多征战,陆续收服若干不肯臣服的王国,平定整个西域。

吕光的这次西征,虽然没有跨越葱岭,路途算不上远,但由于西域未服,困难并不小,其出兵规模仅次于蒙古三大征和李广利第二次西征大宛。

四、苏烈灭西突厥

其实,早在灭西突厥之前,苏定方就曾以前军总管的身份随程咬金征讨过西突厥。当时的鹰娑川之战中,苏定方率500骑驰迎冲击,大败突厥军,并追奔二十余里,斩一千五百多人,可惜程咬金受副总管王文度所惑,既不追敌,亦不急行,贻误了战机。当唐军缓行至恒笃城时,程咬金又下令屠城,劫掠财物,引起西域诸国的不满,最终无功而返。

对此,高宗自然是极不甘心。所以,在西征刚刚结束两个月后,即显庆二年(657年)正月,即发动了对西突厥的第二次远征。

当然,这次远征的主帅换成了苏烈苏定方。

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苏定方、副都护萧嗣业,征调回纥骑兵,从长安出发沿北线直击西突厥;另一路由西突厥降将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从南线西进。

同年春,苏定方率主力沿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山脉,直逼驻扎在北麓的处木昆部落。处木昆曾在去年的咽城大战中遭唐军重创,此时元气未复,唐军一发起进攻,便毫无还手之力,酋长懒独禄不得不率麾下一万余帐投降。苏定方安抚后,从中挑出一千多骑兵,编入唐军先锋。

紧接着,唐军继续西进,目标突骑施部落。

和处木昆一样,突骑施也在去年遭受重创,他们自知无力抵抗,向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求援。

阿史那贺鲁知道,如果挡不住唐军攻势,突厥十姓部落势必会被各个击破。于是集结了十万大军,准备在曳咥河(今中亚额尔齐斯河)西岸列阵,凭天堑阻击唐军。

苏定方很快便察觉了那贺鲁的意图,于是亲率唐军精锐及回纥骑兵共一万多人,迅速抢渡曳咥河,在西岸摆开了阵势。

那贺鲁意图落空,大为恼怒,但当他逼近曳咥河时,却又化成了窃喜。

因为唐军的兵力不但只有突厥的十分之一,而且还背靠大河,无路可退。但他却不知中原有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那贺鲁信心倍增,苏定方也是毫无惧色,他命一万步兵抢占西边高地,组成长槊方阵,又亲率数千劲骑占据北边高地。

那贺鲁率三万骑兵三次冲锋都被唐军的步兵方阵击退。策马立于北边高坡上静观战场变化的苏定方趁机一声令下,唐骑迅疾从步兵阵两翼伸出,直插敌阵。

决战时刻,十姓部落貌合神离的弱点暴露无遗。在唐军猛烈进攻下,突厥人各自为战,互不相援,人多的优势丝毫发挥不出来。而且只要一个部落被打乱,其他部落马上争相溃退。到最后,尽管那贺鲁的帅旗拼命挥舞,也阻止不了十万大军的全线溃败。

唐军迅疾转入反攻,苏定方亲率骑兵深追三十里,斩俘三万,五弩失毕部举众而降,那贺鲁啜数百骑西走。

随后,苏定方又与南道会师,那贺鲁也在逃亡中不断收拢残众,兵力又恢复到五万余众。当时正值寒冬,“会大雪,平地二尺”,那贺鲁以为唐军不会追来,因而放下戒备去游猎,苏定方则拒绝了部下“俟晴而行”的建议,率数万唐回联军进至双河,又在大雪掩护下强行军至金牙山,那贺鲁猝不及防,又大败,被唐军俘斩数万。那贺鲁仅率残余百骑逃往伊丽水。

不久,那贺鲁在逃命途中又聚拢起数万溃兵,意图再次阻击唐军,结果还是大败,余众皆被俘,那贺鲁与其子咥运再逃至碎叶河,最后在石国被萧嗣业擒获,西突厥灭亡,唐朝势力延伸至中亚。

五、裴行俭计擒伪汗

裴行俭,大唐“儒将之雄”,苏定方的关门弟子。

676年,原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自号“十姓可汗”,勾结阿史那步真死后代领其众的李遮匐(原是西突厥首领,本姓阿史那,降唐后赐姓李),依附吐蕃,攻打安西,高宗诏命吏部侍郎裴行俭西行讨伐。

然而,裴行俭却建议皇帝不要发兵,而是智取:“吐蕃侵扰,刘审礼全军覆没,现战事未歇,怎可再度出兵?现波斯王已死,其子还质留京师,应遣使者送其归国,路经西突厥时,如见机行事袭击,可不战而擒。”

于是,李治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护送波斯质子归国。

裴行俭先前曾任西州长史,在西域一带颇有声望。此番途径西域,当地官民纷纷夹道相迎,裴行俭就地征召了一千豪杰子弟相随。

为了麻痹阿史那都支,裴行俭声称现在天气太热,行路不便,等到秋凉后再走,阿史那都支侦知后,果然放松了警惕。

接着,裴行俭又召见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酋长,以打猎为名,邀约了当地一万余胡人同去。

几天后,来到离阿史那都支营帐十多里的地方,裴行俭先派其熟悉的人向他问安,接着又派人急召见他。

那都支仓促之间不做他想,率五百多人到裴行俭猎营拜见,结果当然是自投罗网。

控制住那都支后,裴行俭又用他的令箭召集各部酋长,擒获后一起押至碎叶城。接着,又挑选精锐骑兵,轻装简从,去袭李遮匐部。

途中,恰好俘获了往返那都支与李遮匐处的使者,裴行俭放归使者,并让他带话给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俘,你看着办!

李遮匐闻讯后竟吓得举城而降。

就这样,裴行俭不费朝廷一兵一卒,借助西域胡人的力量,兵不血刃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擒获,送回长安受审。

后,唐军在碎叶城为裴行俭刻石勒功,李治也授予他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文武两种官职,以慰其功。

至于那个所谓的波斯王,就让他自行回去吧,恕不远送。

六、张孝嵩、阿史那献西征大食

阿史那献,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唐朝名将。

692年,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杀,阿史那献配流崖州。十六年后,唐中宗为了抵制突骑施对西域的侵蚀,封阿史那献为右骁骑大将军、兴昔亡可汗,统辖五咄陆,镇守庭州,后又为招慰十姓使、碛西节度使。

阿史那献亦竭诚以报,他率兵平定西突厥都坦之叛,收碎叶以西诸部3万帐,成为大唐抵御大食和拔汗那的前哨。

开元三年(715年),大食联兵吐蕃攻占拔汗那,立阿了达为王,原拔汗那王逃至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向大唐求援。

之前大食向大唐称臣攻中亚各国,没跟吐蕃联兵,大唐懒的管,现在就不行了,跟吐蕃联兵就是反唐。于是,唐玄宗决定出兵惩罚阿拉伯。

大唐兵出两路:北路以定远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献为帅,领北庭五万番汉军南下;南路以正在安西巡察的监察御史张孝嵩为帅,领万余安西兵西进。

张孝嵩由龟兹出发,向西挺进数千里,相继攻克数百城,并于十一月直入达拔汗那境内,随即向阿了达盘踞的连城发起猛攻。

史载,张孝嵩身先士卒,“跃马擐甲”,与城内守军展开激战。从巳时至酉时,唐军连屠三城,俘斩千人。敌兵溃败,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中避难。

随后张孝嵩又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皆不敢与唐军争锋,相继遣使请降。而准备乘袭西域的后突厥阿史那默啜可汗闻讯后,亦退兵漠北,不敢与唐军相抗。

同时,北路北庭兵也在阿史那献的率领下收复石、康、米、史四国,兵逼乌浒水(阿姆河)北,攻克大食北部边塞铁门关(撒马尔罕以南),阿拉伯军队后撤千里,以避大唐军锋。

后,张孝嵩与阿史那献两军会师于阿姆河北岸,耀兵而还。

此后,阿拉伯等国便又臣于大唐不跟吐蕃了。

七、高仙芝三次西征

第一次是智取小勃律。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吐蕃赞普把姐姐赤玛禄嫁给了小勃律王苏失利。苏失利也投桃报李,不仅举国归附,还说服“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反抗唐廷。

玄宗无法容忍小勃律的朝秦暮楚,更恼恨自己天可汗的权威受到质疑,于是大起边兵,命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智等相继征讨,但都无功而返。

最后,玄宗特诏高仙芝为行营节度,率领一支由骑、步军组成的万人特混部队,讨伐小勃律。

高仙芝虽然深知此行的艰难,做了充足的准备,比如精选了一支一百人的“向导团”,让兵士换下笨重的铁甲,穿上轻便的皮装……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行军的困难。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高仙芝率部从安西都护府出发,一路西行,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

葱岭海拔4000—7000米,唐军不仅要越过平均海拔在6100米以上的东帕米尔,还要经过海拔7564米的青岭。在没有地图指引、敌情不明,又要克服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唐军行军之难可想而知。

史载,唐军踏上高原不久就出现了不小的减员,有人因雪盲而两眼浮肿,有人因高原病恶心呕吐,更严重的是,在进入无人区后,给养线曾被大雪阻断,唐军只能打猎自救,以兽肉为食……

为了减轻后勤压力,高仙芝令伤兵就地扎营,等待后援,其他人则继续冒雪前进。

就这样,唐军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行军,到达了葱岭以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西行,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再经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走廊)。

至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在兵进达特勒满川后,唐军进行了短暂的修整,高仙芝也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会议决定,兵分三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领二千骑从北谷道进,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进,高仙芝则自率主力从护密道进,约定在连云堡下会师。

三路兵如期抵达,但正逢婆勒川河水上涨,难以渡河,于是高仙芝杀牲祭河,令每人带三日之粮强渡,涉水过后,郎将高陵、陌刀将李嗣业率突击队攻入连云堡。守堡蕃军猝不及防,四散而逃,坠谷、溺水者不计其数。

占领连云堡后,高仙芝留下因惧而主张停止进军的监军边令诚以及三千士卒,自率剩余七千人继续挺近。

疾行三日,唐军登上海拔4688米的坦驹岭,又沿冰川而上,登临兴达尔阔特山口,时冰川裂缝如网,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唐军虽勇敢善战,但面对如此天险,也不由得畏险不敢前进。

最后高仙芝声称阿弩越胡向导来迎,才“诓”得唐军将士下川。

最终,高仙芝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断娑夷河藤桥,俘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班师回朝。

平定小勃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东罗马)、大食诸胡七十二国惧而来附,吐蕃被完全孤立。

由于篇幅过长,文分两篇,敬请见谅!

0 阅读: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