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绛因何被誉为中唐版魏征?

写文乎 2024-06-01 03:39:19

作者:许云辉

权宦吐突承璀自恃深受唐宪宗宠信,兴师动众“于安国佛寺建立《圣政碑》”,为唐宪宗歌功颂德。李绛上表直斥他大搞政绩工程,提醒唐宪宗切勿效仿“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毁圣政。”唐宪宗被说服,诏令工程即刻下马。

这不是李绛第一次给皇帝泼冷水。这个被誉为“巨德大臣”的四朝元老,与魏征和宋璟一样,以直言敢谏在青史留名。

(一)忠正诚节

李绛科考入仕后,一直在京各部门任职,勤勉清廉,始终“以匡谏为己任”,多次受到唐宪宗褒奖。

朝廷平定浙西军阀李锜叛乱后,准备组织运输队将李锜的万贯家财没收运回从京师。李绛进言劝谏:“李锜残酷掠夺所辖六州百姓,浙西民众深受其害。陛下为解救黎民于倒悬,才出兵征讨敉平叛乱,使浙西重见天日。如果将他盘剥的钱财运回京师,必将闹得天下沸沸扬扬,有违陛下遏止叛乱安抚百姓的初衷。臣恳请陛下将这笔巨款赐予当地官府,用以顶替百姓今年租税。陛下如能恩准,‘则万姓欣戴,四海歌咏矣!’”唐宪宗恍然大悟,“嘉之。”

李绛对权宦乱政现状极为反感,上书弹劾“宦官骄横,侵害政事,谗毁忠贞。”唐宪宗不以为然为宦官们开脱:“这类人哪儿来的胆子进谗言?即便真在朕面前搬弄是非,‘朕亦不听!’”李绛毫不留情指斥:“这帮家伙大多是不知礼义廉耻、不分是非曲折、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们时刻围绕在皇帝身边,挖空心思渗透谗言。陛下纵然圣明,偶尔也会信以为真!‘自古宦官败国者’,都被史书记载。陛下岂能不预防他们的浸染?”

因唐宪宗竭力袒护宦官们,李绛索性“面陈吐突承璀专横,语极恳切。”唐宪宗对他反对吐突承璀建《圣政碑》一事仍耿耿于怀,借题发挥厉声呵斥:“卿言太过!”百官吓得战战兢兢,李绛反而上前几步,滔滔不绝论述:“臣的谏论,对臣不利,但对国家有利!陛下不嫌弃臣愚钝,让臣位列朝堂参与政务,臣岂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辜负陛下?但是,如果臣‘不顾患祸’竭诚奏论,由此触怒宠臣、‘上犯圣旨’而获罪,那便是‘陛下负臣也!’何况‘臣与中官(宦官)素不相识,又无嫌隙’,臣岂会无中生有横加指责?实在是他们太过作威作福,严重影响到朝廷声誉,臣才忍无可忍加以弹劾!臣如果置若罔闻明哲保身保持沉默,‘非社稷之福也!’”

唐宪宗被他这番“诚切”言辞打动,面色缓和安慰道:“卿竭尽臣节,常人难言之事,您毫无保留说出,使朕能听到平日听不到的真话,‘真忠正诚节之臣也!’朕希望您日后如能拜相,也能保持今日的初心!”散朝后,唐宪宗立即提拔并赏赐李绛。

为国家利益,李绛毫不留情弹劾横行宦官及割据藩镇。对“为奸人所排陷”而遭贬黜的文臣武将,李绛不遗余力“以密疏申论”,为他们求情。白居易曾在朝会上情绪激动脱口而出“陛下错”,唐宪宗恼怒罢朝,密召李绛下达命令:“小臣白居易出言不逊,必须赶出翰林院以示惩戒!”李绛问明原委,委婉规谏:“陛下能容纳直言,群臣才敢畅所欲言。白居易说话欠妥,但‘志在纳忠。’陛下如因此处罚他,臣担心天下人都要三缄其口了!这决不是开张圣听、彰明圣德之道!”这番话,说得“上悦,待居易如初。”在李绛营救下,很多官员得以脱离苦海,“皆获宽宥。”

唐宪宗曾准备就近在禁苑中打猎,来到蓬莱池的西面,对周围的人们说:“李绛肯定是要进谏的,不如姑且停止吧。”

(二)屡谏宪宗

唐宪宗志在削平藩镇,欲纠集重兵讨伐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吐突承璀敏锐揣测到唐宪宗锐意征讨心意,主动请缨要求挂帅出征。唐宪宗“见其果敢”,诏令其为平叛大军主帅。李绛以吐突承璀绝非帅才、削藩时机未到、朝廷心腹大患在淮西为由,旗帜鲜明投下反对票。果然,朝廷贸然出兵后,吐突承璀率二十万唐军劳民伤财,年余后无功而返。李绛联合重臣弹劾吐突承璀,终于使他受到降职处分。

李绛因多次弹劾宦官遭报复,被改任代理户部侍郎(财政部副部长)。年终上朝时,唐宪宗很是奇怪:“户部是财神爷的老家,依惯例每年都有巨款进献朝廷。到您这儿,怎么一个字儿都没有?”李绛微笑:“把国家财政收入献给皇宫府库,这类慷国家之慨来取悦皇家之事,臣不会做!”唐宪宗肃然起敬,“益嘉其直。” 

(三)拜相廷争

李绛拜相后,依然保持“梗直,多所规谏”本色,鄙视“善逢迎上意”的同列宰相李吉甫。尤其在得知李吉甫与吐突承璀暗通款曲后,李绛更对他深恶痛绝。李绛因本性刚直,因此在与李吉甫争论时,都能得到绝大多数朝臣旗帜鲜明的表态支持。唐宪宗也因明察李绛“忠正自立”,对他的论奏大多允从。

在唐宪宗面前,李绛与李吉甫曾有过多次激烈交锋。春暖花开时节,唐宪宗在延英殿召见群臣时神清气爽,李吉甫察言观色趁机进言:“天下已太平,陛下宜为乐!”李绛却兜头一盆冷水:“汉文帝时国泰民安,家给人足,贾谊尚且未雨绸缪认为不可高枕无忧;如今,黄河两岸五十余州不遵朝廷法令,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武装不断骚扰掠抢,国内水旱灾害频发,‘仓廪空虚’,可谓内忧外患。陛下正该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勤政为民,岂能以为正值太平盛世应该寻欢作乐?”唐宪宗欣然点赞:“卿言正合朕意!”退朝后,唐宪宗对左右道:“李吉甫专干取悦谄媚之事!‘如李绛,真宰相也!’”

李吉甫为讨好皇帝,曾在朝会时腆着脸宣称:“身为人臣,理应为君分忧,因此不应一味固执进谏。如此,君王喜悦,臣子安宁,岂非美事!”李绛针锋相对启奏:“臣子理应敢于冒犯龙颜,说出逆耳忠言与利害得失!如一味顺从,便是变相使君主深陷邪恶中,这样的臣子岂能算忠臣!”唐宪宗一锤定音:“绛言是也!”

李吉甫曾进言:“君王手握赏罚权柄,赏罚二者不可偏废。陛下登基以来,皇恩浩荡‘惠泽深矣!’可惜因陛下心怀仁慈未严格执法,致使‘中外懈惰。’臣恳请陛下严肃刑罚以震慑百官!”唐宪宗没有立即表态,扭头询问李绛是否同意?李绛明确表态:“君王处理政务,‘尚德不尚刑,绝不能舍弃历代明君做法而去仿效秦始皇父子治国!”唐宪宗深表同意。十多日后,于姓大臣再次建言唐宪宗严峻刑罚。唐宪宗颇为不悦,当着宰相们将他定位为“奸臣”,并旁敲侧击指出:“他心怀叵测劝朕严峻刑罚,目的无非是‘使朕失人心耳!’”

李绛积极进谏,唐宪宗励精图治,从谏如流,视李绛为股肱。李绛偶尔长时间未进谏,唐宪宗便追问他:“您是担心朕不能容忍采纳,还是真的无事可谏?”

(四)智安魏博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逝后,其夫人元氏与诸将立其子田怀谏执掌军务。李吉甫深知唐宪宗以削平藩镇割据为夙愿,极力挑唆唐宪宗趁魏博内乱“兴兵讨之”,且极力论证“不可不用兵之状。”李绛则坚持“以为魏博不必用兵,当自归朝廷。”

唐宪宗起初倾向征讨,听取李绛条分理析后,决定采纳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数日后,李吉甫再次论述“用兵之利”,且声称发动战争的钱粮兵马已全部到位。唐宪宗故意当面征求李绛意见。李绛重审“兵不可轻动”理由,唐宪宗顺水推舟当众拍板:“朕不用兵决矣!”李绛故意施展激将法:“陛下虽圣意已决,臣还是担心退朝后被奸人混淆视听而改变主意!”唐宪宗“正色厉声”表态:“朕志已决,谁能惑也!”

魏博的形势发展果然不出李绛所料:田怀谏年仅十一,“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蒋士则暴虐无道,激起军士们发动兵变。军士们斩杀蒋士则,赶走田怀谏,拥立“大将田兴,使主军事。”田兴“有勇力,颇读书,性恭逊”,顺从军心民意,率魏博六州之地归顺朝廷。史赞:“(此事)经始营创,皆绛之谋也!”

(五)兵变遇害

新帝即位后,李绛不改耿直进谏本色,屡次“于延英(殿)切谏”沉溺于游猎巡幸的唐穆宗。因唐穆宗置若罔闻,李绛托病辞职。唐文宗即位后,召李绛复出委以重任。三年后,唐文宗因“南诏之寇成都”,诏令距成都最近的“山南西道发兵救之。”

李绛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接诏后紧急“于本道募兵千人赴蜀。”行至半途,得知“蛮军已退”,李绛便率“所募皆还。”

因当地驻军“兵有常额”,不可能给临时招募的新兵发放固定军饷,依惯例只能发放一次性补贴。李绛率部回到府衙次日,“悉召新军,谕以诏旨”,发放军饷遣散队伍。新兵们心怀不满,“皆怏怏而退。”监军杨叔元早已厌恶李绛的刚正清廉,故意在新兵队伍中挑拨离间,诬陷李绛饱中私囊喝兵血。新兵们不辨真伪,抢劫兵器发动兵变,直扑府衙。事发猝然,李绛被迫逃奔北城。有人劝他缒城而出,李绛大义凛然拒绝:“吾为元帅,岂可逃去!”最终,李绛“乃为乱兵所害,时年六十七。”

李绛坚守正道,“方正鲠直”,“刚肠嫉恶”,是与魏征齐名的谏臣。他“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大公无私“惓惓以纳忠为己任。”公道自在人心,历史自有公论。李绛若能得知后人将其与魏征和宋璟相提并论,必定含笑九泉!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0 阅读:1

写文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